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岁兹辰捧御床":去年此时,我侍奉在御榻旁,
"五更三点入鹓行":五更三点就步入了朝官的行列。
"欲知趋走伤心地":若想知道我此刻趋走于官场的心情多么伤心,
"正想氛氲满眼香":就想想那时朝堂里氤氲的香烟满眼缭绕。
"无路从容陪语笑":如今再不能从容地陪伴你们谈笑风生,
"有时颠倒著衣裳":由于心绪烦乱有时竟穿倒了衣裳。
"何人错忆穷愁日":有谁能想到我穷愁岁月的境况呢,
# 错忆:一作却认。
"愁日愁随一线长":愁绪就像那冬至后日渐增长的白昼一样,越来越长。
# 愁日:一作日日。
"忆昨逍遥供奉班":回忆往昔,我曾逍遥自在地在供奉班里任职,
"去年今日侍龙颜":去年今日我还侍奉在皇帝身边。
"麒麟不动炉烟上":麒麟雕像静静地矗立在炉烟之上,
# 上:自注:一作转。
"孔雀徐开扇影还":孔雀扇影缓缓地展开又收回。
"玉几由来天北极":皇帝御座自古以来就位于皇宫的正北方,
# 几:自注:一作座。
"朱衣只在殿中间":朱衣官员们只在殿中间肃立。
"孤城此日堪肠断":而今日,我身处这孤城之中,愁绪万千,
"愁对寒云雪满山":只能面对着寒冷的天空和满山的白雪,心中悲痛欲绝。
# 雪:自注:一作白。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分段赏析
第一首:首联“去岁兹辰捧御床,五更三点入鹓行”诗人回忆起去年今日,自己还能在五更三点这个时辰,随百官入朝,觐见皇帝,亲手捧着御床,这是何等的荣耀与尊崇。“捧御床”“入鹓行”两个动作,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当时身居高位、参与朝政的得意之态,与当下境遇形成鲜明对比。颔联“欲知趋走伤心地,正想氛氲满眼香”“欲知”一词,将诗人内心深处对过去那种忙碌奔走于宫廷的生活的复杂情感展现出来。“趋走伤心地”,表明曾经的宫廷生活并非如表面那般光鲜,其中隐藏着许多令人伤心之事。“正想氛氲满眼香”,则进一步描绘出诗人回忆起过去在宫廷中,眼前满是香气缭绕的场景,这香气或许象征着宫廷的繁华与尊贵,然而在如今的诗人看来,这繁华背后更多的是无奈与哀伤。颈联“无路从容陪语笑,有时颠倒著衣裳”“无路从容陪语笑”,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如今失去官职,无法再像过去那样在宫廷中与同僚们从容谈笑,只能孤独地面对生活的无奈。“有时颠倒著衣裳”,则通过一个生活细节,刻画出诗人生活的窘迫与慌乱,连穿衣都时常颠倒,暗示其生活失去规律,精神上也陷入迷茫。尾联“何人错忆穷愁日,愁日愁随一线长”诗人以自嘲的口吻说“何人错忆穷愁日”,仿佛是在问谁还会记得自己曾经那些穷愁潦倒的日子。然而,现实却是“愁日愁随一线长”,愁绪如同一根长长的线,无休无止地缠绕着自己。第二首:首联“忆昨逍遥供奉班,去年今日侍龙颜”诗人再次回忆起过去在宫廷中逍遥自在、位列供奉班的时光,以及去年今日在皇帝面前侍奉的荣耀场景。“逍遥供奉班”描绘出诗人当时在宫廷中的自在状态,“侍龙颜”则强调了其与皇帝的亲近关系,突出了过去的辉煌。颔联“麒麟不动炉烟上,孔雀徐开扇影还”此联通过“麒麟不动炉烟上”“孔雀徐开扇影还”两个画面,生动地描绘出宫廷中庄重、肃穆的场景。麒麟、孔雀等意象的运用,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感染力,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宫廷的奢华与威严。此联通过“麒麟不动炉烟上”“孔雀徐开扇影还”两个画面,生动地描绘出宫廷中庄重、肃穆的场景。麒麟、孔雀等意象的运用,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感染力,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宫廷的奢华与威严。“玉几”象征着皇权的威严和不可侵犯,“朱衣”则代表着宫廷中身居高位者的荣耀与权力。从诗人自身角度而言,这两句诗也暗示了他曾经在宫廷中的地位和权力,与如今被贬后的境遇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他的失落与哀伤。尾联“孤城此日堪肠断,愁对寒云雪满山”“孤城”一词营造出一种孤独、凄凉的氛围,“寒云雪满山”则描绘出一幅寒冷、萧瑟的景象,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凄凉。
# 此二诗乾元元年虎戍作于华州为句功时。凡老杜七目律诗,无有能及之者;而冬至四诗、检唐宋他集殆遍,亦无复有加于此矣。
元方回《瀛奎律髓》
# 结极跌宕之妙。
明陆时雍《唐诗镜》
# 纪昀:此种皆有意推崇,不为定论。何义门:“去年”、“今日”重言之,用《三百篇》体于律诗中。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 “麒麟”联写天子御朝光景甚妙。乘舆曾经播越,故“玉几”著“由来”字,有欣幸意。“朱衣”谓院中故人,着“只在”字,若妒之,实谑之也。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少陵《至日遣兴奉寄北省旧阁老》诗,通体用追忆语,故虽“麒麟不动”、“孔雀徐开”,极其铺排,而前后点清,纯以踱实为蹈虚之法。起句所云“忆昨逍遥”、“去年今日”皆是也。特少陵生平最不善作殿阁诗,凡退朝诸作,如“户外昭容”、“天门日射”等,皆以偏侧拈起,失浑破之法。盖唐人应制多用七律,一如应试六韵,极重起句,必如题而起,名为破题。而少陵不耐,遂致轶步。故其和贾至《早朝》一诗,世谓远逊于王、岑二作。虽少陵身份从不以此定优劣,然其说则不可不晓耳。
清毛西河《西河诗话》
# 此首清响坚光,凿与前首迥别。上四,追写贺节朝仪,只用“忆昨”提起,终不夹入伤心软语。五、六,承上启下,笔法带侧。谓“龙颜”俨居天上,本难近瞻;而宫班故在殿中,向曾接武,兹也顿成今营矣。赵大纲平看,便不活。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由来”“只在”四字,含许多怅望意,不胜君门万里之感。蒋弱六云:两作俱首尾呼应,另为一格。前首怅怀,次首追溯;前首全用虚笔,次首全用实笔。结处一愁将来,一愁当下:亦相表里。
清杨伦《杜诗镜铨》
# 陈德公曰:中联纯用坚致笔写事。三、四苍亮,五、六弥峭,全以骨行,便入“诸将”、“咏怀”笔节。评:前六皆从“忆昨”字内,淋漓极写,一往情深。只末二着“此日”,掉转法,最开拓。盖时当寂寥,追溯盛隆,无限黯然,不言以表。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评选读本》
# 追忆告语如诉,且于叙事摅意中不废壮浪跳掷之气。
清毛奇龄、王锡《唐七律选》
# 追忆伤感。此诗以“忆昨”二字为章法骨子。先君云:“仪物如故,欲见无由,‘由来’‘只在’,想之之词。”收大断,又结穴,与《秋兴·蓬莱》篇同。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吴曰:全是想像之间,故特见敏妙(“忆昨逍遥”六句下)。张曰:末句言其在华州之寂寞也。吴曰:折笔峭劲,绝大神力。《秋兴》八首全用此法。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上一篇:唐·杜甫《寄从孙崇简》
下一篇:唐·杜甫《天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