文章解析

shì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shì
xiāng
yuǎn
kōng
lín
jǐng
xuán
zhèng
chóu
wén
​​sài
jiàn
jiāng
chuán
shǔ
lái
duō
bìng
jīng
mán
nián
yīng
tóng
wáng
càn
zhái
liú
jǐng
xiàn
shān
qián

译文

独处一室,身处遥远的他乡,空旷的树林中,暮色像悬挂着的帷幕。正满怀愁绪时,听到了边塞传来的笛声,独自站立,看见江面上行驶的船只。从巴蜀之地而来,一路上疾病缠身,离开荆蛮之地已经好几年了。我的住所应该和王粲的宅第一样,就像王粲宅前留下那口井在岘山前。

逐句剖析

"一室他乡远":独处一室,身处遥远的他乡,

# 远:一作老。,一室:指作者当时所在地成都。

"空林暮景悬":空旷的树林中,暮色像悬挂着的帷幕。

# 暮景:夕阳。景,日光。

"正愁闻塞笛":正满怀愁绪时,听到了边塞传来的笛声,

# 塞:边塞。,正愁:正在忧愁。

"独立见江船":独自站立,看见江面上行驶的船只。

# 独立:指独立江边。

"巴蜀来多病":从巴蜀之地而来,一路上疾病缠身,

"荆蛮去几年":离开荆蛮之地已经好几年了。

# 年:一作千。,荆蛮:指荆州。

"应同王粲宅":我的住所应该和王粲的宅第一样,

"留井岘山前":就像王粲宅前留下那口井在岘山前。

# 留井岘山前:襄阳岘山下,王粲故宅前有一井,人呼为仲宣井。岘山:山名,在今湖北襄阳市。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一室》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此诗以成都草堂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意象组合与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漂泊巴蜀期间的复杂心境。首联以简练笔触勾勒出独处异乡的孤寂场景,暮色中的空林意象奠定了全诗苍凉基调;颔联巧妙运用听觉与视觉描写,将羁旅之愁具象化;颈联直抒胸臆,道出漂泊病弱与归乡无期的矛盾;尾联借王粲岘山旧宅典故,既暗合自身栖居草堂的境遇,又寄托效仿先贤归隐祖籍的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一室他乡远,空林暮景悬”首联开篇就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一室”强调了诗人独处的状态,“他乡远”点明了诗人身处遥远的异地,远离家乡。“空林暮景悬”描绘了空旷树林中悬挂着的暮色,给人一种清冷、孤寂的感觉。此句通过环境描写,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正愁闻塞笛,独立见江船”颔联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进一步渲染了愁绪。“正愁”表明诗人正处于愁闷之中,“闻塞笛”,边塞传来的笛声更增添了思乡的哀愁,笛声在寂静的夜晚中回荡,更勾起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独立见江船”,诗人独自站立,看到江面上行驶的船只,船只的往来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联想,使愁绪更加深沉。“巴蜀来多病,荆蛮去几年”颈联叙述了诗人漂泊的经历。“巴蜀来多病”,诗人从巴蜀之地而来,一路上疾病缠身,体现了生活的艰辛和身体的不适。“荆蛮去几年”,离开荆蛮之地已经好几年了,时间的流逝让诗人更加感慨自己的漂泊生涯,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羁旅之愁。“应同王粲宅,留井岘山前”尾联诗人以王粲自比,王粲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曾流寓荆州,他的宅第在岘山前留下了一口井。杜甫借此暗示自己和他一样漂泊在外,命运坎坷,表达了对自身境遇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此句通过用典,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情感更加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诗三四,景在情中,客寓无聊之感也。

元赵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收京》

下一篇:唐·杜甫《遣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