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雨巫山暗":长时间的下雨巫山一直阴暗着,
"新晴锦绣文":现在天空刚刚放晴就像一篇锦绣的文章。
# 锦绣文:锦绣的文章
"碧知湖外草":要求碧绿,大家都知道湖边的青草,
# 湖外草:湖边的青草
"红见海东云":说到红艳,就看见了大海东边的云霞。
"竟日莺相和":一整天都有莺啼相伴,
"摩霄鹤数群":高空上又飞过数群仙鹤。
"野花干更落":野花干枯了将要落下,
"风处急纷纷":风过处纷纷下落。
"啼乌争引子":啼叫的乌鸦争着引领雏鸟,
"鸣鹤不归林":高飞的仙鹤迟迟不回山林。
"下食遭泥去":乌鸦俯下身去觅食却陷入泥沼,
"高飞恨久阴":鹤想振翅高飞却恼恨连日阴雨。
"雨声冲塞尽":雨声将边塞的声音都冲刷殆尽,
"日气射江深":阳光照射着深深的江面。
"回首周南客":回头想想我这个漂泊在周南之地的游子,
"驱驰魏阙心":心中依然有着在朝廷施展抱负的志向。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写作手法
对比:“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将久雨时巫山的昏暗与新晴后的绚丽多彩进行对比,突出了天气变化带来的景色差异,强化了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也体现出诗人心情随天气变化而转变。动静结合:“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中,黄莺相互唱和是动态描写,群鹤直上云霄也是动态,而碧草、红云等则是静态景色,动静相互映衬,使画面更具生机与活力。感官描写:诗人从视觉角度,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丰富的色彩和景象,如“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用“碧”“红”等鲜明的色彩,勾画出一幅绚丽的画面,使读者如临其境。
2. 分段赏析
(其一)首联:“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开篇点明天气变化,久雨时巫山一片昏暗,新晴后景色如锦绣般绚丽,对比中突出雨后景色的鲜明变化,奠定喜悦基调。颔联:“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从颜色角度描写,通过想象和视觉延伸,以“碧”写湖外草,“红”绘海东云,展现出开阔而绚烂的画面,体现诗人对美景的敏锐捕捉。颈联:“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写动态之景,黄莺整日相互应和,群鹤直上云霄,营造出充满生机活力的氛围,表达诗人的欢快心情。尾联:“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描绘风中纷纷飘落的野花,在美好中增添一丝岁月流逝的淡淡感慨,但整体仍不失清新明快。(其二)首联:“啼乌争引子,鸣鹤不归林”,描绘啼叫的乌鸦忙着引领雏鸟,鸣鹤不愿归林的画面,初步展现动物的状态,为下文铺垫。颔联:“下食遭泥去,高飞恨久阴”,进一步说明乌鸦下食陷入泥中,鹤因久阴难以高飞的困境,暗喻人生的艰难与无奈。颈联:“雨声冲塞尽,日气射江深”,描写雨后边塞声音被冲刷,阳光照射江面的景象,从听觉和视觉角度营造出开阔而深邃的意境,暗示困境后的变化。尾联:“回首周南客,驱驰魏阙心”,诗人以“周南客”自指漂泊之人,表明虽身处异乡,却依然心系朝廷,渴望施展抱负,点明主旨,抒发复杂的情感。
上一篇:唐·杜甫《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