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í
liù
wán
yuè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jiù
jīn
shuǎng
jiē
chuán
qiū
guān
shān
suí
kuò
hàn
jìn
rén
liú
kǒu
qiáo
guī
chàng
chéng
chóu
tóng
hún
qǐn
bàn
yǒu
xíng
zhōu

译文

十六的夜晚月光皎洁明亮,似金波可舀,让人爽目怡悦,月光照耀下秋露似玉般浓郁可人。关山在皎洁的月光的照耀下也仿佛开阔了许多,站在山上仿佛银河就流在脚畔,星辰与我共饮。远处,樵夫唱着歌伴月而归,思乡的战士吹响的萧索笛声缓缓从城楼上飘逸出来。孩童们却不懂这些淡淡的乡愁,嬉戏打闹,乐不思蜀,半夜还在河上行船游玩。

逐句剖析

"旧挹金波爽":十六的夜晚月光皎洁明亮,似金波可舀,让人爽目怡悦,

# 爽:明亮,清朗。,金波:指月光。,挹:(yì)舀,汲取。,旧:久。一说从前。

"皆传玉露秋":月光照耀下秋露似玉般浓郁可人。

# 玉露:秋天的露水。玉,形容月下露水的晶莹。,传:散布。

"关山随地阔":关山在皎洁的月光的照耀下也仿佛开阔了许多,

# 关山:关隘山川。

"河汉近人流":站在山上仿佛银河就流在脚畔,星辰与我共饮。

# 近人流:近人者以地势之高。,河汉:即天上的银河。近人者以地势之高。

"谷口樵归唱":远处,樵夫唱着歌伴月而归,

# 樵归唱:樵采归来时的唱和声。樵(qiáo),樵夫,打柴人。,谷口:山谷的出入口。

"孤城笛起愁":思乡的战士吹响的萧索笛声缓缓从城楼上飘逸出来。

# 笛起愁:笛声一起,令人闻之生愁。,孤城:指白帝城。

"巴童浑不寝":孩童们却不懂这些淡淡的乡愁,嬉戏打闹,乐不思蜀,

# 寝:(qǐn)睡觉。,浑:全。,巴童:巴地的儿童。巴,指四川东部和重庆一带。

"半夜有行舟":半夜还在河上行船游玩。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十六夜玩月》是杜甫的五言律诗,描绘八月十六夜游所见。诗中“露冷关山白”写月色清寒,“樵歌归远径”记山野人声,“稚子夜泛舟”绘童趣场景。全诗以典型景物构建开阔意境,动静相衬,语言凝练。既表达对月夜之美的沉醉,也通过“笛怨孤城”等意象,隐约流露客居漂泊的孤寂与乡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十六夜玩月》创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时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奉节)。此年诗人历经两次迁居——先由白帝城移居赤甲,再徙瀼西草堂。八月十六夜,杜甫于辗转漂泊之际独对皓月,感怀身世,遂借月夜清辉抒写羁旅之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十六夜玩月》是杜甫旅居苏州时所作的五言律诗。诗人通过描写十六夜的月亮由盈转缺之景,以及月下独行的体验,既流露对明月的眷恋,又暗含客居思乡的愁绪。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诗中既有“谷口樵归唱”“半夜有行舟”的动态场景,又有“关山随地阔”“孤城笛起愁”的静态刻画。樵夫的歌声与孤城的笛声形成对比,儿童的嬉闹与行舟的划动打破深夜的沉寂,通过动静交织,既渲染了月夜的生机,又强化了孤寂氛围。对比:诗中“樵归唱”的闲适与“笛起愁”的哀怨形成情感对比,既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又暗含思乡的复杂情绪。比喻:以“金波”喻月光之澄澈,以“玉”形容秋露之晶莹,突出月色的明亮与秋夜的清冷。“河汉近人流”将银河比作与人间相邻的河流,赋予自然景物以亲近感,暗含人与自然的互动。对偶:颔联“关山随地阔,河汉近人流”与颈联“谷口樵归唱,孤城笛起愁”均采用工整对仗。前者以宏大意象展现空间的辽阔,后者通过声音对比强化情感张力,体现了杜甫律诗结构的严谨与意境的平衡。拟人:“孤城笛起愁”笛声被赋予“愁”的情感,实为诗人借笛声抒写客居之思,体现移情于景的手法。“河汉近人”拟人化描写银河,仿佛自然主动与人亲近,暗含月夜下人与宇宙的和谐。借代:“巴童”:以地域代指孩童,突出夔州(今重庆奉节)的地方特色。“樵归唱”“笛起愁”以声音代指人物活动与情感,既简练又富有画面感。夸张:“关山随地阔”:通过夸张手法,表现月光普照下关山的无边辽阔,强化视觉上的震撼力。

3. 分段赏析

前两联中,“旧挹金波爽,皆传玉露秋”,描绘了一幅秋月皎洁、令人心旷神怡的画面。时值深秋,月色格外明亮,仿佛可以舀起如金波般的光华,那浓郁的月色让人心生欢喜。秋露在月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如玉般的光彩,给人以滋润之感。十六的圆月,其银光不输十五,为赏月提供了绝佳的背景。“关山随地阔,河汉近人流”,则展现了人与月共赏的广阔天地。在明亮的月光照耀下,关山显得更加辽阔,仿佛为人们提供了自由翱翔的空间,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此时,天上的银河与地上的人流仿佛近在咫尺,天地之间仿佛没有了界限,人与月如此亲近,为今晚的赏月之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隐含了月亮对人的深情厚意。后两联则细腻地刻画了今夜赏月的乐趣。诗人的笔触独特,先以地域之广铺陈开来,山谷、野坡、边域、村落、河上,四方皆被月光笼罩。接着,他又描绘了赏月者的多样性,打樵人、边防卫士、乡村儿童、水上旅途者,各类人群皆在月光下寻找乐趣,展现了月亮在广大人群心中的深厚情感。至于如何赏月,更是各具特色:打樵人踏着月光,唱着山歌,满载而归,这是以歌声与月共舞;边防城楼上响起哀幽的横笛声,或许是思乡情切的战士在仰望明月时,吹出了心中的乡愁,这也是月亮与人共承哀愁的体现;儿童们在月光下嬉戏蹦跳,天真无邪,月亮仿佛也为他们提供了欢乐的舞台;半夜时分,仍有行舟在月下穿梭,无论是夜行还是寻乐,都蕴含着行舟玩月的趣味。

4. 作品点评

杜甫虽羁旅孤怀,却在月夜中寻得片刻超然:乡愁借月色铺展为诗行,明月亦因客思更添情致,清辉流转间,诗人以愁为引,托月遣愁,终成圆融之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河汉近人流”,绝佳。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咏物起自六朝,唐初沿袭,虽风华竞爽,而独造未闻。唯杜公诸作,自开堂奥,尽削前规,如题咏月,则“关山随地阔,河汉近人流”,……皆精深奇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然格则瘦劲太过,意则寄寓太深。

明胡应麟《诗薮》

# 旧闻金波语而欲挹其爽,皆传玉露秋可以当之。中秋前白露,后寒露,故有是名。此时两间游气俱敛,故关山随地而阔,河汉近人而流,金波之爽,无如此时。后四句一时闻见,亦月明故。

明王嗣奭《杜臆》

# 语皆切“玩”字。……“旧挹金波爽”,切十六夜。……“关山随地阔”,当空正圆,高下深阻一片皆明,故曰“随地阔”。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结语似闲,细味殊觉其妙。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 “金波”“玉露”之类,当日犹非滥套,今则触目生厌矣。不得以此诋古人,亦不得以此藉口。不言己不寐,而言“巴童”不寐,用笔曲折。张继“半夜钟声到客船”,同此机轴。

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

# “河汉”逼近,而光如欲“流”,于夔地尤切。……中秋之月,去(天)河甚远,远则光不相掩;而河于此时,斜亘西南,于夔为近,而夔地又高,所以清辉交映也。下皆言明月夜事,人人忘寝,愈为月光增色。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北风》

下一篇:唐·杜甫《送从弟亚赴安西判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