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破南极":北风呼啸而来,一直吹到极南之地,
"朱凤日威垂":南方之神朱凤的威力日渐削弱。
# 威:一作“低”。
"洞庭秋欲雪":洞庭湖秋日居然就要下雪,
"鸿雁将安归":那些鸿雁将飞向何处。
"十年杀气盛":十年来战乱不休,
"六合人烟稀":天地内人烟越来越稀少。
"吾慕汉初老":我羡慕商山四皓,
"时清犹茹芝":在太平时节可以归隐,茹芝以终老。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北风》是杜甫晚年漂泊时期的作品,通过自然意象与历史典故的结合,反映了安史之乱后社会的动荡、民生的凋敝,同时抒发了诗人对和平盛世的深切向往。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景中寓情。如“洞庭秋欲雪”既写天气寒冷,又暗含诗人对时局的忧虑。用典:“汉初老”化用商山四皓的典故,以历史人物的隐逸反衬现实政治的腐败,深化了批判性。卒章显志:尾联以“时清犹茹芝”收束,表面追慕古人清平生活,实则暗含对当权者的讽刺,含蓄中见犀利。
3. 分段赏析
北风破南极,朱凤日威垂:以自然气象切入,"北风破南极"既实写寒冬肆虐,又暗喻安史之乱后北方战火对江南的侵袭。"朱凤"象征皇权或理想政治,"日威垂"暗示皇权威严衰颓,与首句形成天地失衡的意象叠加,奠定全诗沉郁基调。洞庭秋欲雪,鸿雁将安归:以"秋欲雪"营造时令错位感,既写南方反常严寒,又隐喻政治气候的肃杀压抑。"鸿雁"既指候鸟迁徙受阻的自然困境,更暗喻安史之乱后百姓流离失所的生存危机。"将安归"直击战乱时代集体无归宿的悲怆。十年杀气盛,六合人烟稀:时空纵横交织——纵向"十年"对应安史之乱(755-763年)及其余波,横向"六合"囊括整个唐王朝疆域,数字对比形成强烈冲击:"十年"凸显战乱持久,"人烟稀"以空间广度反衬民生凋敝,白描中渗透悲悯。吾慕汉初老,时清犹茹芝:"汉初"借文景之治反讽当朝乱政,"茹芝"象征太平年代的隐逸生活,与当下"杀气盛"形成尖锐对立,"慕"字含多重情感:既是对理想社会的向往,更是对无力改变现实的自我解嘲。
# 首四句皆比,言君上蒙尘,而臣子无所归也。末句言时清犹隐,则世乱可知。
明末清初张溍《读书堂杜诗注解》卷一九
# 上四比兴,下四叙情。朱凤低垂,鸿雁无归,喻已之流离失所。此因乱离所致,故有杀盛人稀之感。四皓采芝,时清犹隐,今乱后将焉适耶,语意紧与上截相应。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二三
上一篇:唐·杜甫《别张十三建封》
下一篇:唐·杜甫《十六夜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