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门山行窄":土门山的道路狭窄难行,
# 土:一作出。
"微径缘秋毫":小径细得就像秋毫一样。
# 微径缘:一作径微上。
"栈云阑干峻":栈道高悬,云雾缭绕,栏杆显得格外高峻,
"梯石结构牢":石梯的结构坚固牢靠。
"万壑欹疏林":山谷中,倾斜的疏林遍布万壑,
# 林:一作竹。
"积阴带奔涛":积聚的阴云仿佛带着奔腾的波涛。
"寒日外澹泊":寒冷的阳光显得格外淡泊,
"长风中怒号":长风在山谷中怒号。
"歇鞍在地底":休息时,我仿佛置身于地底,
"始觉所历高":这才意识到刚刚经历的路途是如此高险。
"往来杂坐卧":来来往往的人们或坐或卧,
"人马同疲劳":人和马都疲惫不堪。
"浮生有定分":人生有定数,
"饥饱岂可逃":饥饱无法逃避,
"叹息谓妻子":我叹息着对妻子说,
"我何随汝曹":我为何要跟随你们来到这样的地方?
# 汝:一作尔。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飞仙阁》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的前半部分通过对土门山、栈道、云雾和奔涛的描写,展现了飞仙阁的险峻与壮美。“土门山行窄,微径缘秋毫。栈云阑干峻,梯石结构牢。”描绘了狭窄的山路和坚固的栈道。诗人通过“万壑欹疏林,积阴带奔涛。寒日外澹泊,长风中怒号。”等句,描写了旅途中的艰难险阻和自然环境的恶劣。诗的后半部分从描写自然景物转向抒情,诗人感叹人生的无奈和旅途的疲劳。
2. 写作手法
拟人:“万壑欹疏林,积阴带奔涛。”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山壑中的疏林和奔涛的动态景象拟人化,仿佛林木在倾斜,阴云带着奔腾的波涛,生动地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与险峻。对比:“往来杂坐卧,人马同疲劳。”诗人通过描写人与马的疲劳,表现出旅途的艰难。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自然环境的险恶,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抗争。情景交融:“叹息谓妻子,我何随汝曹。”诗人将自身的情感与旅途的险峻环境相结合,通过对妻子的叹息和自问,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对旅途的疲惫,情景交融,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首联:“土门山行窄,微径缘秋毫。”这两句开篇点题,描绘了飞仙阁附近的险峻山路。土门山的山路狭窄,仅容一人通行,小径如同秋毫般纤细。诗人用“微径缘秋毫。”生动地描绘出道路的险峻与狭窄,为全诗奠定了险峻的基调。第二联::“栈云阑干峻,梯石结构牢。”这两句描写栈道的险峻与坚固。栈道高悬于山崖之上,云雾缭绕,栏杆显得格外高峻;而梯石的结构则十分坚固,显示出古代工匠的智慧。诗人通过对栈道的描写,进一步强调了飞仙阁的险峻。第三联:“万壑欹疏林,积阴带奔涛。”这两句描绘了山谷中的景象。万壑之间,疏林倾斜,山谷中积聚的阴云仿佛带着奔腾的波涛。诗人通过对山谷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阴森、动荡的氛围,展现了自然的壮美与险峻。第四联:“寒日外澹泊,长风中怒号。”这两句描写天气与环境。寒冷的阳光显得格外淡泊,而长风在山谷中怒号。诗人用“外澹泊”和“中怒号”巧妙地描绘了阳光与风的对比,进一步增强了险峻的氛围。第五联:“歇鞍在地底,始觉所历高。”这两句写诗人在旅途中的感受。诗人在休息时,才发现自己已经身处险峻之地,仿佛在地底。这种感受不仅体现了旅途的艰辛,也反衬出飞仙阁的高峻。第六联:“往来杂坐卧,人马同疲劳。”这两句描写旅途中的疲劳。人与马在险峻的道路上往来奔波,或坐或卧,都显得疲惫不堪。诗人通过这种描写,展现了旅途的艰难与辛苦。第七联:“浮生有定分,饥饱岂可逃。”这两句转入抒情,诗人感叹人生的无奈。人生有定数,饥饱难以逃避,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感慨。尾联:“叹息谓妻子,我何随汝曹。”这两句以诗人的叹息作结。诗人对妻子说,自己为何要跟随你们来到这样的险地。这种自问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的无奈,也反映了对家人的愧疚。
4. 作品点评
《飞仙阁》历代诗评家的点评,从细节描写到整体布局,从自然景观到人生哲理,都给予了不错的评价。
上一篇:唐·杜甫《秋雨叹三首(其二)》
下一篇:唐·杜甫《玩月呈汉中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