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如此":行路艰难到如此地步,
"登楼望欲迷":登上城楼,眼前景色也让人感到迷茫。
# 望欲迷:言前路迷茫,不知归向。
"身无却少壮":我已不再年轻,
"迹有但羁栖":只有漂泊异乡的踪迹。
# 羁栖:寄居在外。,有但:一作但有。
"江水流城郭":江水环绕着城郭流淌,
"春风入鼓鞞":春风中还传来战鼓的声音。
# 鼓鞞:一作鼓鼙。代指战争。
"双双新燕子":一对对新来的燕子,
"依旧已衔泥":依旧忙着衔泥筑巢。
"天畔登楼眼":在天边登楼远望,
# 登楼眼:意即杜甫登高眺望的目光。,天畔:天边。
"随春入故园":我的目光随着春天的景色回到了故乡。
# 故园:即指家乡。,春:一作风。
"战场今始定":如今战场刚刚平定,
# 始定:刚刚安定。指史朝义兵败,初收河南。
"移柳更能存":移栽的柳树也得以存活。
# 移:一作栘。
"厌蜀交游冷":厌倦了蜀地冷清的交游,
"思吴胜事繁":思念江南那些美好的往事。
# 吴:东吴,泛指春秋时吴越之地。即今江苏、浙江一带。
"应须理舟楫":应该准备船只,
"长啸下荆门":高声长啸,顺江而下,前往荆门。
# 荆门:唐代荆门,即今湖北省荆门县。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诗人将自身的情感与自然景象紧密结合,通过描写登楼所见的景色,抒发内心的感慨。“江水流城郭,春风入鼓鼙。”一句,既描绘了江水环绕城郭、春风中传来战鼓声的景象,又隐喻了诗人对动荡时局的忧虑。对比:诗中通过新燕子的“依旧已衔泥。”与诗人自身的“身无却少壮,迹有但羁栖。”形成对比,反衬出诗人漂泊不定、年华老去的无奈。虚实结合:第二首中,“天畔登楼眼,随春入故园。”一句,通过登楼远望,将眼前实景与对故乡的想象结合,虚实相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用典:诗中“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一句,通过“移柳”象征和平与安定,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结束、社会恢复稳定的期待。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首联:“行路难如此,登楼望欲迷。”诗人开篇点题,描绘了行路的艰难和登楼时的迷茫。这种迷茫不仅是对眼前景色的迷惘,更是对人生道路的感慨。颔联:“身无却少壮,迹有但羁栖。”诗人感慨自己年老体衰,身体不再年轻,而漂泊的生活依然如故。这种对比突出了诗人的无奈与孤独。颈联:“江水流城郭,春风入鼓鼙。”诗人描绘了江水环绕城郭、春风送入鼓声的景象,既展现了自然之美,又隐含了战争的痕迹,进一步强化了对动荡时代的感慨。尾联:“双双新燕子,依旧已衔泥。”诗人以新燕筑巢的景象对比自身的漂泊无依,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新燕的安居与诗人的羁旅形成鲜明对比。第二首首联:“天畔登楼眼,随春入故园。”诗人登楼远望,思绪随着春天飘向故乡。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对故乡的思念更加深沉。颔联:“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诗人提到战场刚刚平定,移栽的柳树得以存活,反映了社会动荡后的平静,也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颈联:“厌蜀交游冷,思吴胜事繁。”诗人表达了对蜀地生活的厌倦和对故乡吴地的思念,反映了他对友情的渴望和对故乡美好生活的向往。尾联:“应须理舟楫,长啸下荆门。”诗人以“理舟楫”“长啸”表达离开蜀地、东下荆门的愿望,展现了他对未来的憧憬和对自由的追求。
# 首篇是他乡之春,次首是故乡之春,合读甚惨。
清吴农祥《杜诗集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