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竹为桥结构同":砍伐竹子所修建的桥梁同木桥、石桥一样坚固可靠,
# 伐竹:一作“伐木”。 结构同:指竹桥的建造方式与木桥一样。
"褰裳不涉往来通":给皂江两岸往来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使他们不再遭受冬日涉水之苦。
# 褰裳:撩起衣裳。
"天寒白鹤归华表":不仅如此,空中盘旋的白鹤也可以停留在桥柱上稍作歇息,
# 华表:指刻有花纹的桥柱。,归:栖止。
"日落青龙见水中":这座竹桥修建得真够迅速,日落之时就看见一条青龙横跨皂江了。
# 见:同“现”。,青龙:日照竹桥,影落水中,犹如青龙横卧,故称。又暗用竹杖化龙事。
"顾我老非题柱客":我年纪大了,不再有当日司马相如题柱时的意气风发,
# 题柱:用司马相如事。
"知君才是济川功":深知您才真正有济世渡川的功绩。
# 济川:渡河。
"合欢却笑千年事":想一想当年秦始皇,何等荒唐,可谓贻笑千年,
# 合欢:指桥建成后聚众欢饮。欢:一作“观”。
"驱石何时到海东":秦始皇驱石造桥何时能到海东?终是虚妄。
# 驱石:传说秦始皇作石桥,欲过海观日出处。有神人能驱石下海,石去不速,神辄鞭之,石皆流血。
"把烛成桥夜":在竹桥完工的当天夜里,
# 成桥:一作“桥成”。
"回舟坐客时":乘舟返回,与客同坐之时。
# 坐客:一作“客坐”。
"天高云去尽":此时天空高远,不见一丝云彩,
"江迥月来迟":江水远去,月光姗姗来迟。
# 迥:远。
"衰谢多扶病":我年老多病,出门极为不便,
# 扶病:本指以拐杖支持病体。后指带病行动。,衰谢:衰老。
"招邀屡有期":承蒙李司马多次邀请,深感荣幸。
# 招邀:邀请,邀约。
"异方乘此兴":实在没想到,能在异地他乡还会有这么高的兴致,
# 异方:他乡。指蜀州。
"乐罢不无悲":可高兴之余,依然不免凄惨悲伤。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写山水田园诗的组诗。诗中描绘了杜甫伴随李七司马,于皂江畔见证竹桥建造的全程。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对官员为民办实事的赞赏,以及对便民工程落成的欣喜之情。
2. 分段赏析
“伐竹为桥结构同,褰裳不涉往来通”,首联直叙造桥之事,“伐竹为桥”点明材质与形制,“褰裳不涉”则以百姓无需挽裤涉水的前后对比,凸显竹桥落成的便民实效,语言质朴却直击民生痛点。“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颔联以“白鹤归华表”的典故(喻指世事变迁)与“青龙见水中”的实景(桥影倒映如青龙)交织,既暗含诗人对乱世中片刻安宁的珍视,又以自然意象烘托造桥场景的开阔意境。“顾我老非题柱客,知君才是济川功”,颈联自谦“老非题柱客”(以司马相如题桥柱的典故自比,言己无济世之功),转而盛赞李司马“济川功”,以对比手法凸显对官员务实为民的肯定,隐含诗人对“致君尧舜”理想的向往。“合欢却笑千年事,驱石何时到海东”,尾联以“合欢”收束造桥之喜,却以“笑千年事”转入对历史沧桑的慨叹,“驱石到海东”化用秦始皇驱石造桥的传说,既呼应眼前竹桥的便民之实,又以浪漫想象寄托对太平世道的久远期待,喜中含慨,余韵悠长。“把烛成桥夜,回舟坐客时”,起笔点出造桥竣工的时间节点,“把烛”“回舟”勾勒出夜晚收工、宾客乘船返归的场景,以细节纪实展现造桥的紧凑与众人的参与感。“天高云去尽,江迥月来迟”,此联纯然写景,“天高云尽”显秋夜澄澈,“江迥月迟”状江水辽阔,以静谧之境烘托造桥后的安宁氛围,亦暗喻诗人心境从忧民到暂得宽慰的微妙变化。“衰谢多扶病,招邀屡有期”,颈联转写自身状况,“衰谢扶病”与“招邀有期”形成反差,既见诗人年老体衰的现实困境,又借李司马的多次邀约,流露出战乱中友人相恤的温情,于苍凉中添暖意。“异方乘此兴,乐罢不无悲”,尾联以“异方”点出漂泊处境,“乘兴”暂忘客居之愁,“乐罢生悲”却又回归现实——竹桥落成的短暂欢愉,难掩诗人对家国未定、身世浮沉的深层忧虑,将个人情感与时代沧桑交织,尽显“沉郁顿挫”的诗圣本色。
# 诗近俗套,今人大半应酬仿此。
清杨伦《杜诗镜铃》卷八引王阮亭
# 上章题桥成,此章述已意。把烛桥成,言刻日完功。云去月来,记舟前夜景。
明末清初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一
# 首句,桥成。次句,舟中。三、四,月夜。后四,有述呈李司马。天高以云去之尽,江迥则月来自迟。亦是一逆一顺。后半率。
清边连宝《杜律启蒙》五言卷三
上一篇:唐·杜甫《汉州王大录事宅作》
下一篇:唐·杜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