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风长雨秋纷纷":凉风过后雨又下起,秋风秋雨乱纷纷,
# 阑风长雨:一作“阑风伏雨”,一作“东风细雨”。阑,一作兰,阑珊,将尽。伏,平伏。赵次公说:“阑珊之风,沉伏之雨,言其风雨之不已也。”
"四海八荒同一云":四海八荒笼罩着一色的阴云。
# 四海:一作“万里”。吴见思说:“风日阑风,雨日伏雨,盖下时飘洒,常贝其分纷也。又四海八荒,同云一色,则无处不雨,无日不雨矣。”
"去马来牛不复辨":雨幕茫茫辨不出来牛和去马,
# 去马来牛不复辨:用典写洪水浩瀚。《庄子·秋水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两涘渚涯之间,不辨牛马。”
"浊泾清渭何当分":浑浊的泾水与清澈的渭水也混淆难分。
# 浊泾清渭何当分:寓感叹于写实。
"禾头生耳黍穗黑":谷穗生了芽子黍穗霉烂变黑,
# 禾头:一作“木头”。《朝野佥载》:“俚谚曰:秋雨甲子,禾头生耳。”是说芽蘖絭卷如耳形。黍不耐雨,故穗黑将烂。
"农夫田妇无消息":农民的灾情却传不到朝廷。
# 田妇:一作“田父”。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天宝十三载八月,上忧雨伤稼,杨国忠取禾之善者献之,曰:雨虽多,不害稼也。上以为然。扶风太守房琯,言所部灾情,国忠使御史推之。是岁,天下无敢言灾者。”灾情严重,而无人敢言,故杜甫有“无消息”之叹。
"城中斗米换衾绸":域中斗米可换得一床被褥,
# 城中斗米换衾绸: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值?两句:按《唐书·玄宗纪》:“是秋霖雨,物价暴贵,人多乏食,令出太仓米一百万石,开十场,贱糶以济贫民。”据杜此诗,则所谓“贱糶”,并未解决问题。贪吏舞弊,奸商居奇,人民无奈,只要“相许”,也就不计衾裯和斗米的价值是否相等了。换衾裯,一作“抱衾裯”。
"相许宁论两相直":只要双方认可就不计二者价值是否相同。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描绘了秋雨连绵致使天地阴云密布、山水浑浊难辨,田间禾黍受灾,“禾头生耳黍穗黑”的景象,体现了农民在自然灾害下的艰难处境,以及城中“斗米换衾裯”物价混乱的不合理状况。表达了诗人对受灾农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社会现实中不合理现象的忧虑与感慨。
2. 写作手法
夸张:“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用夸张手法,将秋雨的漫长、范围之广极度渲染,“四海八荒同一云”,突出整个天地都被阴云笼罩,强化了压抑氛围。用典:“去马来牛不复辨”化用典故,描绘出秋雨造成水势浩大,致使牛马难辨的场景。白描:“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质朴简洁地勾勒出庄稼在秋雨中受损,以及农夫农妇面对灾荒无奈的状态,直观展现民生疾苦。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描绘出秋雨连绵不断,整个天地都被同一片阴云所笼罩,“纷纷”“同一云”营造出压抑沉闷的氛围,为全诗定下基调,传达出诗人对这场秋雨带来影响的忧虑。中间四句“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化用典故描绘秋雨致使河水泛滥,一片浑浊,连去马来牛都难以分辨,泾水渭水也无法分清清浊,借自然景象的混乱暗示社会现实的动荡与混乱,蕴含诗人对现状的无奈与感慨。“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用白描手法直书田间庄稼因秋雨受损,禾苗生芽、黍穗变黑,而农夫田妇面对此景却毫无办法,体现出诗人对受灾农民的深切同情。最后两句“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值”,刻画城中物价的混乱,一斗米竟能换一床被子,人们在交易时也无暇顾及价值是否相当,反映出社会的荒诞,表达诗人对这种不合理现象的批判。
4. 作品点评
《秋雨叹三首(其二)》是杜甫现实主义诗作的经典篇章,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其写作特色鲜明,通过夸张、用典、白描等手法,生动展现了秋雨成灾的景象及社会乱象。诗中无特定传颂千古的名句,却以质朴语言深刻反映现实。此诗以景衬情,借秋雨描绘,营造压抑氛围,为抒发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与社会现状的忧虑蓄势。在文学史上,它是研究杜甫忧国忧民情怀及唐代社会风貌的重要素材,充分体现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以小见大,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天灾下百姓的艰难与社会的不合理,于平淡叙述中蕴含震撼人心的力量。
# 秋雨催寒,至出“衾裯”换米,非至急不尔,何暇计价耶?
明王嗣奭《杜臆》
# 次章,叹久雨害人。上四皆秋雨之象,下慨伤稼而阻饥也。吴曰:“阑风伏(“长”一作“伏”)雨”、无日不雨;“四海八荒”,无处不雨;田野、城中,则又无人不受其患矣。
明末清初仇兆鳌《杜诗详注》
# 次章,伤政府蒙蔽也。……农“无消息”、微词也。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次方及淫雨。蒋云:暗影昏昏世界,是篇《秋霖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此感秋雨而赋诗,三章各有讽刺。房琯上言水灾。国忠使御史按之,故曰“恐汝后时难独立”。国忠恶言灾异,而四方匿不以闻,故曰“农夫田妇无消息”。帝以国事付宰相,而国忠每事务为蒙蔽,故曰“秋来未曾见白日”、语虽微婉,而寓言深切,非泛然作也。
明末清初仇兆鳌《杜诗详注》
下一篇:唐·杜甫《飞仙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