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荷生幽泉":碧绿的荷花生长在幽静的泉水边,
"朝日艳且鲜":朝阳把她们映照得鲜艳无比。
# 朝日:早晨的太阳。
"秋花冒绿水":秋季朵朵芙蓉从绿水中袅袅举起,
# 冒绿水:覆盖绿水。
"密叶罗青烟":茂密的圆叶笼罩着缕缕云烟。
# 罗:笼罩。
"秀色空绝世":空有绝世美丽的花朵,
"馨香为谁传":花香也无人欣赏。
"坐看飞霜满":眼看着秋霜渐浓,秋风劲起,
# 飞霜满:秋霜渐浓。
"凋此红芳年":难免红颜凋谢。
# 红芳:指红花。
"结根未得所":这都是生而未得其所的缘故,
"愿托华池边":但愿今后托生在华贵的池塘边。
# 愿:但愿。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古风(其二十六)》是一首五言诗,也是一首以荷花为喻的咏物诗。整首咏物诗,通过荷花的生命历程与情感世界的展现,不仅生动地刻画了荷花的形象,更蕴含着诗人自身的身影与情感,寄托了诗人深沉的身世之感与无限感慨。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李白以荷花为喻,通过描绘荷花的生长、美丽与凋零,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志向。荷花的高洁、美丽与孤寂,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反映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拟人:“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以拟人的手法,描绘了荷花在漫天飞霜中无奈凋零的凄美景象。
3. 分段赏析
开头两句“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荷叶碧绿如翡翠,悠然生长于深邃幽静的泉水之中。在明媚朝阳的映照下,朵朵荷花更是娇艳欲滴,光彩夺目,令人目不暇接。三四句“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随着时令步入清秋,那绿波荡漾的水面上,亭亭玉立的花朵愈发显得色彩斑斓。而密集的荷叶之上,则轻轻笼罩着一层淡青色的薄雾,如同为荷花披上了一层神秘而朦胧的轻纱。“冒”字生动展现了荷花挺拔而出的生命力,“罗”字则细腻描绘了青烟缭绕绿叶的梦幻之景。五六句“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面对这幽泉之上冠绝人世的荷花之美,大诗人李白不禁感慨万千。他叹息于这绝世秀色竟生长在如此幽僻之地,似乎是在白白浪费其美丽。那清雅芬芳又能为谁所传扬呢?七八句“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诗人以拟人的手法,描绘了荷花在漫天飞霜中无奈凋零的凄美景象。即便它们曾经如此芬芳艳丽,终究也难以抵挡岁月的无情。结尾两句“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李白更是直接抒发了内心的遗憾与期盼。他感叹这些拥有绝世之美的花朵所生之地并不适宜,真希望它们能够生长在世人瞩目的芳华之池边,让更多人得以欣赏其美。同时,这也寓意着诗人自己,如同那荷花一般,渴望着得到举荐与朝廷的垂青(重用),以实现自己的抱负与理想。
4. 作品点评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荷花之姿,抒发了自己对高洁品性的坚定自信。他笔下的荷花,尽管拥有绝世之美,却因“结根未得所”,缺乏一个合适的生长环境,导致其馨香无法远播,最终只能无奈凋零。这一描绘,实则映射了作者自己空有卓越才华,却因缺乏有力的举荐,无法施展抱负,建功立业。面对年华的悄然流逝,他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感慨与无奈,仿佛亲眼目睹着那美丽荷花的凋零,实则也是在哀叹自己未能得到应有的机遇与舞台。
# 此篇荷与华池,比也。谓君子有绝世之行,处于僻野而不为世所知,常恐老之将至,而所抱不见于所用,安得托身于朝廷之上而用世哉?是亦太白自伤之意也欤!
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 伤不遇也。末二句情见乎辞。白未尝一日忘事君也,求仙采药,岂其夺心哉!严羽云:观白诗,要识其安身立命处,此类是也。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君子履洁怀芳,何求于世?然而未尝忘意当世者,惧盛年之易逝,而思遇主以成功名也。
清陈沆《诗比兴笺》
# 李太白《古风》二卷,近七十篇,分欲为神仙者,殆十三四。或欲把芙蓉而蹑太清,或欲挟两龙而凌倒景,或欲留玉舄而上蓬山,或欲折若木而游八极,或欲结交王子晋,或欲高挹卫叔卿。或欲借白鹿于赤忪子。或欲餐金光于安期生。岂非因贺季真有“谪仙”之目,而固为是以信其说邪?抑身不用,郁郁不得志,而思高举远引邪?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 《古风》两卷,多效陈子昂,亦有全用其句处。太白去子昂不远,其尊慕之如此。
宋朱熹《朱子语类》
# 此六十八首,与陈拾遗《感遇》之作笔力相上下,唐诸人皆在下风。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按白《古风》五十九章,所言者世道之治乱,文辞之纯驳,人物之邪正,与夫游仙之术,宴饮之情,意高而论博,间见而层出,讽刺当乎理,而可以规戒者,得风人之体。三百篇一下,汉魏晋以来,官诗之大家数者,必归于白,出于天授,有非人力所及也。
明朱谏《李诗选注》
# 朱子云:太白《古风》自子昂《感遇》中来。然陈以精深,李以鸿朗。而陈有意乎古,李近自然。
明梅鼎祚、屠隆《李杜二家诗钞评林》
# 太白《古风》,其篇富于子昂之《感遇》,俭于嗣宗之《咏怀》,其抒发性灵,寄托规讽,实相源流也。似嗣宗诗旨渊放,而文多隐避,归趣未易测求。子昂淘洗过洁,韵不及阮、而浑穆之象,尚多包含。太白六十篇中,非指言时事,即感伤己遭,循径而窥,又觉易尽。此则役于风气之递盛,不得不以才情相胜,宣泄见长。律之德制、未免言表系外,尚有可议;亦时会使然,非后贤果不及前哲也。
明胡震亨《李杜诗通》
# 太白《古风》八十二首,发源于汉魏,而托体于阮公。然寄托犹苦不深,而作用间尚未尽委蛇盘礴之妙,要之雅道时存。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
# “大雅久不作”诸诗,非太白断不能作,子美亦未有此体。
清吴乔《围炉诗话》
# 阮嗣宗《咏怀》、陈子昂《感遇》、李太白《古风》、韦苏州《拟古》,皆得《十九首》遗意。于麟云:“唐无古诗而有其古诗。”彼仅以苏、李《十九首》为古诗耳;然则子昂、太白诸公非古诗乎?余意历代五古,各有擅长。
清宋荦《漫堂说诗》
# 太白《古风》较伯玉《感遇》似过为激楚之间,而韵度少减。“糟糠养贤才”“浮云蔽紫闼”,允涉径露。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古风》五十九首非一时之作,年代先后亦无伦次,盖后人取其无题苦汇为一卷耳。
清赵翼《瓯北诗话》
# 太白《古诗》五十九首,是被放后蒿目时事,洞烛乱源,而忧谗畏讥,不敢显指。
清陈仅《竹林答问》
上一篇:唐·李白《邯郸才人嫁为厮养卒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