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阔苍梧野":江湖宽阔,一直连接到苍梧之野,
# 野:一作晚。
"天高白帝秋":西方白帝送来天高气爽的清秋。
# 天高白帝秋:上句记地,切湖南。下句记时,切暮秋。白帝,是司秋的神,与白帝城无涉。此二句有举目非故乡之感。
"途穷那免哭":我走投无路,怎能不痛哭,
# 途穷那免哭:此二句自叙。杜甫的愁很大,少壮时,还可以“放歌破愁绝”,“一酌散千忧”,而今都不行了,所以说“不禁愁”。
"身老不禁愁":可身体衰老了,已禁不起悲愁。
# 不禁:经受不起,不堪忍受。
"大府才能会":这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幕府里,
# 大府才能会:此二句颂辛京杲和亲友。唐时谓节度使府为“大府”,这里指观察使。才能会,所谓济济多士。会:会聚。
"诸公德业优":诸公的德行事业又都这么优秀。
# 德业优:德业兼优。,诸公:指幕府中诸亲友。
"北归冲雨雪":我将冒着雨雪北归故乡,
# 北归冲雨雪:暮秋从湖南出发,到秦中,已是冬季了,故曰“冲雨雪”。黄生云:“接联(第二联)及尾联,口角愈伤悲,身分愈高傲,由其气足以振之故也。”雨雪:冒着雨雪,此有暗示北归之途艰难意。
"谁悯敝貂裘":谁怜悯我身上的貂裘已这么破旧。
# 悯:怜悯,可怜。,谁:一作俱。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羁旅愁思的五言律诗,借苍梧野的阔水、白帝城的高天等秋日景象,以及自身途穷、身老的处境,还有北归途中冲冒雨雪、身着破旧貂裘的情景,写出了诗人漂泊途中的困顿失意、年老体衰的愁苦,以及无人体恤的孤寂与悲叹。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衬苦,“大府才能会,诸公德业优”写官府中人才汇聚、众人德行功业出众,“途穷那免哭?身老不禁愁”展现出自身途穷哭泣、年老难禁忧愁的境遇,以他人的顺遂突出自身的困窘,让内心的愁苦与无奈在对比中更显深切。
3. 分段赏析
首联“水阔苍梧野,天高白帝秋”,以开阔的笔触描绘了眼前的景象。“水阔”展现出水面的辽远,“苍梧野”点出地域的苍茫,“天高”凸显天空的高远,“白帝秋”则点明时节,秋意渐浓。这里通过对山水、天地、时节的刻画,营造出一种雄浑而略带萧瑟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沉郁的基调,也隐约透露出诗人行走途中所见的阔大与苍凉。颔联“途穷那免哭,身老不禁愁”,转向对诗人自身状态与情感的抒发。“途穷”写出了处境的困顿艰难,在这样的境遇下,“那免哭”直接表达了难以抑制的悲伤之情;“身老”点出年岁已高,而“不禁愁”则说明衰老的身躯已难以承受无尽的愁苦。这两句直白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将人生的困顿与年老的悲哀相融在一起,情感真挚而深沉。颈联“大府才能会,诸公德业优”,笔锋一转,提及当时的官府与贤才。“大府”指的是高级官府,“才能会”说明这里聚集了有才能的人;“诸公”指各位贤达人士,“德业优”赞美他们品德高尚、功业卓著。这两句看似在赞扬他人,实则与自身的困顿形成对比,从侧面反衬出诗人怀才不遇、境遇艰难的处境,暗含着一种复杂的情感。尾联“北归冲雨雪,谁悯敝貂裘”,描绘了北归途中的艰难与凄凉。“北归冲雨雪”写出了在雨雪中奔波的艰辛,旅途的险恶可见一斑;“敝貂裘”则形象地展现了诗人衣衫的破旧,而“谁悯”一问,流露出无人同情、孤独无依的悲苦。这两句以具体的场景和细节,将诗人的困顿与凄凉推向极致,深刻地表达了其在困境中的无助与悲叹,也让全诗的情感更加浓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