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颗山头逢杜甫":至今记得,在饭颗山上与你相遇,
# 饭颗山头:饭颗山头:一作“长乐坡前”或“饭颗山顶”。饭颗山,山名。相传在长安一带。长乐坡也在长安附近。一说为杜甫家洛阳南的陆浑山庄途径的"饭坡"(今河南嵩县陆浑水库西南) 一说为兖州城北石马村后的土岗甑山。
"顶戴笠子日卓午":刚好是正午太阳当顶,你头上戴着竹笠。
# 日卓午:指正午太阳当顶。卓:一作“草”。,笠子:用竹箬或棕皮等编成的笠帽,用来御雨遮阳。
"借问别来太瘦生":询问你,你我分别后为何如此消瘦?
# 太瘦生:消瘦、瘦弱。生为语助词,唐时习语。,别来:一作“因何”或“新来”。,借问:请问的意思。
"总为从前作诗苦":怕是这一段岁月里作诗太费辛苦。
# 作诗苦:杜甫曾自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这里所指的正是杜甫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总为从前:一作“只为从来”。总为,怕是为了。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戏赠杜甫》是一首以文人交游为表、以诗学对话为里的七言绝句。以独居匠心的问答体结构,在戏谑诙谐中完成度诗坛知己的艺术画像,展现了两位大诗人之间的情深意浓和真挚友谊。
2. 写作手法
白描:“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这两句诗用简洁朴素的语言,不加修饰地描绘了在饭颗山的山顶,正值正午太阳高悬之时,遇到了头戴斗笠的杜甫这一场景。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如实地勾勒出时间、地点、人物及其状态,便将相逢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能清晰地想象出当时的情景,使人物形象和场景跃然纸上,体现了白描手法的简洁与生动。设问:“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前一句“借问别来太瘦生”提出疑问,询问为什么分别之后杜甫变得如此消瘦。后一句“总为从前作诗苦”则给出答案,指出是因为杜甫从前作诗太过刻苦。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发读者的好奇与思考,同时自然地引出对杜甫作诗辛苦这一特点的强调,突出了杜甫对诗歌创作的执着与投入,也让诗歌在一问一答中更具节奏感和表现力,进一步强化了诗歌幽默调侃又带有关切的情感氛围。
3. 分段赏析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这两句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具体的相逢场景。地点是“饭颗山”,在这样一个普通的山间,诗人与杜甫不期而遇。“日卓午”点明时间,正是中午时分,太阳高悬,酷热难耐。而此时的杜甫,形象鲜明地出现在读者眼前,他“顶戴笠子”,头戴斗笠。这个简单的描写,不仅勾勒出杜甫在烈日下的装扮,也侧面反映出他可能正奔波于旅途之中,或忙于生计,或沉浸在对生活与诗歌的探寻里。诗人通过对时间、地点、人物形象的简洁刻画,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平凡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为后文与杜甫的交流做了自然铺垫,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目睹了这场诗人间的相遇。“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前半句“借问别来太瘦生”,诗人以亲切的口吻,直接向杜甫发问。“借问”一词,展现出一种随意又关切的态度,好似老友间毫无隔阂的交流。“太瘦生”用口语化的表达,直白地指出杜甫分别之后变得极为消瘦的状态,这一问,瞬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引发读者对杜甫近况的好奇。后半句“总为从前作诗苦”给出了答案,诗人幽默地调侃,认为杜甫这般消瘦是因为从前作诗过于刻苦。此句既巧妙地表现出杜甫对诗歌创作的全身心投入,为了写出好诗绞尽脑汁、呕心沥血,也从侧面反映出杜甫诗歌创作的严谨与认真。同时,在这看似调侃的话语背后,实则饱含着诗人对杜甫的理解与赞赏,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也在这一问一答中尽显无遗,整首诗的情感也因此得到了升华,充满了生活的趣味与温情。
# 李白才逸气高,与陈拾遗齐名,先后合德。其论诗云:“梁、陈已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故陈、李二集,律诗殊少尝言寄兴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摩也,况使东于声调俳优哉,故戏杜曰“饭颗山头逢杜甫”云云,盖讥其拘东也。
唐孟棨《本事诗》
# 李白《戏杜甫》云:“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太瘦生”,唐人语也。至今犹以“生”为语助,如“作磨生”“何似生”之类是也。
宋欧阳修《六一诗话》
# 太白与子美诗略不见一句。或谓《尧祠亭别杜补阙》者是已。乃殊不然,杜但为右拾遗,不曾任补阙,兼自谏省出为华州司功迤丽避难入蜀,未尝复至东州,所谓“饭颗山头”之嘲,亦好事者所撰耳。
宋洪迈《容斋随笔》
下一篇:唐·李白《奔亡道中(其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