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óu
tài
shān
liù
shǒu
liù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zhāo
yǐn
wáng
chí
míng
tóu
tiān
mén
guān
bào
绿
qín
xíng
qīng
shān
jiān
shān
míng
yuè
bái
jìng
sōng
fēng
xiē
xiān
rén
yóu
fēng
chù
chù
shēng
jìng
qīng
huī
zhēn
lián
cuì
wēi
xiǎng
xiàng
luán
fèng
piāo
yáo
lóng
mén
tiān
zhāi
páo
guā
huǎng
guī
shǒu
nòng
qīng
qiǎn
pān
zhī
míng
chén
zuò
xiāng
shī
dàn
jiàn
yún
fēi

译文

早晨畅饮王母池的泉水,傍晚投宿在天门关。独自怀抱绿绮琴,在夜晚的青山间行走。​山间明月高悬,月露泛白,夜晚静谧,松风停歇。仿佛看到仙人在碧峰间遨游,处处传来笙歌。​在这寂静的夜晚,我沉醉于明月的清辉,玉真仙女仿佛与翠峰相连。想象中鸾鸟和凤凰翩翩起舞,绣有龙虎花纹的仙衣轻盈飘转。我伸手触摸天空,摘下匏瓜星,恍惚间忘却了归途。举手仿佛能触摸天河的清水,不小心误攀到织女的织机。​第二天清晨,仙境消失不见,只看见天空中五彩祥云飘荡。​

逐句剖析

"朝饮王母池":早晨畅饮王母池的泉水,

# 王母池:位于泰山下的东南麓,岱宗坊的东北方向,古时叫“群玉庵”,唐代改名为“瑶池”,亦称“王母池”。院内有王母泉,泉水清澈甘冽。

"暝投天门关":傍晚投宿在天门关。

# 天门关:即南天门。关:一作“阙”。,暝:日落。

"独抱绿绮琴":独自怀抱绿绮琴,

# 绿绮:古琴名。

"夜行青山间":在夜晚的青山间行走。​

# 间:一作“月”。

"山明月露白":山间明月高悬,月露泛白,

"夜静松风歇":夜晚静谧,松风停歇。

# 歇:停止。,松风:风撼松林发出的响声。

"仙人游碧峰":仿佛看到仙人在碧峰间遨游,

"处处笙歌发":处处传来笙歌。​

# 笙歌:吹笙伴歌。笙:簧管乐器。

"寂静娱清晖":在这寂静的夜晚,我沉醉于明月的清辉,

# 清晖:月光。,娱:乐。,静:一作听。

"玉真连翠微":玉真仙女仿佛与翠峰相连。

# 翠微:指山气青白色。,玉真:道观名。这里泛指泰山上的道观。

"想象鸾凤舞":想象中鸾鸟和凤凰翩翩起舞,

# 鸾凤:传说中的鸾鸟和凤凰。

"飘飖龙虎衣":绣有龙虎花纹的仙衣轻盈飘转。

# 龙虎衣:绣有龙虎花纹的衣服。这里指山中的道士异人。,飘飖:飘飘欲飞。

"扪天摘匏瓜":我伸手触摸天空,摘下匏瓜星,

# 匏瓜:星官名。,扪:抚摸。

"恍惚不忆归":恍惚间忘却了归途。

# 恍惚:指神思不清。

"举手弄清浅":举手仿佛能触摸天河的清水,

# 清浅:这里指天河之水清澈见底。

"误攀织女机":不小心误攀到织女的织机。​

# 织女:即织女星。

"明晨坐相失":第二天清晨,仙境消失不见,

# 坐相失:顿时都消失。

"但见五云飞":只看见天空中五彩祥云飘荡。​

# 五云:五色彩云。,但见:只看到。但:只。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游泰山六首(其六)》诞生于公元742年,正值唐代诗坛巨星李白42岁之际。彼时的李白,满怀壮志豪情,带着对世间奇景的向往踏上了泰山之旅,并创作了这组诗篇。在这首诗中,李白以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豪放洒脱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一段奇幻的泰山游历。 诗中开篇便展现出超凡意境,诗人仿若仙人般畅饮瑶池之水后,开启了对泰山胜景的尽情探寻。从清晨至傍晚,他饱览泰山各处绝佳景致,最终投宿于天门关。夜幕降临,李白怀抱心爱的绿绮琴,在月色笼罩下的青山间独自漫步。月光如水,倾洒在山间,晶莹的露水闪烁着银白光芒,风停后的松林一片静谧,万籁俱寂。恍惚间,李白似望见碧峰之上,众多神仙悠然夜游,又仿佛听闻阵阵缥缈笙歌。通过这首诗,李白抱琴登山、携琴夜行的形象跃然纸上,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他对绿绮琴的痴迷,宛如一位爱琴如命的大师。此诗不仅是对泰山壮丽景色的生动描绘,更融入了李白丰富的想象与浪漫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李白对泰山怀有深厚情感,《游泰山六首(其六)》便是其情感的生动体现。此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四月,当时42岁的李白正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成长于盛世大唐的李白,自幼好学,受时代影响,胸怀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他试图通过干谒权贵来实现仕途理想,却屡遭挫折。30岁首次入长安求举荐,无奈以“弹剑谢公子,无鱼良可哀”的失意告终,只得黯然离开,开启南北漫游。在“洒隐安陆”的十年后,李白将家安置于东鲁,并与韩准等五人隐居泰山脚下的徂徕山,号“竹溪六逸”,饮酒赋诗,看似洒脱,实则内心对仕途的渴望从未停歇,始终在希望与失望间挣扎。​创作此诗时,李白的心境既非初入长安时虽求仕无果却仍满怀憧憬,也不同于后来遭谗言离京后仕途彻底幻灭的愤懑。此时的他,在泰山游历中,将对泰山的敬畏热爱与自身复杂情感相融合,凭借豪迈奔放的笔触,为后世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让后人得以透过诗句,感受他彼时丰富而深沉的内心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表达了诗人李白对泰山壮丽景色的由衷赞美和深深喜爱之情。诗中通过描绘诗人在泰山从早到晚的游历过程,同时,诗中融入了诗人丰富的想象与浪漫情怀,如“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将泰山描绘得如仙境一般,表达出诗人对仙境的向往以及对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此外,诗中“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月”等句,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他对绿绮琴的痴迷,也了诗人追求自由、潇洒自在的生活态度,以及对高雅情趣和精神世界的执着追求。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描绘出山间明月高悬、月露泛白的静态画面,同时以“松风歇”这一动态元素打破宁静,动静相衬,营造出清幽且静谧的夜晚氛围,让读者身临其境。​用典:诗中提及“王母池”“匏瓜”“织女机”等典故。王母池与神话传说相关,增添神秘氛围;匏瓜星、织女机来自天文神话,诗人借此融入神话元素,丰富诗歌内涵,表达自己超凡脱俗的心境与对仙境的向往。​虚实相生:实写自己“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关。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的游历过程,又虚写“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想象鸾凤舞,飘飖龙虎衣”等仙境场景,虚实结合,既展现出泰山的实景之美,又增添了神秘奇幻的仙境色彩,拓展了诗歌意境。​

3. 分段赏析

开篇“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关。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诗人描述自己从清晨畅饮王母池的泉水,到傍晚投宿天门关,夜晚怀抱绿绮琴在青山间独行,展现出独特的游历体验,为全诗奠定浪漫基调。​“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描绘出一幅宁静清幽的山间夜景。明月高悬,照亮了山间的露水,使之闪烁着白光,松风停歇,万籁俱寂,营造出空灵的氛围。​随后“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想象鸾凤舞,飘飖龙虎衣”,诗人展开想象,仿佛看到仙人在碧峰间遨游,处处传来笙歌,又似乎见到鸾凤翩翩起舞,仙人穿着飘飖的龙虎衣,为泰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仙境面纱。​“扪天摘匏瓜,恍惚不忆归。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诗人将自己的幻想推向极致,在恍惚间仿佛置身于天际,伸手摘星,触摸天河,误攀织女机,完全沉浸在这奇幻的仙境中,忘却了归途。​最后“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天亮后,仙境消失,诗人虽与梦中的仙境失之交臂,但仍能看到天空中五彩祥云飘荡,留下无尽的回味。

4. 作品点评

李白所著的《游泰山六首(其六)》在艺术构思与结构方面展现出独树一帜的魅力。其精巧程度,堪称连章古诗创作的典范,而这一独特性并非偶然,乃是李白写作时特殊情怀背景的直接产物。​在《游泰山六首(其六)》中,从直观的诗境角度来看,李白凭借其超凡的想象力与绝妙的笔触,将泰山雄伟壮丽的山水风光以及神秘缥缈的神仙仙境之美,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但深入探究便会发现,诗篇字里行间还深深蕴含着萦绕于李白内心深处的矛盾与彷徨。一方面,他对泰山的极致赞美,是其对世间美好事物向往的体现,也是他试图在自然奇景中寻求心灵慰藉的尝试;另一方面,泰山的巍峨与永恒,与他自身仕途的坎坷、壮志难酬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凸显出他内心的迷茫与挣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听蜀僧浚弹琴》

下一篇:唐·李白《书情寄从弟□州长史昭 【都者换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