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án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pián
nán
zhēng
róng
xiāng
dǎng
jiē
zhī
bǎi
suì
cǎn
cǎn
shēng
shàng
zhī
huáng
tiān
xià
gēn
pán
hòu
wéi
léi
tíng
chè
wàn
kǒng
chóng
cuì
dòng
luò
liú
jiāo
chōng
fēng
duó
jiā
bái
suì
lái
tiān
wèi
chóu
yóu
hán
dòng
liáng
xiāo
hàn
zhì
liáng
gōng
shǎo
shí
zhě
chū
lèi
zhòng
shuǐ
zhōng
yāng
chéng
zhǎng
róng
jié
chéng
jīn
pán
niǎo
niǎo
wèi

译文

楩楠树枯萎了,却仍有不凡的姿态,同乡的人们都不记得它了。不知道它已经生长了几百年,凄惨黯淡,没有一点生机。曾经上面的树枝能触摸到苍天,下面的树根在深厚的土地里盘绕。粗壮的树干被雷霆劈开,无数个孔洞里聚集着虫蚁。冰冷的雨水落下,树胶流淌出来,狂风夺走了它美好的生机。白鹄于是不再飞来,天鸡也为它忧愁思念。它还蕴含着成为栋梁的材质,却不再有冲上云霄的志向。自古以来优秀的工匠就很少,能识别它价值的人为此流下眼泪。把榆树栽种在水中央,成长起来多么不容易。截取它来承接金露盘,它摇摇晃晃的,一点也不畏惧。

逐句剖析

"楩楠枯峥嵘":楩楠树枯萎了,却仍有不凡的姿态,

"乡党皆莫记":同乡的人们都不记得它了。

"不知几百岁":不知道它已经生长了几百年,

"惨惨无生意":凄惨黯淡,没有一点生机。

"上枝摩皇天":曾经上面的树枝能触摸到苍天,

# 皇:一作苍。

"下根蟠厚地":下面的树根在深厚的土地里盘绕。

"巨围雷霆坼":粗壮的树干被雷霆劈开,

# 坼:一作折。

"万孔虫蚁萃":无数个孔洞里聚集着虫蚁。

"冻雨落流胶":冰冷的雨水落下,树胶流淌出来,

"冲风夺佳气":狂风夺走了它美好的生机。

"白鹄遂不来":白鹄于是不再飞来,

"天鸡为愁思":天鸡也为它忧愁思念。

"犹含栋梁具":它还蕴含着成为栋梁的材质,

"无复霄汉志":却不再有冲上云霄的志向。

# 霄汉:一作云霄。

"良工古昔少":自古以来优秀的工匠就很少,

"识者出涕泪":能识别它价值的人为此流下眼泪。

"种榆水中央":把榆树栽种在水中央,

"成长何容易":成长起来多么不容易。

"截承金露盘":截取它来承接金露盘,

"袅袅不自畏":它摇摇晃晃的,一点也不畏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杜甫的《枯楠》是一首五言古诗。当时诗人寓居成都草堂,目睹百年古楠遭风雨摧折而有感创作,正值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作品延续了他沉郁顿挫的风格。此诗以枯楠为核心意象,“万孔虫蚁萃”“冲风夺佳气”等句刻画了树干的凋残之状,暗喻乱世中人才被弃的命运。“犹含栋梁具,无复霄汉志”以楠树自比,既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悲愤,也隐含着对唐王朝衰落的忧虑。全诗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将个人际遇与时代困境相联系,还融入“冻雨”等方言俗语增强表现力,营造出“物我对峙”的悲壮意境,展现了杜甫咏物诗以小见大的艺术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枯楠》大致创作于上元二年(761年)的秋天,彼时杜甫正客居成都草堂。他亲眼见到一株百年古楠被风雨毁坏,心中有所触动,便写下了这首诗。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社会依旧动荡不安,这首诗也延续了杜甫诗歌一贯的沉郁顿挫之风。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全诗以枯朽楠木为核心意象,隐喻乱世中人才遭弃的命运。借楠树自喻,直抒怀才不遇的悲愤,同时暗含对唐王朝衰落的忧虑,借枯楠的遭遇抒发个人怀才不遇之悲与对时代的忧思。

2. 分段赏析

“楩楠枯峥嵘,乡党皆莫记”,开篇直接点出诗的核心——枯楠。“峥嵘”写出楠树虽枯却仍有不凡的姿态,而“乡党皆莫记”则暗示它已被世人遗忘,为后文的感慨埋下伏笔,展现出一种被忽视的境遇。“不知几百岁,惨惨无生意”,进一步描绘楠树的古老与衰败。“几百岁”强调其历史悠久,“惨惨无生意”则刻画了它毫无生机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透出一股悲凉之感。“上枝摩皇天,下根蟠厚地”,回忆楠树往昔的高大。上枝能触碰到天空,下根在大地中盘绕,尽显其曾有的雄伟身姿,与如今的枯败形成反差,突出了命运的无常。“巨围雷霆坼,万孔虫蚁萃”,转向描写楠树的现状。粗壮的树干被雷霆劈开,布满孔洞,成为虫蚁聚集之地,细致的刻画展现出它遭受的摧残,让人感受到其衰败之态。“冻雨落流胶,冲风夺佳气”,以“冻雨”“冲风”等自然景象,写出楠树在恶劣环境中的挣扎。雨水使树胶流淌,狂风夺走它的生机,进一步渲染了悲凉的氛围。“白鹄遂不来,天鸡为愁思”,借白鹄不再前来、天鸡为之忧愁,从侧面烘托楠树的衰败。曾经或许是珍禽栖息之地,如今却因失去生机而让鸟类也心生愁绪,增强了感染力。“犹含栋梁具,无复霄汉志”,这是全诗的关键句。楠树虽已枯萎,却仍具备成为栋梁的材质,只是再也没有直冲云霄的志向了,这里借楠树自喻,暗含自己虽有才华却壮志难酬的悲愤。“良工古昔少,识者出涕泪”,由楠树联想到识才之人。自古以来能识别良材的工匠就少,懂它价值的人只能为之流泪,既表达了对楠树不被赏识的惋惜,也抒发了对人才被埋没的感慨。“种榆水中央,成长何容易”,引入“榆”与楠树对比。榆树被种在水中央,成长本就不易,却能得到关注,与楠树的遭遇形成反差,暗含对世俗不识真正价值的讽刺。“截承金露盘,袅袅不自畏”,写榆树被截断用来承接金露盘,虽细弱却毫无畏惧。这里以榆树的“不自畏”反衬楠树的怀才不遇,进一步强化了对人才被弃、庸才得势的感慨,让全诗的情感更为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剑门》

下一篇:唐·杜甫《大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