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西
shǔ
dōng
xuě
chūn
nóng
shàng
áo
áo
shàng
tiān
huí
āi
juàn
zhū
xià
yún
táo
zhí
nǎi
fèi
dǐng
xiān
chī
chéng
yūn
páo
fēng
léi
wàn
pèi
shī
péng
hāo
gǎn
máo
wěi
lòu
shǔ
dòu
gāo
sān
xíng
rén
èr
jiāng
shēng
háo
liú
è
qīng
shěn
yuǎn
jiāng
gāo
huāng
tíng
guàn
yǐn
wàng
tāo
chén
yào
ěr
dùn
wàng
suǒ
jìn
láo
zhī
rùn
gōng
dài
máo
yīn
jìng
lǒng
quàn
gēng
guān
cáo
lín
lěi
chū
jiā
cāo

译文

西蜀整个冬天没有下雪,春旱严重,农民嗷嗷待哺。怜悯眷顾。到了炎热的夏天才黑云集结。酷热变为鼎沸,细葛成了棉袍。风雷震荡万里,大雨施给了蓬蒿。百姓因“久旱逢甘露”,不仅不怕茅屋漏雨,还十分欣喜地眼看着黍豆在长高。雨后百姓抢种,路上没有行人,两条大江汹涌澎湃,水声怒号。大雨荡涤冲走一切秽恶,使它们远离江岸。鹳鹤在荒芜的庭园里闲步觅食,我靠着几案观看这滚滚的波涛。多年以来因患病经常服药,而今天凉神爽顿忘进饮之劳。可见上天润物之功,能够施及干枯的草木。雨后的田野处于绿阴之中,农官乘势勉励百姓抢耕抢种。周围的邻居都拿着农具劳动,这就不须我来操心了。

逐句剖析

"西蜀冬不雪":西蜀整个冬天没有下雪,

"春农尚嗷嗷":春旱严重,农民嗷嗷待哺。

# 嗷嗷:哀号声。

"上天回哀眷":怜悯眷顾。

# 哀眷:怜悯眷顾。

"朱夏云郁陶":到了炎热的夏天才黑云集结。

# 郁陶:凝聚。,朱夏:夏季。朱:一作清。

"执热乃沸鼎":酷热变为鼎沸,

# 乃沸鼎:竟如滚开的水锅。,执热:苦热。

"纤絺成缊袍":细葛成了棉袍。

# 袍:棉袍。,絺:细葛。此处指用细葛制成的衣服。

"风雷飒万里":风雷震荡万里,

"霈泽施蓬蒿":大雨施给了蓬蒿。

# 蓬蒿:蓬草和蒿草。借指草野之处。,霈泽:大雨。

"敢辞茅苇漏":百姓因“久旱逢甘露”,不仅不怕茅屋漏雨,

# 茅苇:指作者所居草堂。

"已喜黍豆高":还十分欣喜地眼看着黍豆在长高。

"三日无行人":雨后百姓抢种,路上没有行人,

"二江声怒号":两条大江汹涌澎湃,水声怒号。

# 二江:指四川境内的郸江和流江。二:一作大。

"流恶邑里清":大雨荡涤冲走一切秽恶,

# 邑里:乡里。,流恶:涤荡污秽。

"矧兹远江皋":使它们远离江岸。

# 江皋:江边。,矧:何况。

"荒庭步鹳鹤":鹳鹤在荒芜的庭园里闲步觅食,

"隐几望波涛":我靠着几案观看这滚滚的波涛。

# 隐几:靠着几案。

"沉疴聚药饵":多年以来因患病经常服药,

# 沉疴:长久而严重的病。

"顿忘所进劳":而今天凉神爽顿忘进饮之劳。

"则知润物功":可见上天润物之功,

"可以贷不毛":能够施及干枯的草木。

# 贷:施予。

"阴色静陇亩":雨后的田野处于绿阴之中,

"劝耕自官曹":农官乘势勉励百姓抢耕抢种。

# 官曹:官吏办事机关。

"四邻耒耜出":周围的邻居都拿着农具劳动,

# 耒耜出:一作出耒耜。耒耜:古代耕地的农具。形似犁。

"何必吾家操":这就不须我来操心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大雨》是唐代杜甫所写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主要描绘了西蜀地区久旱无雨,农民因缺水而焦虑不安,最终迎来大雨后的喜悦心情。诗人通过对旱情、雨景以及雨后农民抢种的描写,展现了这场大雨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诗人将久旱的焦虑与雨后的喜悦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雨水对农民生活的重要性。通过对“风雷飒万里,霈泽施蓬蒿。”等自然景象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大雨的气势。诗人通过对雨后清新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内心的喜悦和对自然的赞美。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农民生活的关注。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与农民相通的心声,也体现了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大雨》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宝应元年(762年)在成都创作的一首诗。当时成都地区自前一年十月开始久旱无雨,直到次年夏季才迎来降雨。杜甫在宝应元年上书严武的《说旱》中提到:“蜀自十月不雨,抵建卯非雩之时,奈久旱何。”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杜甫在成都的生活虽然相对安稳,但仍面临诸多困难。他在诗中描述了久旱后的暴雨给当地带来的变化:久旱的大地终于迎来甘霖,暴雨滋润了庄稼,也带来了新的生机。诗中提到“西蜀冬不雪,春农尚嗷嗷。”,反映了当地农民因久旱而焦虑等待雨水的心情;“朱夏云郁陶。”则描绘了入夏后终于迎来降雨的场景。这首诗不仅记录了当时成都的气候状况,也反映了杜甫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反映农事题材的诗。描绘了西蜀地区因久旱无雨农民焦虑,以及降雨后抢种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因大雨解救农事而产生的喜悦之情,体现出诗人与劳动者休戚与共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通过对比西蜀久旱无雨的焦虑与大雨降临后的生机勃勃,突出了雨水对农事的重要性和诗人对这场雨的喜悦之情。“西蜀冬不雪,春农尚嗷嗷。上天回哀眷,朱夏云郁陶。”,通过旱情与雨情的对比,强化了主题。情景交融:杜甫将自然景象与农民的情感相结合,“执热乃沸鼎,纤𫄨成缊袍。风雷飒万里,霈泽施蓬蒿。”,通过对炎热与大雨的描写,展现了雨水滋润大地、滋养万物的场景,同时也表达了农民对雨水的渴望与喜悦。用典:诗中运用了“不毛”等典故,“可以贷不毛。”,通过典故的运用,表达了雨水对贫瘠土地的滋润作用,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西蜀冬不雪,春农尚嗷嗷。上天回哀眷,朱夏云郁陶。”诗人开篇点明西蜀地区冬季无雪,春天的农民因久旱无雨而焦虑不安(“春农尚嗷嗷。”)。随后,诗人提到上天终于动了恻隐之心,夏天的云层聚集,预示着大雨将至。这里通过“嗷嗷”二字生动地描绘了农民对雨水的渴望。中间四句:“执热乃沸鼎,纤𫄨成缊袍。风雷飒万里,霈泽施蓬蒿。”诗人描绘了久旱之后的炎热,人们仿佛身处沸鼎之中,轻薄的夏衣也变得像厚袍一样闷热。然而,随着风雷大作,大雨倾盆而下,滋润了大地上的蓬蒿。这里通过对炎热与大雨的对比,突出了雨水的珍贵。中间四句:“敢辞茅苇漏,已喜黍豆高。三日无行人,二江声怒号。”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这场雨的感激之情,即使茅屋漏雨也在所不惜,因为这场雨让庄稼得以生长(“已喜黍豆高。”)。大雨持续了三天,行人绝迹,两条江水波涛汹涌。这里通过“无行人”和“声怒号”描绘了雨势之大。中间四句:“流恶邑里清,矧兹远江皋。荒庭步鹳鹤,隐几望波涛。”诗人描绘了大雨冲刷后,城邑变得清新,更何况是远离江边的乡村。诗人在荒芜的庭院中漫步,看到鹳鹤在雨中漫步,自己则倚靠在几案上远望波涛。这里通过对雨后清新景象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喜悦。中间四句:“沉疴聚药饵,顿忘所进劳。则知润物功,可以贷不毛。”诗人提到自己身患重病,需要聚集药物治疗,但大雨的到来让他暂时忘却了病痛。诗人由此认识到这场雨的滋润之功,甚至可以拯救那些不毛之地。这里通过“沉疴”与“润物功”的对比,突出了雨水对大地的滋养作用。最后四句:“阴色静陇亩,劝耕自官曹。四邻耒耜出,何必吾家操。”诗人描绘了雨后阴沉的天空下,田野变得宁静,官员们开始劝农耕种。四周的邻居纷纷拿起农具开始劳作,诗人感慨自己无需亲自下地,也能感受到丰收的希望。这里通过对农事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和对丰收的期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枯楠》

下一篇:唐·杜甫《观薛稷少保书画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