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īng
shǔ
sēng
jùn
tán
qín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shǔ
sēng
bào
绿
西
xià
é
méi
fēng
wèi
huī
shǒu
tīng
wàn
sōng
xīn
liú
shuǐ
xiǎng
shuāng
zhōng
jué
shān
qiū
yún
àn
chóng

译文

蜀僧濬怀抱着绿绮琴,他来自西面的峨眉山。为我挥手弹奏名曲《风入松》,仿佛听到万壑松涛声。我的心灵像被流水洗涤,余音缭绕和着秋天霜钟。不知不觉,暮色已笼罩青山,秋云黯淡,布满黄昏天空。

逐句剖析

"蜀僧抱绿绮":蜀僧濬怀抱着绿绮琴,

# 绿绮:琴名,汉代司马相如有琴名“绿绮”。

"西下峨眉峰":他来自西面的峨眉山。

# 峨眉峰:山名,在今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有两山峰相对,望之如蛾眉,故名。

"为我一挥手":为我挥手弹奏名曲《风入松》,

# 挥手:这里指弹琴。,一:助词,用以加强语气。

"如听万壑松":仿佛听到万壑松涛声。

# 万壑松:指万壑松声。这是以万壑松声比喻琴声。琴曲有《风入松》。壑,山谷。

"客心洗流水":我的心灵像被流水洗涤,

# 客心洗流水:谓琴心优美如流水,一洗诗人客中郁结的情怀。客,诗人自谓。流水,用伯牙事。《列子·汤问》:“伯牙鼓瑟,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峨峨然若泰山;’志在流水,曰:‘洋洋乎若江河。’”后世因以“高山流水”喻高雅的乐曲或知音难得。

"余响入霜钟":余音缭绕和着秋天霜钟。

# 入霜钟:谓琴音与钟声混和。霜钟,指钟声。,余响:指琴的余音。

"不觉碧山暮":不知不觉,暮色已笼罩青山,

# 不觉碧山暮:因为听得入神,不知不觉天就黑下来了。

"秋云暗几重":秋云黯淡,布满黄昏天空。

# 暗几重:意即更加昏暗了,把上句“暮”字意伸足。,秋云:秋天的云彩。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听蜀僧濬弹琴》是唐代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点明蜀僧来自李白故乡四川,流露出倾慕。颔联以“万壑松”喻琴声,凸显清越宏远。颈联写琴声净化心灵,令人回味。尾联借不知时日将尽,侧面烘托琴艺高妙。运用比喻,使琴声可感;用典,深化知音之意;侧面烘托,强化感染力。全诗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既赞琴艺,又含知音感慨与故乡眷恋。其风格明快畅达、风韵健爽,展现了李白诗歌独特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在宣城期间所作。詹锳在《李白诗文系年》中指出,此诗创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当时李白身处宣城。裴斐在《李白年谱简编》中,亦认同这一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介绍了蜀僧濬高超的琴艺,描绘了琴声如万壑松涛般的清越宏远,体现了音乐荡涤心灵、令人心旷神怡的魅力,营造了一种聚精会神、时光飞逝的意境,表达了对琴声的赞美、对知音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深切眷恋。

2. 写作手法

比喻:“如听万壑松”,将蜀僧弹奏的琴声比作万壑松涛声,形象地展现出琴声的雄浑、壮阔,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琴声的美妙。用典:“客心洗流水”运用“高山流水”的典故,既表现出蜀僧琴艺的高超,如同伯牙之琴能让子期领会,又暗示诗人与蜀僧在音乐上的心灵契合,同时也表明琴声对诗人心灵的净化作用。

3. 分段赏析

首联“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寥寥十字,便清晰点明这位琴师来自四川峨眉山。李白自幼在四川成长,四川那绮丽多姿的山水,不仅涵养了他广阔的胸怀,更激发了他无尽的艺术想象。峨眉山月多次现身于他的诗作之中,足见他对故乡始终怀着深深的眷恋。正因如此,面对来自故乡的琴师,李白自然倍感亲切。诗开篇即表明弹琴者是自己的同乡。“绿绮”原是琴的名号,汉代司马相如拥有一张名为绿绮的琴,此琴闻名遐迩,故而诗中用“绿绮”来指代名贵的琴。值得一提的是,司马相如是蜀地之人,在此处用“绿绮”形容蜀地僧人所持之琴,显得尤为贴切。这短短十个字,将这位音乐家的不凡气派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深切表达出诗人对他的倾慕与敬重之情。颔联“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此句正面着墨于蜀僧弹琴的情景。“挥手”乃是弹琴时的动作,其出处可追溯至嵇康的《琴赋》,其中有“伯牙挥手,钟期听声”之句。诗中“挥手”二字,便巧妙化用于此。诗人以大自然中宏伟壮阔的音响来比喻蜀僧所弹奏的琴声。当蜀僧挥手抚琴之际,那琴声仿佛让听者置身于万壑松涛之间,松风阵阵,雄浑磅礴。这一精妙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出琴声的铿锵有力,气势非凡,使人如临其境,仿佛真的听到了那震撼人心的美妙琴音。颈联“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蕴含丰富而精妙。单从字面理解,“客心洗流水”描绘的是诗人听闻蜀僧弹奏的琴声后,内心仿若被潺潺流水涤荡,满是畅快与愉悦之感。然而,其背后还深藏着一个典故——《列子·汤问》中“高山流水”的故事。此处借这一典故,深刻地表达出蜀僧与诗人凭借音乐这一桥梁,建立起的那份惺惺相惜的知己之情。“客心洗流水”短短五字,表意含蓄且自然流畅,虽运用典故,却毫无生硬艰涩之嫌,足见李白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余响入霜钟”同样巧妙用典。“霜钟”一词源于《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郭璞注解为“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霜钟”二字,不仅点明了时令,还与后文“秋云暗几重”相互呼应。“余响入霜钟”所传达的是,当琴音落下,那袅袅余音却久久萦绕,最终与傍晚寺庙的钟声交织融合。此句既描绘了琴音与钟声的美妙交响,亦从侧面暗喻了知音难觅、心有灵犀的深刻寓意。尾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在清脆、流畅的琴声与薄暮钟声的共鸣中,那琴音渐远渐微。诗人沉浸于蜀僧的美妙琴音,待回过神来,才惊觉天色已然向晚。举目环顾四周,不知何时,原本葱翠的青山已悄然披上一层暮色,显得愈发深沉。而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地布满天空,给这傍晚的景致增添了几分凝重。在这琴音的沉醉里,诗人深切感受到时光飞逝,仿佛一瞬之间,天地已染上了浓重的暮色。

4. 作品点评

律诗注重平仄与对仗,格律严谨,而李白的这首五律却显得清新流畅,仿佛信手拈来,毫不费力。然而,细究之下,无论是主题的立意、篇章的构思,还是起承转合、对仗用典,都经过精心的安排,只是巧妙得不露痕迹。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风格,以其自然之美,超越了刻意雕琢的表达,更能直击人心,引发共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感遇(其三)》

下一篇:唐·李白《游泰山六首(其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