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时任显晦":天河平时有显有晦,
# 晦:晦暗不明。,显:明显,清晰。,任:随意,任意。,常时:通常。
"秋至辄分明":但到秋天则格外分明。
# 分明:清楚明显。,辄:一作最,一作转,秋至:秋季到来。
"纵被微云掩":即使被微小的云朵遮挡,
# 掩:遮蔽。,微云:细微的云彩。,纵:即使,尽管。
"终能永夜清":也能保持整夜的清澈。
# 永夜:整夜。,能:一作当,一作输
"含星动双阙":星辰闪烁,照亮了宫殿的双檐,
# 双阙: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的高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起楼观,故称双烟。这里的“双阙”指长安。,动:移动。,含星:指银河及其附近有不少灿烂的群星。
"伴月照边城":伴随着月亮照亮边疆的城池。
# 边城:指泰州。,伴月:与月同行。
"牛女年年渡":每年牛郎织女相会,
# 年年渡:传说天上织女每年七月七日渡过银河会见牛郎。,牛女:牵牛星和织女星。也就是牛郎和织女。
"何曾风浪生":从未经历过风起浪涌。
# 风浪生:产生风浪。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天河》是一首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描绘了天河在不同季节的变化,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悟。同时,诗人借天河之象,营造出一种宏大而深远的意境,表达了对时局动荡的忧虑、对政治清明的期盼,以及对人间离乱的深沉感慨。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秋至辄分明”“纵被微云掩”描写了天河在不同季节的变化,借天象抒发了对时局动荡的忧虑和对政治清明的期盼,将情感寄托于自然景象之中。对比:诗中“牛女年年渡,何曾风浪生”将天河的平静与人间战乱进行对比,以天河的永恒安宁反衬人间的动荡不安,突出了诗人对时局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天河》首句“常时任显晦,秋至辄分明”,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天河常态下的隐现不定,而在秋夜则格外明亮,这不仅展现了天河的自然之美,也寓含了世事虽多变,但总有拨云见日之时。“纵被微云掩,终能永夜清”,通过天河即便被微云遮掩,也终能照亮漫漫长夜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政治终归清明的坚定信念。“含星动双阙,伴月照边城”,此句描绘了天河与星辰、月亮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象,其中“双阙”可能指代宫廷或高楼,象征着天河之光不仅照耀自然,也照亮人间的每一个角落,给予边城以安宁与希望。“牛女年年渡,何曾风浪生”,则借用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以天河的平静安宁反衬人间的动荡不安。
4. 作品点评
《天河》通过描绘秋夜星空的壮丽景色,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也借天河和牛郎织女的典故抒发了自己对国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这首诗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品味。
下一篇:唐·杜甫《送人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