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出东夷":司空出身于高丽,
# 东夷:高丽也。
"童稚刷劲翮":年少时就如振刷强劲翅膀的飞鸟。
"追随燕蓟儿":追随燕蓟一带的年轻人,
"颖锐物不隔":聪慧敏锐,对事物洞察无碍。
# 锐:一作脱。
"服事哥舒翰":侍奉哥舒翰,意气风发,
"意无流沙碛":没有什么能阻挡他在沙漠中的征战。
# 意:一作气。
"未甚拔行间":在军队中还没有特别突出的表现时,
"犬戎大充斥":犬戎就大量入侵了。
"短小精悍姿":他身材短小精悍,
"屹然强寇敌":却坚定地成为抗击强敌的勇士。
"贯穿百万众":他在百万军中自由穿梭,
"出入由咫尺":进出就像在咫尺之间般自如。
"马鞍悬将首":马鞍上悬挂着敌将首级,
"甲外控鸣镝":战甲外带着响箭。
"洗剑青海水":在青海水中洗剑,
"刻铭天山石":在天山的石头上刻下记功铭文。
"九曲非外蕃":九曲之地并非外族属地,
"其王转深壁":那里的首领反而退入深壁固守。
"飞兔不近驾":飞兔这样的良马不用于近处驾车,
"鸷鸟资远击":鸷鸟凭借力量进行远距离搏击。
"晓达兵家流":他通晓兵家的谋略,
"饱闻春秋癖":饱读《春秋》,有独特的见解。
"胸襟日沈静":胸襟日益沉稳平静,
"肃肃自有适":庄重的自得其乐。
# 肃肃:一作萧萧。
"潼关初溃散":潼关刚刚溃败散乱时,
"万乘犹辟易":皇帝还感到害怕退避。
"偏裨无所施":偏将裨将没有什么办法施展,
"元帅见手格":元帅亲自与敌人格斗。
"太子入朔方":太子进入朔方,
"至尊狩梁益":皇帝到梁州、益州去避难。
"胡马缠伊洛":胡人的骑兵纠缠着伊洛地区,
"中原气甚逆":中原的局势非常危急。
"肃宗登宝位":肃宗登上皇位,
"塞望势敦迫":边塞的形势非常紧迫。
# 迫:一作逼。
"公时徒步至":王思礼当时徒步前往,
"请罪将厚责":请求治罪,将会受到严厉的责备。
"际会清河公":恰逢清河公,
"间道传玉册":从小路传递皇帝的玉册。
# 间道传玉册:旧注:哥舒翰败潼关,思礼走行在,肃宗将斩之,清河公房琯时自蜀奉册命至,谏上以为可收后效,遂释之
"天王拜跪毕":肃宗拜跪接受玉册完毕,
"谠议果冰释":正直的议论果然消除了疑虑。
"翠华卷飞雪":皇帝的车驾在飞雪中前行,
# 卷飞雪:一作飞雪中。
"熊虎亘阡陌":勇猛的将士遍布田间小路。
"屯兵凤凰山":军队驻扎在凤皇山,
"帐殿泾渭辟":营帐分布在泾渭地区。
"金成贼咽喉":金城是咽喉要地,
# 金成:旧注:景龙四年,送金成公主于始平县,改名金城,非河西金城也。时思礼为关内节度使镇此,故云。成:一作城。
"诏镇雄所搤":皇帝下诏让他镇守这个重要的地方。
"禁暴清无双":禁止暴行,清平无人能比,
# 清:一作靖,一作静。
"爽气春淅沥":清爽之气如春雨淅沥。
"巷有从公歌":街巷中有歌颂王公的歌谣,
"野多青青麦":田野里长满青青的麦子。
"及夫哭庙后":等到在太庙哭祭之后,
"复领太原役":又去统领太原的军务。
# 复领太原役:旧注:长安平,思礼先入清宫,迁兵部尚书。李光弼徙河阳,代为太原尹、北京留守,寻加守司空。
"恐惧禄位高":他害怕自己禄位过高,
"怅望王土窄":惆怅地望着狭小的王土。
"不得见清时":不能看到清明的时代,
"呜呼就窀穸":唉,就进入坟墓了。
# 窀穸:厚夜也。
"永系五湖舟":永远系着五湖的船,
# 永:一作空。
"悲甚田横客":比田横的门客还要悲痛。
"千秋汾晋间":千百年来在汾晋之间,
"事与云水白":他的事迹如同云水般清白。
"昔观文苑传":过去看文苑的传记,
"岂述廉蔺绩":哪里记载了廉颇、蔺相如的功绩。
# 蔺绩:一作颇迹。
"嗟嗟邓大夫":唉唉,邓大夫,
# 嗟嗟:一作诺诺,一作喏喏。
"士卒终倒戟":士兵最终倒戈相向。
# 士卒终倒戟:旧注:邓景山为太原尹,为军众所杀。
"伤时盗贼未息":感伤时世,盗贼还没有平息,
"兴起王公、李公":回忆起王公、李公,
"叹旧怀贤":感叹往昔,怀念贤才,
"终于张相国":最后写到张相国。
"八公前后存殁":这八位公卿前后有在世的和去世的,
"遂不诠次焉":于是就不按顺序编排了。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分段赏析
“司空出东夷,童稚刷劲翮。追随燕蓟儿,颖锐物不隔”开篇点明王思礼的出身,他来自东夷(高丽),年幼时就展现出非凡的才能,如同磨砺出强劲羽翼的鸟儿。他追随燕蓟一带的年轻人,聪慧敏锐,没有什么能阻隔他前进的脚步。这两句诗为王思礼的出场营造了一种不凡的氛围,暗示了他未来的辉煌成就。“服事哥舒翰,意无流沙碛。未甚拔行间,犬戎大充斥”描述王思礼侍奉哥舒翰时的意气风发,在沙漠征战毫无畏惧。然而,当时他还未在军队中崭露头角,犬戎就大量入侵,为后文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伏笔。这部分内容展现了王思礼早期的军事经历和当时的社会局势。“短小精悍姿,屹然强寇敌。贯穿百万众,出入由咫尺”生动地描绘了王思礼的外貌和军事才能,他身材短小精悍,却能坚定地对抗强敌,能够贯穿百万大军,出入自如。这几句诗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王思礼的英勇和军事素养,使读者对他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印象。“马鞍悬将首,甲外控鸣镝。洗剑青海水,刻铭天山石”进一步描写王思礼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他在马鞍上悬挂着敌将的首级,在铠甲之外控制着鸣镝,还在青海水中洗剑,在天山石上刻下功名。这些细节描写展现了他的赫赫战功和豪迈气概,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他在战场上的飒爽英姿。“九曲非外蕃,其王转深壁。飞兔不近驾,鸷鸟资远击”这几句诗描述了战争中的局势变化,九曲之地并非外族之地,那里的国王转而坚守城池,飞兔这样的良马不靠近驾驭,猛禽凭借它进行远距离的攻击。通过对战争局势的分析,体现了王思礼对战争的敏锐洞察力和军事智慧。“晓达兵家流,饱闻春秋癖。胸襟日沈静,肃肃自有适”强调王思礼不仅精通兵法,还饱读《春秋》,有自己的见解。他的胸襟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沉静,自然有自己的安适。这部分内容展现了王思礼的内在修养和气质,使他的形象更加丰满。“潼关初溃散,万乘犹辟易。偏裨无所施,元帅见手格”叙述了潼关溃败时的危急情况,皇帝感到害怕退避,偏将裨将无计可施,元帅亲自与敌人格斗。这一情节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激烈和局势的严峻,也凸显了王思礼所处的艰难环境。“太子入朔方,至尊狩梁益。胡马缠伊洛,中原气甚逆”描述了太子进入朔方,皇帝到梁州、益州避难,胡人的骑兵纠缠着伊洛地区,中原局势危急的情景。这部分内容进一步展现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王思礼所面临的巨大压力。“肃宗登宝位,塞望势敦迫。公时徒步至,请罪将厚责”讲述了肃宗即位后,边塞形势紧迫,王思礼徒步前往请罪,可能会受到严厉责备的情节。这一情节体现了王思礼的忠诚和担当,即使面临危险也毫不退缩。“际会清河公,间道传玉册。天王拜跪毕,谠议果冰释。”描述了恰逢清河公,从小路传来玉册,皇帝拜跪完毕后,正直的议论消除疑虑的情节。这部分内容展现了王思礼在关键时刻的作用和皇帝对他的信任,使局势得到了缓解。“翠华卷飞雪,熊虎亘阡陌。屯兵凤皇山,帐殿泾渭辟”描绘了皇帝的车驾在飞雪中前行,勇猛的将士遍布田间小路,军队驻扎在凤皇山,营帐分布在泾渭地区的场景。这部分内容营造了一种紧张而又壮观的氛围,体现了王思礼所处的战争环境。“金成贼咽喉,诏镇雄所扼。禁暴清无双,爽气春淅沥”说明金城是咽喉要地,皇帝下诏让王思礼镇守,他禁止暴乱,使社会清明,无人能比,清爽的气息在春天里淅淅沥沥。这部分内容突出了王思礼的重要地位和卓越贡献,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担当。“巷有从公歌,野多青青麦。及夫哭庙后,复领太原役”描写了街巷里有歌颂王思礼的歌声,田野里长满了青青的麦子,他在太庙哭祭之后又去统领太原军务的情景。这部分内容展现了王思礼在民间的威望和他的军事生涯的延续,也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恐惧禄位高,怅望王土窄。不得见清时,呜呼就窀穸”表达了王思礼害怕自己禄位过高,惆怅地望着广阔的王土,不能看到清明的时代,最终进入坟墓的感慨。这部分内容体现了王思礼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思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诗人的无奈。“永系五湖舟,悲甚田横客。千秋汾晋间,事与云水白”诗人感叹王思礼永远系着五湖的船,悲哀得像田横的宾客一样,他的事迹在千秋万代就像云水一样洁白。这部分内容表达了诗人对王思礼的深深怀念和敬重,也体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昔观文苑传,岂述廉蔺绩。嗟嗟邓大夫,士卒终倒戟”诗人回顾文苑传记,最后以邓景山之事对比,强调王思礼的贤能,抒发对他的缅怀与赞美。
上一篇:唐·杜甫《晴二首》
下一篇:唐·杜甫《湖中送敬十使君适广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