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楚青春异":在南楚这个地方,春天的情形与众不同。
# 异:殊,不同于他地。,青春:即春天。,南楚:指云安,以其在楚之西南。
"暄寒早早分":温暖和寒冷早早地就有了区分。
# 暄:暖。
"无名江上草":江上生长着叫不出名字的野草。
"随意岭头云":岭头的云朵自由自在地飘浮着。
"正月蜂相见":正月的时候就能看见蜜蜂。
"非时鸟共闻":还能同时听到不合时令啼叫的鸟儿声。
"杖藜妨跃马":我拄着藜杖,妨碍了像别人那样跃马驰骋。
"不是故离群":我并不是故意要远离人群。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写作手法
对比:诗人将南楚夔州的春天与中原家乡的春天进行对比,如“南楚青春异,暄寒早早分”,以家乡此时春寒料峭与夔州此时已颇显温暖作对比,突出地域时令差异,体现出诗人作为异乡人的陌生感与乡愁。细节描写:“杖藜妨跃马”一句通过“杖藜”这一细节描写,刻画了诗人年老体衰需拄杖而行的形象。象征:“杖藜”象征着诗人如今的困境与无奈,“跃马”则象征着他往昔的意气风发,二者形成鲜明对比,表达出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境遇变化的感慨。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在诗中多处体现,像“无名江上草,随意岭头云”,诗人看到江畔无名野草、岭头自在飘荡的云,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漂泊的人生,增添了孤独之感。再如“正月蜂相见,非时鸟共闻”,看到正月夔州就有蜜蜂、听闻不合时令的鸟鸣,由这些异乡春日风物触发内心对家乡的思念以及作为异乡人的惆怅。
2. 分段赏析
“南楚青春异,暄寒早早分”,杜甫客居南楚,深感此地春天与故乡中原大不相同。冷暖之季,在这里早早便泾渭分明。作为漂泊异乡之人,杜甫对夔州的时令变化格外敏锐。相较家乡,此时的中原尚处春寒料峭之际,而夔州已然暖意袭人,这般差异,让他心中的乡愁又添几分。“无名江上草,随意岭头云”,夔州山水环绕,诗人于春日漫步江边,只见江畔生长着许多叫不上名的野草,陌生之感油然而生。抬眼望去,岭头云彩悠然飘荡,这不禁让他联想到自己如浮云般漂泊无依的人生。“正月蜂相见,非时鸟共闻”,正月之时,杜甫在夔州竟已瞧见蜜蜂忙碌的身影,还听到鸟儿欢快啼鸣,这般景象令他颇为诧异。他深知,在故乡,这般生机盎然之景通常要到盛春才会出现。在此,他总是不自觉将夔州与家乡对比,更觉自己这个异乡人格外孤独惆怅。“杖藜妨跃马,不是故离群”,多年漂泊,杜甫年老体衰,如今连行走都需拄杖。面对春日美景,他虽怀念往昔纵马驰骋的豪情,却已心有余而力不足,连跃上马背都成难事。无奈之下,只能在这春日里离群独处,默默承受那份孤寂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