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缀席茱萸好":多么美好的茱萸点缀着酒筵,
# 茱萸:草本植物,有浓烈香味,可以入药。古代习俗认为,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佩带茱萸可以辟邪。
"浮舟菡萏衰":小船浮在衰残的荷花中间。
# 菡萏:即荷花。
"季秋时欲半":我的百年生命也到了秋天,已经过去一半,
# 季秋时欲半:一作百年秋已半。
"九日意兼悲":在这重九佳节,心里带着双重伤感。
"江水清源曲":江水从澄清的源头流来,曲曲弯弯,
"荆门此路疑":疑心是在荆门山的江面上行船。
# 荆门:晋荆州刺史桓温曾于九月九日在荆门外的龙山大宴宾客,一时传为嘉话。这里是借喻。
"晚来高兴尽":天色晚了,亢奋高昂的心情全都消失,
# 来:一作年。
"摇荡菊花期":在这赏菊聚会的日子,我的心绪却摇荡不安。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重阳感怀诗。借茱萸、菡萏、江水等秋日景象,写出了中年漂泊的身世之叹与家国忧思。
2. 写作手法
烘托:后四句以“曲江暮色”烘托羁旅迷茫。“江水清源曲,荆门此路疑”描绘江水曲折、前路难测的景象,“晚来高兴尽”写暮色中兴致消退,借曲江黄昏的苍茫氛围,烘托出诗人身处异乡的迷茫与怅惘。虚实结合:“缀席茱萸”“浮舟菡萏”等是眼前实景;“荆门此路疑”“摇荡菊花期”是心中虚想,虚写前路迷茫与理想难期,虚实交织,将个人际遇与时代动荡相连,拓展了诗意。意象组合:“缀席茱萸好,浮舟菡萏衰”,句中“茱萸”与“菡萏”两个意象组合。“茱萸”是重阳时节用于席上的植物,展现节日相关的物象;“菡萏”指荷花,此时呈现衰败之态。二者同属秋日景物,组合在一起,以具体物象共同构成季秋的画面,传递出时节特征。
3. 分段赏析
首联“缀席茱萸好,浮舟菡萏衰”描写了诗人在曲江泛舟的情景。“缀席茱萸好”,一个“好”字,写出了“茱萸”的明艳,既照应了题中的“九日”重阳节,按习俗佩茱萸祛邪辟恶,又流露出诗人起初欣喜的心情、昂扬的兴致。“浮舟菡萏衰”,诗人泛舟之际,看到的却是满目衰败的“菡萏”荷花。这样写,既符合季秋荷花凋零的时令特点,又借助景语,流露出诗人已经由起初的欣喜逐渐变为此刻的失落、低沉。同时,一“好”一“衰”,对比鲜明,让诗人断崖式的情感变化显得尤为强烈。颔联“季秋时欲半,九日意兼悲”两句,“季秋时欲半”点明时间,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已将近过半。在这样的时节,又逢重阳节,本应是欢乐的节日,诗人却“九日意兼悲”。此时诗人已年过四十,人生已过大半,面对秋景的肃杀,再联想自身境遇,时光流逝之感与人生迟暮之悲,两种情绪交织,油然而生,故言“意兼悲”。颈联“江水清源曲,荆门此路疑”中,“江水清源曲”描绘出曲江江水清澈,蜿蜒曲折的景象。“荆门此路疑”一句较为隐晦,“荆门”本指三峡口长江南岸荆门山,此处或暗用“孟嘉落帽”的典故,该龙山在江陵荆门山附近。诗人看着眼前的曲江,怀疑顺着这江水能否通向荆门。这里也可理解为诗人对自身前途的迷茫,怀疑自己能否像孟嘉遇到桓温那样,得到朝廷任用,实现抱负。尾联“晚来高兴尽,摇荡菊花期”,“晚来高兴尽”写随着夜幕降临,节日带来的兴致也渐渐到了尽头。“摇荡菊花期”中“摇荡”一词,既实指船在水中摇荡,又暗示诗人内心的起伏不定。从一个重阳节到下一个重阳节,诗人的人生就像这摇荡的船,漂泊无依,不知何处是归宿,流露出诗人对未来命运的无奈与感伤。
上一篇:唐·杜甫《白凫行》
下一篇:唐·杜甫《因许八奉寄江宁旻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