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óu
shàng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tiān
kōng
sāo
shǒu
pín
chōu
bái
zān
huáng
sān
běi
shēn
shì
nán
liàn
quē
láo
gān
fèi
lùn
cái
kuì
nán
luàn
nán
jiù
zhōng
shì
lǎo
xiāng
tán

译文

站在楼头望着残破的天地,忧国忧民一筹莫展,使人焦虑得不断地在抽拔着头上的白玉簪。想到君王乃是在这三极以北,而我却飘泊在五湖之南,难以报效国家。依恋君主,思念之心极其苦切,但论才能则又觉得有愧于那可作栋梁的杞楠。在乱离之中如今已经不能自救,我恐怕还是要老死在这边远的湘潭。

逐句剖析

"天地空搔首":站在楼头望着残破的天地,忧国忧民一筹莫展,

# 空搔首:一筹莫展,搔头也无法解决问题。

"频抽白玉簪":使人焦虑得不断地在抽拔着头上的白玉簪。

# 白玉簪:戴朝冠时用来插定发、冠的器物。

"皇舆三极北":想到君王乃是在这三极以北,

# 三极北:东西南三极之北。地有四极,长安在北面,故称。,皇舆:国君所乘的高大车子,多借指王朝或国君。

"身事五湖南":而我却飘泊在五湖之南,难以报效国家。

# 五湖南:写自身所在,远离京都,难以报效国家。五湖:指洞庭、青草、具区、兆滆、彭蠡五个湖泊。

"恋阙劳肝肺":依恋君主,思念之心极其苦切,

# 劳肝肺:五内俱劳,形容思念之心极其苦切。,恋阙:心恋京都,即依恋君主。阙,皇宫门前两边供嘹望的楼,此指皇帝居处,借指朝廷。

"论材愧杞楠":但论才能则又觉得有愧于那可作栋梁的杞楠。

# 愧杞楠:愧对栋梁之才。杞楠:都是高大乔木,材质坚硬,此指栋梁之才。,论:一作“抡”。

"乱离难自救":在乱离之中如今已经不能自救,

# 乱离:因动乱而飘泊。

"终是老湘潭":我恐怕还是要老死在这边远的湘潭。

# 湘潭:县名,属潭州,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今湖南省湘潭市。这里泛指湖南。,老:老死。,终:终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楼上》系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首联描绘极为壮阔的景象,诗人登上高楼,极目远眺,广袤山河尽收眼底。可面对如此天地,他思绪急转,联想到“乾坤含疮痍”的残酷现实,痛感自身“无力整乾坤”,在满心无奈中,只能徒然“空搔首”,尽显内心的焦灼与无助。颔联空间维度再度延伸,将京城远在极北之地,与自己身处五湖之南的境况对举,一北一南,不仅拉开了空间上的巨大跨度,更烘托出诗人远离权力中心、报国无门的落寞。颈联之中,即便处境艰难,诗人那颗忧国忧民之心从未改变,仍将救民于水火的希望,寄托于皇帝身上,对朝廷能够力挽狂澜,平定乱象,抱有一丝期许。尾联则直抒胸臆,在动荡离乱的时代背景下,诗人连自身都难以保全,更无从谈及报效国家,想到自己恐怕将老死湖南,不禁悲从中来,发出沉痛的身世之叹。此诗取境雄浑阔大,对细节的描摹又极为细腻,通过这一收一放的笔触,塑造出鲜明的抒情形象,将诗人的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全诗感情深婉悲切,字里行间皆是杜甫忧国忧民伟大胸怀的真实写照,彰显其沉郁顿挫的独特诗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于唐代宗大历四、五年(769—770)杜甫漂泊长沙时所作。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息,但唐朝国势不复往昔,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吐蕃威胁,诸将拥兵自重。杜甫身处野无官职,面对动荡局势忧国忧民。大历四年,他前往衡州,途中折返潭州,又逢“臧玠之乱”而连夜逃难,年老多病且处境艰难,登楼远望时有感而发创作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以登楼感怀为题材的五言律诗。诗人登楼之际,看到天地疮痍,自己却无力改变,只能空自搔首。想到朝廷远在北方,自己却漂泊在五湖之南,虽心系君主、忧虑国家,却自愧无栋梁之才。在动荡离乱中,预感到自己可能终老于湘潭,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无奈。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以登楼所见天地之景,引发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感慨,将内心的忧思融入到描写的情境之中。直抒胸臆:结尾直抒胸臆,表达出沉痛悲凉的离愁,身世之事使登楼之际慷慨抒怀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立现于目前。

3. 分段赏析

开篇首联“天地空搔首,频抽白玉簪”,诗人以“天地”二字破题,登楼远眺,俯仰间苍茫天地尽收眼底,“念天地之悠悠”,思绪万千,联想到祸乱尚未平息,自己虽心怀济世之志,却无力改变现状。“天地”二字,视野宏大,不仅点明登楼的空间感,更将诗人的忧思置于广阔的天地与社会背景之中,表明其忧虑并非一己之私,而是心系社稷苍生。“空搔首”中的“空”字,精准地传达出杜甫空有报国之心,却只能沦弃草野,无可奈何的心境。而“频抽白玉簪”通过对动作细节的描绘,进一步刻画诗人焦虑的状态,古人束发戴簪,“频频抽簪”这一动作,将其内心的焦虑与无奈渲染得愈发深切,开篇便营造出一种苍茫浑厚、沉郁悲凉的意境,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颔联“皇舆三极北,身事五湖南”承接首联登楼远望的行为。诗人运用对偶的手法,“皇舆”对“身事”,“三极北”对“五湖南”,不仅在词类、声调上两两相对,铢两悉称,而且在意义上一写朝廷,一写自身,一北一南,形成鲜明对比。“朝廷远在三极之北,自身处于五湖之南”,这种空间上的巨大跨度,强烈地突出了个人与朝廷的遥远距离,从而叹息自己对国事难以有所作为,解释了首联中“搔首”的缘由。两句虽无动词,却意义贯通,通过巧妙的对仗,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系心君国,却因山河阻隔、身世飘零而爱而不见,只能搔首踟蹰的复杂情感,将诗人的忧国情怀和身世之叹进一步深化,是全诗的关键枢纽,领起三四联。颈联“恋阙劳肝肺,论材愧杞楠”正面表达诗人对朝廷的眷恋之情,进一步深化颔联的含义。“恋阙”句从自身角度出发,古人常以君代国,诗人对朝廷的眷恋,实则是爱国之情的体现。这种情感发自肺腑,忧虑之极,以至于“劳肝肺”,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内心的煎熬。“论材”句则从朝廷角度思考,在这国家危难之际,朝廷急需栋梁之才,而诗人自感并非栋梁之材,无法为国家力挽狂澜,故而“愧”。这两句诗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将国家振兴的希望寄托于皇帝身上,凸显出其在那个时代的局限性与无奈感。尾联“湘潭作别梦,巴蜀有归帆”由颔联的“身事”句领起,将情感收束到自身身世之上。诗人自叹身处乱离之世,身世漂泊,如同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不仅难以实现“致君尧舜”的抱负,甚至连自身都难以保全。预料自己将终老于湘潭,心中充满了无尽的长恨。这两句诗直抒胸臆,将诗人内心的沉痛悲凉毫无保留地宣泄出来,使一位在登楼之际慷慨抒怀,为国家和个人命运深感忧虑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全诗在这种深沉的感叹中结束,余韵悠长,意境苍凉。

4. 作品点评

《楼上》是杜甫晚年忧国忧民的诗作。诗歌意境阔大,开篇便以“天地”起笔,展现出宏大的空间感,而个人的无奈在这广阔背景下更显渺小。诗人巧妙运用借景抒情等手法,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朝廷的眷恋以及自身身世的悲叹交织在一起,情感真挚深沉。语言凝练且富有表现力,虽无华丽辞藻,却句句饱含深情,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是研究杜甫思想情感和唐代社会状况的重要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乱离难自救,终是老湘潭”,苦语次骨。

明王嗣奭《杜臆》

# 公律诗多在首联领起,亦有在三、四领下者。如七律“万古云霄一羽毛”领下“伊吕”、“萧曹”,“三分割据纡筹策”领下“运移”、“身歼”是也。五律此诗“皇舆三极北”领下“恋阙”、“论材”,“身事五湖南”领下“乱离”、“湘潭”是也。

明仇兆鳌《杜诗详注》

# 起联声激而情壮,是虚领。次联为实拈,正指实“搔首”、“抽簪”之故,而又已分引下截。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李子德云:语淡而雄,雄而悲,于此见大家身份(“皇舆”二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吴曰:健拔英伟,所谓磊磊轩天地者。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王契,字佐卿,京兆人)》

下一篇:唐·杜甫《石研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