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ēn
wáng
dào
zhōng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miǎo
miǎo
wàng
shuǐ
qīng
qīng
guī
xīn
luò
chù
jiāng
西
xiē
bàng
chūn
cǎo
xíng
yuǎn
dào
shuí
rěn
guī
niǎo
lián
shēng
xiàng

译文

远望湖水浩渺无边,岸边芦叶青青长得整齐。归家的心意落在何处,太阳落在大江的西边。停下马,依靠在春天的草丛边,这遥远的行程已不知该奔向何处。更不能让人忍受的是那杜鹃鸟的叫声,声声凄苦断人心肠。

逐句剖析

"淼淼望湖水":远望湖水浩渺无边,

# 淼淼:水大貌。《广韵》:“淼,大水也。”

"青青芦叶齐":岸边芦叶青青长得整齐。

"归心落何处":归家的心意落在何处,

"日没大江西":太阳落在大江的西边。

"歇马傍春草":停下马,依靠在春天的草丛边,

"欲行远道迷":这遥远的行程已不知该奔向何处。

"谁忍子规鸟":更不能让人忍受的是那杜鹃鸟的叫声,

# 子规:即杜鹃鸟,鸣声哀苦,好像在叫“不如边去”,使客居他乡之人心生凄恻。

"连声向我啼":声声凄苦断人心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奔亡道中(其五)》是唐代李白在奔亡途中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前半部分描写湖水、芦叶、落日等景物,后半部分写歇马、迷路、子规啼叫等情景,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将愁绪融入景物中。诗中体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迷茫,也是研究安史之乱前后李白行踪的材料之一。全诗语言平实,情感真挚,展现了战乱中人们的苦难与诗人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称帝后,李白携妻子宗氏南奔,往来于宣城、当涂之间,李白为记录战争中人们流离失所的哀痛及自身处境,作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行旅诗、战争诗。介绍了诗人奔亡途中的所见所感,描绘了湖水、芦叶、落日、春草、子规等景象,体现了战乱中的迷茫与艰辛,营造了悲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的忧愁及自身流离的无奈。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淼淼望湖水,青青芦叶齐”,诗人将内心的愁绪融入浩渺的湖水和整齐的芦叶中,以自然景物衬托出奔亡途中的迷茫与不安;“日没大江西”,通过夕阳西下的景象,暗含希望黯淡之意,表达内心的失落。

3. 分段赏析

“淼淼望湖水”,“淼淼”二字勾勒出湖水浩渺无垠的景象,烟波浩渺的湖面在诗人眼中铺展,仿佛与天际相连。这汪湖水在奔亡途中映入眼帘,既是实景,又似诗人愁绪的外化。广阔的水面看不到边际,正如他此刻迷茫的前路,战乱之下,不知何处是归宿。湖水的浩渺反衬出个体的渺小,在动荡的时局中,诗人如同水上浮萍,漂泊无依,这份视觉上的空旷感,加深了内心的惶惑与不安。​“青青芦叶齐”,岸边的芦叶呈现出一片青色,整齐地排列着,在风中微微摇曳。青色本是生机的象征,可在此处却透着几分萧瑟。芦叶的“齐”与战乱中的混乱形成鲜明对比,自然的规整更显人世的无序。诗人奔亡途中见此景象,或许会联想到昔日安宁的生活,如今却只剩流离。芦叶密集生长,也像一层无形的网,笼罩在诗人心头,让他在满目疮痍中更感压抑。​“归心落何处”,这一问直击内心,道尽了诗人的迷茫与焦灼。“归心”不仅是对家乡的思念,更包含着对国家安定的期盼。安史之乱爆发后,山河破碎,百姓流离,诗人自己也在奔亡路上,不知何时能重返故土,更不知国家何时能恢复太平。这份“归心”无处安放,如同断了线的风筝,在动荡的时局中飘荡,每一个字都浸透着无奈与怅惘。​“日没大江西”,夕阳缓缓沉入大江以西,余晖逐渐消散,天地间慢慢被暮色笼罩。这一景象既写尽了时间的流逝,也暗含着希望的黯淡。大江奔腾不息,却成了诗人南奔路上的阻隔,夕阳西下则象征着一天的结束,也可能暗示着一个时代的落幕。在这样的景致中,诗人望着落日,内心的失落感愈发强烈,战乱带来的黑暗仿佛正随着暮色一同蔓延。​“歇马傍春草”,诗人停下奔波的马匹,倚靠在春草边稍作歇息。“歇马”二字透露出旅途的疲惫,奔亡途中的艰辛在此刻显露无遗。春草本应是生机勃勃的,可在战乱背景下,这份生机也显得脆弱。诗人与春草相伴,却感受不到丝毫暖意,反而更觉孤独。春草的柔软与路途的颠簸形成对比,凸显出他在动荡中寻求片刻安宁却不可得的境遇。​“欲行远道迷”,稍作歇息后想继续前行,可远方的道路却模糊不清,让人迷失方向。“欲行”体现出诗人仍想前进的意愿,然而“道迷”又给这份意愿蒙上了阴影。这不仅是对实际路途的描写,更是对人生方向的隐喻。战乱之下,前途未卜,诗人不知道该往何处去,也不知道这样的奔亡何时是尽头,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充满了不确定性。​“谁忍子规鸟”,子规鸟的啼声凄厉哀怨,在这样的情境下,谁又能忍受得住呢?子规向来与思乡、悲伤相连,此刻在奔亡途中听到它的叫声,更让人心如刀割。诗人经历着战乱带来的苦难,内心本就悲痛万分,子规的啼声如同在伤口上撒盐,加剧了这份苦楚。这一声“谁忍”,既是对鸟声的反应,也是对自身处境的哀叹。​“连声向我啼”,子规鸟不停地对着诗人啼叫,那一声声哀鸣仿佛在诉说着什么。这持续的啼声在寂静的环境中格外清晰,不断撞击着诗人的耳膜,也不断撕扯着他的内心。子规像是在为这个动荡的时代哭泣,也像是在为诗人的遭遇悲鸣。在这连声啼叫中,诗人的悲伤被无限放大,战乱带来的伤痛在自然景象的映衬下,更显沉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太白意谓函谷之地,已为禄山所据,未知何日平定,得能生入此关?洛川、嵩岳之间,不但有同边界,而风俗人民,亦且渐异华风。己之所以从永王者,欲效申包恸哭乞师,以救国家之难耳。自明不敢有他志也,其心亦可哀矣。

清王琦《李太白全集》

# 偬迫情词,正见老厉,李公乃亦有此。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失身奔亡,所见无非愁景,所触无非愁绪也。

不详伊豫松山、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戏赠杜甫》

下一篇:唐·李白《以诗代书荅元丹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