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天有设险":天帝在人间设下一些险阻,
# 设险:天造地设的险要。
"剑门天下壮":剑门之险雄居天下。
# 剑门:一作阁。
"连山抱西南":连绵的群山抱护着西南,
"石角皆北向":山壁的石角指向北方。
# 石角:山峰的巨石。
"两崖崇墉倚":两崖如同相并的两堵高墙,
# 崇墉:高峻的城墙,用以形容两崖。
"刻画城郭状":岩石的纹理刻画出城郭的形状。
# 郭:指外城。,城:指都色四周用作防御的墙垣。
"一夫怒临关":这里确乎是一人奋勇当关,
# 关:指剑门山,山壁中断如关口。一作门。
"百万未可傍":百万人马无法靠前。
# 傍:靠近。一作仰。
"珠玉走中原":蜀地的珠玉财宝流向中原,
# 中原:黄河中游地带,这里指代京都——朝廷所在地。,珠玉:一作“珠帛”,指征效的财物。
"岷峨气凄怆":连岷山、峨眉也为之气色惨淡。
# 凄怆:悲伤。,岷峨:岷山和峨眉山,岷山在四川北部,峨眉山在四川中南部。
"三皇五帝前":想那三皇五帝的时代,
# 三皇五帝:传说中最古的一些帝王。三皇,说法不一,一般指燧人、伏羲、神农。见班固《白虎通》。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鸡犬各相放":蜀地百姓安居乐业亲密无间。
# 相:一作自。,各:一作莫。
"后王尚柔远":后代君王务以柔远,
# 柔远:指对边远地区实行安抚怀柔政策。,后王:致夏商周三朝的君主。
"职贡道已丧":设宫纳贡致使淳朴的风俗中断。
# 道:指上文所说先王时“鸡犬各相放”的政治。,职贡:意思就是规定各地方担负一定的劳役,按时交纳一定的贡物。也就是劳役和斌税。
"至今英雄人":直到今天一些英雄豪杰,
"高视见霸王":仍想据蜀称霸分裂江山。
# 霸王:称主称霸。割据叫霸,统一天下叫王。
"并吞与割据":王者要并吞,霸者要割据,
# 割据:指霸者,如公孙述、刘备等。,并吞:指王者,如秦始皇等。
"极力不相让":你争我夺拼力相残。
"吾将罪真宰":我要向天帝问罪,
# 真宰:指天,古人以为天主宰万物,故称。
"意欲铲叠嶂":我要铲除这致乱的重山。
# 铲叠嶂:削平重叠的山峦。
"恐此复偶然":想到这种据险作乱的事情还会间或发生,
"临风默惆怅":我不禁临风惆怅、惶恐无言。
# 默:一作黯。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剑门》是一首五言古诗,题材为借景抒情、借古讽今。诗人借描绘剑门地势险要之景,回顾秦汉以来蜀地财物流向中原的史实,针对当时唐王朝分崩离析的现实,抒发对国家前途的深深忧虑,表达了对割据局面重现的担忧,以及对朝廷苛敛致使百姓困苦的批判。
2. 写作手法
环境描写:诗中“唯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通过对剑门的山势、地形等进行了细致的环境描写,展现了剑门的地势险要,为后文的议论和抒情做了铺垫,让读者对剑门的险峻有直观的感受。细节描写:如“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以“一夫怒”和“百万未可傍”这样的细节,突出剑门易守难攻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剑门的军事战略意义。借景抒情:杜甫借剑门的险峻地势之景,抒发对国家局势的担忧。诗中的景物描写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呈现,更蕴含着诗人对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的感慨,如“天下今一家,云端失栈道”,表面写天下统一后栈道失去作用,实则暗示国家虽统一但仍面临危机,借景表达对国家前途的忧虑。直抒胸臆:“至今英雄人,高视见霸王”等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上那些凭借剑门天险成就霸业的英雄人物的感慨,以及对当下局势的思考,展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希望国家安定的愿望。虚实结合:诗中既有对剑门实际景象的描写,如“剑门天下壮”等实写之句,又有对历史上剑门相关事件和可能出现的割据局面的想象,如“并吞与割据,极力不相让”等虚写内容,虚实相生,拓展了诗歌的意境和表现力,使诗歌更具深度和广度。
3. 分段赏析
杜甫的《剑门》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出深刻内涵。开篇八句,诗人初见剑门山,以“唯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突兀起笔,尽显惊愕。运用赋笔,细致勾勒山势,山山相连环抱西南,石角北向,两崖高耸如崇墉,砌垒似城郭,“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极言其险要壮伟,营造出壮阔宏大的气势,令读者身临其境。同时,赋中含兴,“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意蕴深长,诗人敏锐察觉到剑门险要易被野心家利用,“石角”象征着心怀不轨的地方军阀,为全诗奠定政治隐忧基调。中间十句,诗人笔锋一转,针对时事展开议论。先写当下朝廷对百姓的剥削,“珠玉走中原,岷峨气凄怆”,借“走”字化用《韩诗外传》,委婉揭示唐王朝对蜀地人民的苛敛搜刮,指出这是致乱根源。接着回溯历史,上古时四川未通中原,百姓安居乐业;夏商周后,怀柔政策下设官受贡,却开启苛捐猛征先河,致使地方军阀割据混战,这些议论句句关联现实,深刻剖析社会问题。最后四句,诗人直抒胸臆,“吾将罪真宰,意欲铲叠嶂”,表达对割据者的强烈愤怒;“恐此复偶然,临风默惆怅”则尽显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罪真宰”“铲叠嶂”与开篇对剑门险、壮的描写呼应,使前文落到实处;“恐此复偶然”总结上文“并吞”“割据”的议论,进一步深化对未来局势的担忧。而“临风默惆怅”这一宕笔,生动刻画诗人欲言又止、无可奈何的形象,余韵悠长,给人悠然意远之感。整首诗中,杜甫将议论与景物、人事描写紧密交织,议论源于生动形象,饱含激情,直抵人心,且处处紧扣现实社会,毫无枯燥空泛之嫌。诗歌节奏宛如狂澜陡涨,跌宕起伏,生动展现诗人心潮变化,让读者深切领悟到雄奇阔大、苍茫浩远的诗意,充分彰显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中,杜甫将议论与景物、人事描写紧密交织,议论源于生动形象,饱含激情,直抵人心,且处处紧扣现实社会,毫无枯燥空泛之嫌。诗歌节奏宛如狂澜陡涨,跌宕起伏,生动展现诗人心潮变化,让读者深切领悟到雄奇阔大、苍茫浩远的诗意,充分彰显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与忧国忧民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