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è
xià
zhuó
èr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tiān
ruò
ài
jiǔ
jiǔ
xīng
zài
tiān
ruò
ài
jiǔ
yīng
jiǔ
quán
tiān
ài
jiǔ
ài
jiǔ
kuì
tiān
wén
qīng
shèng
dào
zhuó
xián
xián
shèng
yǐn
qiú
shén
xiān
sān
bēi
tōng
dào
dǒu
rán
dàn
jiǔ
zhōng
wèi
xǐng
zhě
chuán

译文

天如果不爱酒,酒星就不能罗列在天。地如果不爱酒,就不应该地名有酒泉。天地既然都喜爱酒,那我爱酒就无愧于天。我先是听说酒清比作圣,又听说酒浊比作贤。既然圣贤都饮酒,又何必再去求神仙。三杯酒可通儒家的大道,一斗酒正合道家的自然。我只管得到醉中的趣味,这趣味不能向醒者相传。

逐句剖析

"天若不爱酒":天如果不爱酒,

"酒星不在天":酒星就不能罗列在天。

# 酒星:古星名。也称酒旗星。

"地若不爱酒":地如果不爱酒,

"地应无酒泉":就不应该地名有酒泉。

# 酒泉:酒泉郡,汉置。传说郡中有泉,其味如酒,故名酒泉。在今甘肃省酒泉市。

"天地既爱酒":天地既然都喜爱酒,

"爱酒不愧天":那我爱酒就无愧于天。

"已闻清比圣":我先是听说酒清比作圣,

"复道浊如贤":又听说酒浊比作贤。

"贤圣既已饮":既然圣贤都饮酒,

"何必求神仙":又何必再去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三杯酒可通儒家的大道,

# 大道:指自然法则。《庄子·天下》:“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

"一斗合自然":一斗酒正合道家的自然。

"但得酒中趣":我只管得到醉中的趣味,

# 酒中趣:饮酒的乐趣。

"勿为醒者传":这趣味不能向醒者相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月下独酌四首(其二)》是唐代李白创作的一首诗。全篇以议论为主,宛如一篇精彩绝伦的“爱酒辩”。开篇之际,李白另辟蹊径,从天地对酒的态度着墨,借天上高悬的酒星、地上闻名的酒泉,巧妙暗示天地与酒的不解之缘,顺势得出“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这一掷地有声的论断,为整首诗奠定了爱酒的基调。继而视角转向人间,李白指出,人群之中有圣贤之辈,而圣贤同样钟情于酒,由此可见,普通人对酒的喜爱更是顺理成章。在这看似平常的论述里,实则暗藏李白为自身爱酒寻觅的独特缘由。诗中一句“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以一种大胆且新颖的观点,将饮酒与求仙相对比,通过贬低虚无缥缈的神仙,进一步凸显出饮酒在李白心中的地位。从圣贤到神仙,一番层层递进的论述后,爱酒不仅被赋予了合理性,更被视为有益之举。 诗至末尾,李白将饮酒的境界推向了极致,提出饮酒可达通大道、合自然之妙境,且酒中蕴含的无穷乐趣,只可意会,难以向外人道明。这一系列看似不合常规逻辑的议论,却以一种极为独特且深刻的方式,淋漓尽致地抒发了李白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怀。事实上,李白对酒的极度热爱,背后折射出的是他在政治道路上失意后,用以自我慰藉、自我排遣的无奈之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月下独酌四首(其二)》是李白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在长安所作,当时李白在仕途之路上遭遇了重大挫折,满心的政治抱负难以施展,内心被孤寂苦闷所笼罩。从诗题下两宋本、缪本均标注“长安”二字,便能推断出这四首诗诞生于长安这座古城。尽管深陷黑暗现实的泥沼,李白却并未就此沉沦,更未与世俗的污浊同流合污。他的灵魂始终向往着自由,追寻着光明,也正因如此,才创作出了这组诗篇。在那个充满无奈与压抑的时期,诗歌成为了他抒发内心渴望、坚守自我的有力武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饮酒诗作,诗人以天地爱酒为引,将酒与贤圣相连,否定求仙之举,强调饮酒能通大道、合自然,传递出对酒的热爱与独特见解,展现出诗人乐观、豪迈的人生态度,借酒抒发对生活、自然的深刻感悟。

2. 写作手法

用典:“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清圣浊贤”是古代对酒的别称,运用此典故丰富诗歌内涵,表明酒与贤圣的关联。直抒胸臆:“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直接表达出诗人对酒中乐趣的享受,不愿与不饮酒者分享的态度。

3. 分段赏析

“天若不爱酒”至“爱酒不愧天”:诗人从天地的角度,运用假设和推理,得出天地爱酒的结论,进而表明自己爱酒顺应天地,为全诗奠定爱酒的基调,展现出豪迈的气魄。“已闻清比圣”至“何必求神仙”:引入“清圣浊贤”典故,将饮酒与贤圣联系,认为贤圣皆饮酒,不必再求虚无缥缈的神仙,体现出诗人对饮酒的推崇和对传统求仙观念的否定。“三杯通大道”至“勿为醒者传”:强调饮酒能让人通达自然之道,享受其中乐趣,直接抒发诗人对酒的喜爱,不愿与不懂酒趣之人诉说的心境。

4. 作品点评

《月下独酌四首(其二)》表面上看全是在阐述道理,可实际上,其核心并非为了阐述道理,而是借说理来抒情。诗人采用说理的形式,将情感巧妙地融入其中。诗中这些看似不合逻辑的议论,反而别具一格,极为生动且深刻地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诗人对酒的钟情,实则是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用来自我排解的一种方式。他所说的“酒中趣”,背后隐藏的正是那些难以用言语清晰表述的情感,这些情感复杂而深沉,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种语太庸近,疑非太白作。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古风·五鹤西北来》

下一篇:唐·李白《赠崔秋浦其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