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shān
zhōng
shǐ
使
yún
xiá
chéng
lái
dào
zéi
hái
bēn
shèng
kǒng
wèi
huí
tiān
hán
shào
shù
kuò
wàng
xiān
tái
láng
bèi
fēng
chén
qún
chén
ān
zài
zāi

译文

在巴山遇见朝廷的使者,听说你从峡城而来。盗贼依旧在四处窜扰,恐怕皇上还没能返回京城。天气寒冷,邵伯树显得萧瑟,大地辽阔,望仙台在远方若隐若现。在这战乱纷扰、漂泊困顿的境况中,大臣们又在哪里呢。

逐句剖析

"巴山遇中使":在巴山遇见朝廷的使者,

"云自峡城来":听说你从峡城而来。

# 峡:一作陕。

"盗贼还奔突":盗贼依旧在四处窜扰,

"乘舆恐未回":恐怕皇上还没能返回京城。

"天寒邵伯树":天气寒冷,邵伯树显得萧瑟,

"地阔望仙台":大地辽阔,望仙台在远方若隐若现。

"狼狈风尘里":在这战乱纷扰、漂泊困顿的境况中,

"群臣安在哉":大臣们又在哪里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巴山》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收录于《全唐诗》卷234。首联交代在巴山遇见宫中使者及使者相关行程背景,字里行间藏着关切;颔联由相遇场景转入对时局的担忧,通过描写盗贼作乱的局势,抒发对君王能否平安返回的忧虑;颈联借天寒中的邵伯树、广阔天地间的望仙台等景物,烘托出内心的孤寂与牵挂,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尾联以战乱中人们困顿的状态起笔,用反问表达对群臣的疑问与忧虑。此诗语言平实,却含意深远,将遇使者的情景、对时局的担忧及内心的牵挂紧密结合,传递出对国事和君王的深切关切。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战乱时局的五言律诗,借巴山遇中使、峡城来云、盗贼奔突、天寒中的邵伯树、地阔中的望仙台等景象,写出了诗人对君王安危的忧虑、对时局的担忧以及对群臣在战乱中处境的疑问与牵挂。

2. 分段赏析

首联“巴山遇中使,云自峡城来”,交代了相遇的地点与相关背景。“巴山”明确了相遇发生的地方,“中使”指从宫中派出的使者,他们的出现带有特殊意义;“云自峡城来”以云的来源暗合使者的行程,从峡城而来的云与使者的到来形成呼应。这两句用平实的语言勾勒出相遇的情景,“云”这一事物既呈现了自然状态,又为后文的情感表达埋下线索,字里行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切。颔联“盗贼还奔突,乘舆恐未回”,承接首联的相遇场景,转入对时局的担忧。“盗贼还奔突”写出盗贼仍在四处作乱的混乱局势,这样的局势让诗人不由得牵挂“乘舆”,这里指代君王,“恐未回”直接抒发了对君王能否平安返回的忧虑。此联通过对局势的描写和内心的担忧,将首联中隐含的情感直白表达出来,体现出对国事的深切关注。颈联“天寒邵伯树,地阔望仙台”,转向景物描写,借景传递情感。“天寒”点明时节的寒冷,“邵伯树”这一事物带有历史意蕴,在寒冷中更显萧瑟;“地阔”描绘出地域的广阔,“望仙台”是可供眺望的高台,可即便站在这样的高台上,也难以望见期盼的人或事。这里以景物的萧瑟和广阔天地间的眺望无果,烘托出内心的孤寂与牵挂,将对君王的思念融入景物之中。尾联“狼狈风尘里,群臣安在哉”,以反问收束全诗,深化情感。“狼狈风尘里”描绘出在战乱动荡中人们困顿不堪的状态,面对这样的局面,“群臣安在哉”的反问,既包含对群臣是否坚守职责的疑问,又暗含对无人能扭转局势的忧虑。这一联将动荡中的民生状态与对群臣的追问结合,情感沉痛而强烈,让整首诗对国事和君王的关切在结尾处更显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李盐铁二首(一首题作李监宅,已见第九卷中)》

下一篇:唐·杜甫《阆州奉送二十四舅使自京赴任青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