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ì
liáo
ā
duàn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shān
cāng
cāng
luò
xūn
zhú
gān
竿
niǎo
niǎo
quán
fēn
jùn
rén
zhēng
shù
xún
yuán
wén
bìng
sān
gēng
huí
bái
shǒu
chuán
shēng
zhù
shī
湿
qīng
yún
céng
jīng
táo
kǎn
guài
ěr
cháng
chuān
穿
bào
qún

译文

落日的余辉笼罩着青郁茂盛的林木,细长的竹管接着山泉水,然后通过竹管分流才可以将泉水引下来储备。可是一到晚上,当地人就开始争抢那剩下的一点点水,而仆人阿段对这事却不闻不问,宁愿默默地到其他地方寻找新的水源。我患有消渴症,经常感到口渴,三更时经常摇动水管,仰起清满头白发的脑袋喝水,竹管中的泉水就像来自湿润的云端一样从天而降,传来消消细流的乐声。我曾经对阿段的胆量之大很是惊奇,简直与凶狠勇猛的胡虏没没有什么不一样,更令人惊讶的是,他竟然可以在虎豹群中自由穿行。

逐句剖析

"山木苍苍落日曛":落日的余辉笼罩着青郁茂盛的林木,

# 曛:日落时的余光。,苍苍:青郁茂盛。

"竹竿袅袅细泉分":细长的竹管接着山泉水,然后通过竹管分流才可以将泉水引下来储备。

# 竹竿褭褭细泉分:这句写用竹管接泉水。可参看杜甫诗《溪上》“塞俗人无井”,以及《引水》“白帝城西万竹蟠,接筒引水喉不干”。宋朝鲁訔:夔俗无井,以竹引山泉而饮,蟠窟山腹间,有至数百丈者。袅袅,细长的样子。杜甫曾有绝句“隔户杨柳弱袅袅”可证。

"郡人入夜争余沥":可是一到晚上,当地人就开始争抢那剩下的一点点水,

# 郡人:当地人。这句是说,入夜后,当地人在争抢剩下的一点点水。

"竖子寻源独不闻":而仆人阿段对这事却不闻不问,宁愿默默地到其他地方寻找新的水源。

# 竖子:年轻的仆人,语出《庄子·山木》:命竖子杀雁而烹之。这里指阿段。黄生注:争沥不闻,而寻源则往,视世之狃小利而忽远图、避独劳而诿公事者,其贤远矣,故诗特表之。竖:一作稚。

"病渴三更回白首":我患有消渴症,经常感到口渴,三更时经常摇动水管,仰起清满头白发的脑袋喝水,

# 病渴三更回白首:杜甫患有消渴症,即糖尿病,经常感到口渴。回:在此指“摇”。

"传声一注湿青云":竹管中的泉水就像来自湿润的云端一样从天而降,传来消消细流的乐声。

# 传声一注湿青云:张溍注:传声一注,状其从高下注也。湿青云,指泉水来自山顶云端,青云湿润之处。

"曾惊陶侃胡奴异":我曾经对阿段的胆量之大很是惊奇,简直与凶狠勇猛的胡虏没没有什么不一样,

# 曾惊陶侃胡奴异:顾炎武:子美久客四方,未必尽携经史,一时用事不免有误。陶侃胡奴,盖谓士行有胡奴,可比阿段。胡奴乃侃子范小字,非奴也。陶侃有一胡奴,胡僧见之曰:“此海山使者也。”是夜即失所在。

"怪尔常穿虎豹群":更令人惊讶的是,他竟然可以在虎豹群中自由穿行。

# 常穿虎豹群:这里用来称赞阿段的胆量。三峡地区确有华南虎、金钱豹和云豹。杜甫诗“人虎相半居”(《客居》)、“楚江巫峡冰入怀,虎豹哀号又堪记”(《前苦寒行二首·其一》)亦可证虎豹在三峡的存在。,怪:惊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示獠奴阿段》是唐代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年)诗人寓居夔州期间。此诗通过獠人仆役阿段不畏艰险引泉的事迹,赞颂其勤劳勇敢、卓尔不群的品质。首联以苍山落日、竹竿引泉的意象勾勒夔州地理环境,点明当地无井需竹筒引水的习俗;颔联以“郡人争余沥”与“竖子寻源”形成鲜明对比,凸显阿段不争近利、独谋远图的品格;颈联转写自身病渴之苦与泉水突至的惊喜,“湿青云”既状泉源之高,亦暗喻其奉献精神;尾联借陶侃胡奴之典,以“穿虎豹群”的惊险场景强化对阿段胆识的赞叹。全诗语言凝练,善用对比与典故,在平凡劳事中升华出超越阶级的人性光辉,体现了杜甫对底层劳动者的深切尊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山木苍苍落日曛,竹竿袅袅细泉分”,以山木苍翠的景象起笔,落日余晖笼罩自然;“竹竿袅袅”与“细泉分”相互呼应,描绘出纤细竹枝和流淌泉水的生动画面。叠词“苍苍”“袅袅”的运用,增强语言节奏和形象感,展现出宁静幽深的意境,为全诗奠定平和基调。颔联“郡人入夜争馀沥,竖子寻源独不闻”,勾勒郡城之人夜晚争抢残留水渍的世俗场景,与之对比,“竖(稚)子”却独自探寻泉源,无人察觉。通过人物形象的对比(郡人与稚子),凸显世俗纷争与纯真自然的冲突,语言平实却深刻,表达了对返璞归真生活的向往和感慨。颈联“病渴三更回白首,传声一注湿青云”,描写病中深夜口渴的白发回首之状,“传声一注湿青云”则借泉水声如注传到云端湿润青云的想象,将个人病痛与自然景象结合。运用拟人和夸张手法,寓情于景,暗示人生困苦中的精神升华,情感深沉而不失希望。尾联“曾惊陶侃胡奴异,怪尔常穿虎豹群”,借用陶侃胡奴的典故,惊奇其奇异之事;“怪尔”句转而赞誉稚子勇敢穿越虎豹群的险境。用典巧妙,突出稚子的无畏和独特;整体呼应主题,深化对坚毅纯真精神的颂扬,思想感情趋于高潮,抒发了对超脱世俗的赞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哭韦大夫之晋》

下一篇:唐·杜甫《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