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瘴疠浮三蜀":蜀地弥漫着瘴气疫病,
# 瘴疠:瘴气。
"风云暗百蛮":四方边疆被动荡风云笼罩。
"卷帘唯白水":卷起帘子只见白水茫茫,
"隐几亦青山":倚靠桌案仍见青山隐隐。
"猿捷长难见":猿猴敏捷,长久难觅踪影,
"鸥轻故不还":鸥鸟轻捷,始终不肯归还。
"无钱从滞客":身无钱财招待滞留的过客,
# 滞客:久处下位而未得升迁的人。
"有镜巧催颜":唯有明镜催我容颜渐老。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诗。描绘了西南地区的自然与社会景象、诗人所见的山水禽鸟,以及自身困顿的生活状况,表达了漂泊他乡的忧愁、生活困顿的失意与无奈,以及对自身境遇的深沉感怀。
2. 写作手法
对比:“猿捷长难见,鸥轻故不还”中“猿捷”“鸥轻”的自在灵动,与诗人“滞客”的行动受限形成鲜明对照,以动物的自由反映诗人被现实束缚的困顿。反衬:以乐衬苦,“卷帘唯白水,隐几亦青山”中,“白水”与“青山”以最素净的笔墨勾勒出澄澈静美的自然图景,却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难平的纷扰与矛盾。
3. 分段赏析
首联“瘴疠浮三蜀,风云暗百蛮”两句,“瘴疠浮三蜀”既写出三蜀之地瘴疠弥漫的自然特征,又暗喻当地动荡的局势,“浮”字让无形的瘴疠有了动态感;“风云暗百蛮”描绘风云变幻使百蛮之地显得昏暗,“暗”字既写天色,也暗示社会的混乱,两句勾勒出西南地区的险恶环境,奠定全诗沉郁的基调。颔联“卷帘唯白水,隐几亦青山”两句,“卷帘唯白水”写卷起帘子,眼中只有一片白水,“唯”字凸显视野的单调;“隐几亦青山”写凭靠几案,所见也只是青山,“亦”字呼应“唯”,强化了景象的单一与诗人的孤寂,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眼前的山水,寓情于景。颈联“猿捷长难见,鸥轻故不还”两句,“猿捷长难见”以“捷”“长难见”写出猿猴动作敏捷,常常难以见到,侧面烘托环境的幽深;“鸥轻故不还”以“轻”“故不还”刻画鸥鸟体态轻盈,执意不回,暗含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与自身滞留的无奈,借禽鸟状态抒发内心情绪。尾联“无钱从滞客,有镜巧催颜”两句,“无钱从滞客”直陈因没有钱财而只能作为滞留他乡的客人,“从”字写出被迫的处境;“有镜巧催颜”写镜子仿佛巧妙地催促着容颜老去,“巧催颜”将镜子拟人化,生动表现出时光流逝、容颜衰老的无奈,两句直白抒发生活困顿与岁月催人的伤感,情感浓烈。
# “卷帘唯白水,隐几亦青山。”情中之景也。
宋范晞文《对床夜语》
# 总为无钱而闷,而形容闷怀,沉着有致。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起句“浮”字起“暗”字。“卷帘惟白水”一联,伏“滞”字。“猿捷长难见”一联,与“滞”反。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陶开虞曰:镜亦何尝催颜?却归巧千镜,此际韵绝。与《熟食示子》诗“汝曹催我老”,同一机杼。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先着“瘴”、“蛮”两句,则“白水”、“青山”,亦是限隔人之阱矣;是以见“猿”、“鸥”之“轻”“捷”,而伤己之“滞”且老也。下语偏潇洒。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杜少陵作《闷》诗云:“卷帘惟白水,隐几亦青山。”或曰:“人之好恶固自不同,若使吾居此,当卒以乐死矣。”予以为不然。人心优郁,则所触而皆闷,其心和平,则何适而非快?青山白水,本是乐处,苟其中不快,则惨淡苍莽,适足以憎闷耳!少陵又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是平时可喜之物,而拗郁如此者,亦以触目有感,所遇之时异耳。
现代费衮、骆守中《粱溪漫志》
下一篇:唐·杜甫《江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