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旻公三十年":不见旻公已有三十年,
"对书寄与泪潺湲":对着书信寄给你时,泪水不住流淌。
"旧来好事今能否":从前那些投合的乐事,如今还能再有吗,
"老去新诗谁与传":年老之后新写的诗句,又能托付给谁流传。
# 与:一作为。
"棋局动随寻涧竹":记得棋局常随着寻涧边青竹而设,
# 寻:一作幽。
"袈裟忆上泛湖船":也想起披着袈裟登上泛湖的游船。
"闻君话我为官在":听闻你说起我如今还在做官,
"头白昏昏只醉眠":可我已满头白发,昏昏沉沉,只知醉后沉睡罢了。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人诗。描述了与旻公阔别三十年,见信落泪,追忆往昔共赏棋局、泛湖等雅事,感慨如今老境凄凉、诗作无人传,自叹为官却头白昏沉只知醉眠的境况。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对往昔岁月的留恋及对当下处境的无奈与怅惘。
2. 写作手法
意向组合:“棋局动随寻涧竹,袈裟忆上泛湖船”句中“棋局”显文人雅趣,“袈裟”标举僧人身份,等意象组合暗含二人交往细节。白描:首句“不见旻公三十年”以直白的时间叙事,点出久别之隔;“对书寄与泪潺湲”以“泪”的细节,直露思念之切。“旧来好事今能否”“老去新诗谁与传”用平实问句,道尽今昔变迁与知音难觅的怅然。
3. 分段赏析
首联:“不见旻公三十年,对书寄与泪潺湲”“三十年未面”的时间跨度直入主题,将久别重逢的怅惘推向眼前。“泪潺湲”三字以细节显深情,既写对友人的思念如流水难止,也暗含岁月流逝中物是人非的感慨。“对书寄与”点明“寄诗”的背景,让这份思念有了具体的寄托,为后文追忆往事铺垫了浓重的怀旧基调。颔联:“旧来好事今能否,老去新诗谁与传”由“不见”转入对往昔与当下的对照。“旧来好事”概指青年时与旻上人交往的雅趣(如后文的弈棋、论禅),“今能否”的反问,既流露对往昔美好时光的留恋,也暗含对当下情谊是否依旧的怅然。“老去新诗谁与传”则转向自身处境:年老之后,诗作无人共赏、无人传递,既写知音难觅的孤独,也藏着对人生境遇变迁的无奈,将个人命运的感慨融入平淡问句中。颈联:“棋局动随寻涧竹,袈裟忆上泛湖船”以“棋局”“袈裟”两个具象意象勾勒往昔交往细节,是全诗最富画面感的部分。“寻涧竹”“泛湖船”的场景,再现了青年时与僧人旻上人寻幽访胜、弈棋论禅的闲雅生活,围棋之趣显文人雅兴,袈裟之影含禅意清修,二者共同构建了一段超脱世俗的精神共鸣时光。意象平实却饱含对纯粹过往的珍视。尾联:“闻君话我为官在,头白昏昏只醉眠”以“闻君话我”回应“寄书”,形成巧妙的互动感。“为官在”看似平淡的叙述,实则暗藏杜甫当时仕途困顿、抱负难伸的处境;“头白昏昏只醉眠”的自嘲,将理想落空的愤懑化为疏狂之语,既是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也是对世俗纷扰的一种消极反抗。末句以衰老、醉眠的状态与前文青年雅趣形成强烈对比,尽显岁月磋磨后的孤寂与沉郁。
# 看前辈诗,不专于景上观,当于无景言情处观。
宋方回《瀛奎律髓》
# 语极真素,如觌面寒温,结人调笑见情。
明陆时雍《唐诗镜》
# 只五、六作景联,前后直是白话,而情致流溢、神韵绝尘,盖缘中有生气,又复运以婉笔,令读者徘徊不忍摒弃。
清学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上一篇:唐·杜甫《九日曲江》
下一篇:唐·杜甫《南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