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草峡西船不归":西边黄草峡水路阻隔,船不往来,
# 黄草峡:在涪州治所(今四川涪陵)西上游四十里处,因山多黄草,故名。
"赤甲山下行人稀":赤甲山下陆路梗塞,也断行人。
# 行人:一作人行。,赤甲山:在今奉节县白帝城北,因山高大不生树木,山石赤色,故名。
"秦中驿使无消息":秦中驿使路断,失去朝廷外置的消息,
# 秦中:即关中。王粲为刘表书:“河山阻限,狼虎当路。虽遣驿使,或至或否。”
"蜀道兵戈有是非":而这场蜀中的兵乱还留下可辨的是非。
# 蜀道兵戈:蜀中战乱。兵一作干。有是非:有是非争议、辩解。《吴越春秋》:“欲兴兵戈,以诛暴楚。”《庄子》:“无成心而有是非。”
"万里秋风吹锦水":万里塞北的秋风,已来吹动锦江成都水浪,
# 锦水:即锦江,在今四川成都市南。
"谁家别泪湿罗衣":内外战乱中,谁家没有离别泪水溅湿衣服。
# 别泪:离乱人的作别之泪。庾信诗:“别泪损横波。”何逊诗:“复恐湿罗衣。”
"莫愁剑阁终堪据":先别愁剑阁内乱,它毕竟终可据守,
# 剑阁:唐剑门县治所,今四川剑阁县东北。
"闻道松州已被围":且听说松州已被吐蕃兵所围,外患可忧。
# 被围:指松州被吐蕃兵围攻。,松州:治所在今四川松潘县。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黄草》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是一首回忆作者乘船下峡情景的诗。整首诗通过对沿途所见所闻和当时局势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展现了杜甫作为一位伟大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国家、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
2. 分段赏析
《黄草》首联描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遭际与所见之景,这一联极写船过黄草峡时所见之荒凉二。“船不归”,生动勾勒出诗人所乘之舟难以靠岸停泊的窘迫场景,尽显旅途的艰辛与行船的惊险,极易勾起诗人内心的伤感。“行人稀”则是诗人亲眼目睹之景,由于战乱阻断交通,民夫多被征调,使得沿江一带一片萧条冷落,充斥着乱世离别的凄凉景象。诗篇一开头,便将读者带入到一种凄苦、失意的心境之中。颔联写当时局势,解释行人稀的原因。就当时的内部纷争而言,可谓是非难辨。杜甫对此有着自己的评判,他认为将领之间的争斗本应明辨是非,然而在面临外部军事威胁的情况下,维持内部的稳定更为关键,故而此时又难以将内部的是非分得过于清楚,从维护大局稳定的角度出发,模糊处理或许更为适宜。在地方局势动荡、“兵戈有是非”之时,却始终无法得到朝廷的任何消息,杜甫内心充满了忧虑,这体现了他深切的忧国忧民之情;同时,自身旅途充满风险,个人命运与国家大局紧密相连,更添其愁绪。颈联笔锋一转,描绘眼前的自然景致。秋风吹拂着锦水,寒意袭人,尤其是这秋风从万里之外席卷而来,更增添了几分肃杀之气。锦水悠悠流淌,不知承载了多少离人的泪水。这来自万里之外的秋风,实则暗指战争和兵戈纷争,正是因为战乱引发兵役,才导致了亲人离散。诗人在描绘自然之景的同时,寄寓了对时局的深切担忧。这两句与首联相互呼应,采用乐府诗的笔法,设想出征夫和思妇的情景。秋风万里,锦水泛起波澜,征人心中涌起浓浓的思乡之情,而此时,闺中妇人因丈夫被征去作战,生死未卜,心中充满疑虑、恐惧和牵挂,泪水也不禁打湿了衣裳。“谁家”二字含义丰富,意为“几家”“几处”,表明蜀地因战乱而遭受牵连的家庭众多,随处可见这样的场景。尾联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同时也是一种自我宽慰。敌军占据剑阁抵御官军,当时有消息称官军已将松州的敌军包围,这让诗人感到一丝轻松。诗人期盼战乱能够迅速平息,并且已然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此联运用层层递进的手法,细腻地表达出诗人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其心情显得尤为焦灼急切。
3. 作品点评
《黄草》以"黄草"二字为题,是杜甫回忆自己乘船下峡情景之作,全诗七言八句,分明两条线索,交错抒写诗人忧国忧民之情怀。
# 此诗在夔遥慨蜀乱也。
清杨伦《杜诗镜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