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péi
zào
jiāng
shàng
guān
zào
zhú
qiáo
chéng
wǎng
lái
zhī
jiǎn
gōng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zhú
wéi
qiáo
jié
gòu
tóng
qiān
cháng
shè
wǎng
lái
tōng
tiān
hán
bái
guī
huá
biǎo
luò
qīng
lóng
xiàn
shuǐ
zhōng
lǎo
fēi
zhù
zhī
jūn
cái
shì
chuān
gōng
huān
què
xiào
qiān
nián
shì
shí
shí
dào
hǎi
dōng
zhú
chéng
qiáo
huí
zhōu
zuò
shí
tiān
gāo
yún
jìn
jiāng
jiǒng
yuè
lái
chí
shuāi
xiè
duō
bìng
zhāo
yāo
yǒu
fāng
chéng
xìng
bēi

译文

砍伐竹子所修建的桥梁同木桥、石桥一样坚固可靠,给皂江两岸往来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使他们不再遭受冬日涉水之苦。不仅如此,空中盘旋的白鹤也可以停留在桥柱上稍作歇息,这座竹桥修建得真够迅速,日落之时就看见一条青龙横跨皂江了。我年纪大了,不再有当日司马相如题柱时的意气风发,深知您才真正有济世渡川的功绩。想一想当年秦始皇,何等荒唐,可谓贻笑千年,秦始皇驱石造桥何时能到海东?终是虚妄。在竹桥完工的当天夜里,乘舟返回,与客同坐之时。此时天空高远,不见一丝云彩,江水远去,月光姗姗来迟。我年老多病,出门极为不便,承蒙李司马多次邀请,深感荣幸。实在没想到,能在异地他乡还会有这么高的兴致,可高兴之余,依然不免凄惨悲伤。

逐句剖析

"伐竹为桥结构同":砍伐竹子所修建的桥梁同木桥、石桥一样坚固可靠,

# 伐竹:一作“伐木”。 结构同:指竹桥的建造方式与木桥一样。

"褰裳不涉往来通":给皂江两岸往来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使他们不再遭受冬日涉水之苦。

# 褰裳:撩起衣裳。

"天寒白鹤归华表":不仅如此,空中盘旋的白鹤也可以停留在桥柱上稍作歇息,

# 华表:指刻有花纹的桥柱。,归:栖止。

"日落青龙见水中":这座竹桥修建得真够迅速,日落之时就看见一条青龙横跨皂江了。

# 见:同“现”。,青龙:日照竹桥,影落水中,犹如青龙横卧,故称。又暗用竹杖化龙事。

"顾我老非题柱客":我年纪大了,不再有当日司马相如题柱时的意气风发,

# 题柱:用司马相如事。

"知君才是济川功":深知您才真正有济世渡川的功绩。

# 济川:渡河。

"合欢却笑千年事":想一想当年秦始皇,何等荒唐,可谓贻笑千年,

# 合欢:指桥建成后聚众欢饮。欢:一作“观”。

"驱石何时到海东":秦始皇驱石造桥何时能到海东?终是虚妄。

# 驱石:传说秦始皇作石桥,欲过海观日出处。有神人能驱石下海,石去不速,神辄鞭之,石皆流血。

"把烛成桥夜":在竹桥完工的当天夜里,

# 成桥:一作“桥成”。

"回舟坐客时":乘舟返回,与客同坐之时。

# 坐客:一作“客坐”。

"天高云去尽":此时天空高远,不见一丝云彩,

"江迥月来迟":江水远去,月光姗姗来迟。

# 迥:远。

"衰谢多扶病":我年老多病,出门极为不便,

# 扶病:本指以拐杖支持病体。后指带病行动。,衰谢:衰老。

"招邀屡有期":承蒙李司马多次邀请,深感荣幸。

# 招邀:邀请,邀约。

"异方乘此兴":实在没想到,能在异地他乡还会有这么高的兴致,

# 异方:他乡。指蜀州。

"乐罢不无悲":可高兴之余,依然不免凄惨悲伤。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陪李七司马皂江上观造竹桥即日成往来之人免冬寒入水聊题短作简李公二首》是唐代杜甫于上元二年(761)冬寄居在成都所作的一组诗。诗中描绘了杜甫伴随李七司马,于皂江畔见证竹桥建造的全程。诗中“伐竹为桥结构同”点明竹桥便利民生,“青龙见水中”等句将桥景与自然相融;诗人自谦并盛赞友人“济川功”,又借典故凸显造桥高效。次章描绘落成夜的静谧之景,杜甫在感激友人邀约的同时,由异乡之乐生漂泊之悲。全诗围绕竹桥,兼具对民生、友情的刻画与个人身世感慨,尽显沉郁顿挫诗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杜甫于759-766年避乱成都期间,生活相对安定,得以近距离体察民间百态。在此期间,他寓居成都浣花溪畔,后世为纪念他,在其旧居处修建杜甫草堂。这一时期的生活经历,影响了他作品的创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写山水田园诗的组诗。诗中描绘了杜甫伴随李七司马,于皂江畔见证竹桥建造的全程。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对官员为民办实事的赞赏,以及对便民工程落成的欣喜之情。

2. 分段赏析

“伐竹为桥结构同,褰裳不涉往来通”,首联直叙造桥之事,“伐竹为桥”点明材质与形制,“褰裳不涉”则以百姓无需挽裤涉水的前后对比,凸显竹桥落成的便民实效,语言质朴却直击民生痛点。“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颔联以“白鹤归华表”的典故(喻指世事变迁)与“青龙见水中”的实景(桥影倒映如青龙)交织,既暗含诗人对乱世中片刻安宁的珍视,又以自然意象烘托造桥场景的开阔意境。“顾我老非题柱客,知君才是济川功”,颈联自谦“老非题柱客”(以司马相如题桥柱的典故自比,言己无济世之功),转而盛赞李司马“济川功”,以对比手法凸显对官员务实为民的肯定,隐含诗人对“致君尧舜”理想的向往。“合欢却笑千年事,驱石何时到海东”,尾联以“合欢”收束造桥之喜,却以“笑千年事”转入对历史沧桑的慨叹,“驱石到海东”化用秦始皇驱石造桥的传说,既呼应眼前竹桥的便民之实,又以浪漫想象寄托对太平世道的久远期待,喜中含慨,余韵悠长。“把烛成桥夜,回舟坐客时”,起笔点出造桥竣工的时间节点,“把烛”“回舟”勾勒出夜晚收工、宾客乘船返归的场景,以细节纪实展现造桥的紧凑与众人的参与感。“天高云去尽,江迥月来迟”,此联纯然写景,“天高云尽”显秋夜澄澈,“江迥月迟”状江水辽阔,以静谧之境烘托造桥后的安宁氛围,亦暗喻诗人心境从忧民到暂得宽慰的微妙变化。“衰谢多扶病,招邀屡有期”,颈联转写自身状况,“衰谢扶病”与“招邀有期”形成反差,既见诗人年老体衰的现实困境,又借李司马的多次邀约,流露出战乱中友人相恤的温情,于苍凉中添暖意。“异方乘此兴,乐罢不无悲”,尾联以“异方”点出漂泊处境,“乘兴”暂忘客居之愁,“乐罢生悲”却又回归现实——竹桥落成的短暂欢愉,难掩诗人对家国未定、身世浮沉的深层忧虑,将个人情感与时代沧桑交织,尽显“沉郁顿挫”的诗圣本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诗近俗套,今人大半应酬仿此。

清杨伦《杜诗镜铃》卷八引王阮亭

# 上章题桥成,此章述已意。把烛桥成,言刻日完功。云去月来,记舟前夜景。

明末清初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一

# 首句,桥成。次句,舟中。三、四,月夜。后四,有述呈李司马。天高以云去之尽,江迥则月来自迟。亦是一逆一顺。后半率。

清边连宝《杜律启蒙》五言卷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汉州王大录事宅作》

下一篇:唐·杜甫《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