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涨柴门外":柴门之外的浣花溪,水势骤然上涨,
# 江涨柴门外:曹植诗:“柴门何萧条。”
"儿童报急流":儿童报说急流水浪,即将到来。
# 儿童报急流:鲍照诗:“急流腾飞沫。”
"下床高数尺":我起床时,水已涨高数尺,
# 下床高数尺:古诗:“媒人下床去。”庾信诗:“雪花深数尺。”
"倚杖没中洲":出门倚杖而望,业已淹没沙丘。
# 倚杖没中洲:鲍照诗:“倚杖牧鸡豚。”《楚辞》:“蹇谁留兮中洲。”中洲:江中沙丘。
"细动迎风燕":燕子掠水飞舞,水微动而燕不惊,
"轻摇逐浪鸥":海鸥浮泛江中,浪轻摇而鸥自适。
"渔人萦小楫":水涨江宽,渔人解缆方便,
# 渔人萦小楫:陶潜《桃花源记》:“渔人甚异之。”萦小楫:渔人系舟,翘首于沙滩之上。
"容易拔船头":掉头、划船均感自如。
# 容易拔船头:庾信诗:“五两开船头。”拨:一作捩。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诗。诗歌围绕浣花溪水涨之景展开,从儿童报急流起笔,依次描绘水涨后诗人下床、倚杖所见的满溢江景,以及江上迎风而动的燕、逐浪的鸥,还有渔人拨船的画面,细致呈现水涨时的自然与生活场景,传递出对自然变化的观察与潜藏的欣然之意。
2. 写作手法
反衬:前四句以短节促调写水涨之急、诗人匆遽,后四句用纡缓语气描燕鸥嬉戏、渔人安闲,前后情调对比,以水涨初时的动与后续的相对静,突出水势变化及诗人心情从惊到缓的转变。
3. 分段赏析
“江涨柴门外,儿童报急流”:从形象看,勾勒出柴门临涨江、儿童传讯的生活场景,童趣与水急之态交融。语言上“涨”字点题,“报”字生动,孩童急切禀报的画面跃然。借儿童报信,起笔便渲染水涨之急的氛围,是简洁却有力的起势。诗开篇如电影特写,以短节促调、遒紧明快之姿,层次递进铺展画面:江村柴门外,本是宁静一隅,忽江水浩渺、水位骤升。嬉戏的儿童瞬间收住玩闹,奔回家中惊呼:“发水啦!发水啦!”室内歇息的诗人,闻此讯骤然一惊,顾不上细想,匆忙翻身下床,拄杖而出。“下床”“倚杖”,精准描出老病之躯的匆遽神态。平素澄碧的江溪,此刻如发怒的兽,这般景象,于生长北方的诗人而言鲜见。或许邻人经验之谈“无妨”,让站定的诗人稍定心神。而素好观物的他,岂肯错过这难遇奇观,遂凭高远望江面。“下床高数尺,倚杖没中洲”:人物动作“下床”“倚杖”,衬出水位骤升之快。“高数尺”“没中洲”,以数字和场景变化,直观呈现水势迅猛,短短十字,水涨动态与诗人惊觉之感尽现,炼字精准,让水涨冲击力扑面而来。“细动迎风燕,轻摇逐浪鸥”:绘燕鸥之景,“细动”“轻摇”,以细腻笔触写禽鸟在涨江中动态,轻盈姿态与涨江形成动静相衬。拟人化的动作刻画,让画面鲜活,也从侧面烘托水涨后江面的浩渺与灵动,尽显自然生机。“渔人萦小楫,容易拔船头”:聚焦渔人,“萦”字写渔人持楫的动作,“容易拔船头”显水涨后水流助力,舟行似更轻快。既写渔人日常,又借舟船在涨水中的状态,收束全篇。后四句情调陡转,与前文形成鲜明反衬,语气纡缓舒徐。看那贴水的燕,迎风微颤;逐浪的鸥,轻摇翅身,它们嬉戏弄水,毫无惧色——可见江水是平缓漫涨,非浪涛翻涌。诗人观此,心情也随之舒缓。再瞧渔民,随船身浮升,划着短桨往来,意态安闲。莫非因水涨鱼丰而欣喜?先前翘于滩头的船头,因水满,渔民轻轻一拔便调转划去。这一幕,让诗人似有所悟。
上一篇:唐·杜甫《闷》
下一篇:唐·杜甫《陪柏中丞观宴将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