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右众山内":在涪江西面的万山丛中,
"金华紫崔嵬":高耸的金华山发出紫色的光彩。
"上有蔚蓝天":上面的天空是蔚蓝色的,
"垂光抱琼台":环抱着红色玉台。
# 琼:赤玉。
"系舟接绝壁":我把船系泊在山谷的绝壁上,
"杖策穷萦回":扶着手杖,沿着曲折的山路一直向上攀登纤回。
"四顾俯层巅":从高山顶峰往四面俯视,
"澹然川谷开":河川、山谷模糊地在眼前展开。
# 澹然:指看到的只是淡淡的山川轮廓,因山高,距离远,故视觉模糊。
"雪岭日色死":积雪的山岭上反射的日光苍白,
# 色:一作光。
"霜鸿有余哀":霜空有鸿雁飞鸣,声音多么悲哀。
"焚香玉女跪":看那山峰,就像跪拜焚香的玉女,
"雾里仙人来":好像云雾里还有位仙人正在飞来。
"陈公读书堂":我看见了陈公往昔读书的厅堂,
"石柱仄青苔":石柱上斜生着一道道青苔。
# 仄:倾侧,斜行。
"悲风为我起":一阵悲风似乎是特为我卷起,
"激烈伤雄才":我怀着激愤的心情向这位伟大诗人致哀。
# 激烈:指作者想起陈子昂的被诬害所产生的激愤之情。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分段赏析
第一段四句点明地点,描绘了涪江右侧群山的雄伟景象。“金华紫崔嵬”以色彩渲染山峰的高峻与绚丽,蔚蓝的天空与阳光交相辉映,仿佛拥抱着琼台仙境。此段写景壮丽,为全诗奠定了高远、神秘的基调。第二段四句写登高的过程。诗人系舟于绝壁之下,拄杖攀登,曲折迂回,最终登上层巅。四顾之下,川谷开阔,景色一览无余。“澹然”二字既写景色的宁静,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超然。第三段四句转入对具体景物的描写,并融入神话色彩。“雪岭日色死”写雪岭上日光的暗淡,营造出一种苍凉氛围;“霜鸿有馀哀”借鸿雁的哀鸣,抒发诗人的悲情。后两句引入神话元素,玉女焚香、仙人驾雾,为诗增添了神秘与超脱之感。第四段四句怀古抒情,点明陈公读书堂的遗迹,石柱上长满青苔,显得沧桑而古朴。“悲风为我起”以风喻情,抒发了对陈公这位历史人物的敬仰与悲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激烈悲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