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都元壮丽":江陵这座雄伟的都城原本就壮丽非凡,
"望幸欻威神":盼望君王亲临,顿时更显威严神奇。
"地利西通蜀":地理形势便利,向西可通蜀地,
"天文北照秦":天文方位上,向北照耀着秦地。
"风烟含越鸟":风中烟霭里仿佛藏着南方的飞鸟,
"舟楫控吴人":船只往来控制着吴地的百姓。
"未枉周王驾":不曾屈尊劳烦周王的车驾,
"终期汉武巡":终究期待能有汉武帝般的巡游。
"甲兵分圣旨":军队的调度听从圣旨安排,
"居守付宗臣":留守的重任交付给皇室重臣。
"早发云台仗":希望能早日颁发云台杖,
# 仗:一作路。
"恩波起涸鳞":让浩荡的恩泽像水波一样,唤醒干涸的鱼。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家国关怀诗。诗歌借江陵“西通蜀”“北照秦”的枢纽地势和“舟楫控吴人”“风烟含越鸟”等南北交汇的壮阔景象,以及化用的周王巡狩、汉武威仪典故,写出了对帝王恩泽的期待,暗含了对朝政安定的忧思。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地利西通蜀,天文北照秦。风烟含越鸟,舟楫控吴人”句,将江陵“西通蜀”“北照秦”的地势与“风烟”“越鸟”“舟楫”“吴人”等意象组合,描绘出江陵作为南北交通枢纽,汇聚四方的壮阔景象。用典:“未枉周王驾,终期汉武巡”句,运用了周王驾和汉武巡两个典故。“周王驾”出自《左传.昭公十二年》,周穆王想要放纵自己的心意,周游天下,让自己的车辙马迹遍布各地。“汉武巡”指元封五年冬,汉武帝刘彻曾巡狩南方,到过江陵。在诗中,杜甫以周穆王周游天下却未到江陵,对比汉武帝南巡至江陵,表达了对唐代宗巡幸江陵的期盼,希望代宗能如汉武帝般亲临此地,带来恩泽。
3. 分段赏析
开篇“雄都元壮丽,望幸歘威神”,直接点出江陵的特点与期盼。“雄都”“壮丽”概括了江陵作为大城市的雄伟气象;“望幸”指盼望君王前来巡幸,“歘威神”则写出若君王到来,此地会立刻焕发出威严神圣的气象。起笔即奠定对江陵的重视与对君王巡幸的期盼之情。“地利西通蜀,天文北照秦”,从地理与方位角度写江陵的重要性。“地利西通蜀”点明江陵向西可通达蜀地,是交通要冲;“天文北照秦”以天象暗示其向北与秦地(关中地区)相连,既写地理位置的险要,也暗示其在国家版图中的重要地位,为后文“望幸”提供了合理性。“风烟含越鸟,舟楫控吴人”,进一步铺陈江陵的地理优势。“风烟含越鸟”写江南的风物(越地的鸟)随风气而来,暗指江陵与南方的联系;“舟楫控吴人”则说这里的船只可控制吴地(东南地区)的往来,通过自然风物与交通功能,凸显江陵连接南北、掌控四方的战略价值。“未枉周王驾,终期汉武巡”,借用历史典故强化期盼。“周王驾”“汉武巡”指古代帝王的巡幸,“未枉”表示未曾辜负,“终期”则表达终究期盼君王能像周王、汉武帝那样前来巡幸,既呼应开篇的“望幸”,也暗含对君王重整山河、安定天下的期待。“甲兵分圣旨,居守付宗臣”,转向对江陵防务的关切。“甲兵分圣旨”指军队部署遵循朝廷旨意,“居守付宗臣”写守城重任托付给宗室重臣,这两句既写出江陵防务的严谨,也暗含对朝廷用人得当、地方安定的欣慰,为君王巡幸提供了安全保障的铺垫。结尾“早发云台杖,恩波起涸鳞”,以期盼君王施恩作结。“云台杖”代指君王的恩宠与号令,“早发”表达急切盼望;“恩波起涸鳞”用比喻,将百姓比作干涸的鱼儿,期盼君王的恩泽如流水般到来,让百姓重获生机。这两句将个人期盼升华为对天下苍生的关怀,体现了杜甫“穷年忧黎元”的情怀。
上一篇:唐·杜甫《春日梓州登楼二首》
下一篇:唐·杜甫《遣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