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佽飞斩长蛟":佽飞斩杀了长蛟龙,
"遗图画中见":这一英勇事迹遗留在图画之中供人观赏。
"登舟既虎啸":佽飞登上船只,发出虎啸般的怒吼,
"激水方龙战":激起的水浪仿佛龙在战斗。
"惊波动连山":惊涛骇浪连绵不绝,仿佛要撼动连山,
"拔剑曳雷电":(佽飞)拔出宝剑,剑光闪烁如雷电。
"鳞摧白刃下":蛟龙的鳞片在佽飞的宝剑下摧毁,
"血染沧江变":鲜血染红了江水,使沧江都变了颜色。
"感此壮古人":我感慨这位壮烈的古人,
"千秋若对面":仿佛与他面对面交流。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比喻:“登舟既虎啸,激水方龙战”,将登舟出征的场景比作虎啸山林,将激水比作龙战,生动地描绘了出征的壮丽场景。夸张:“惊波动连山,拔剑曳雷电”,将惊涛骇浪的壮观和剑光如电的迅猛夸张地表现出来,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烘托:“惊波动连山,拔剑曳雷电。”诗人侧面烘托了战斗环境的险恶和形势的严峻,惊涛骇浪连绵不绝,佽飞的剑光如雷电般闪耀,展现了其英勇无畏的精神,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2. 分段赏析
开篇两句直接点题,引出图画中的主题——佽飞斩蛟龙。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将画中的英雄壮举一语道破,为全诗奠定了赞美的基调。同时,“遗图画中见”一句,也暗示了诗人是通过观赏图画来感受这一英勇事迹的,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和画面感。再两句诗描绘了佽飞登舟出征的英勇姿态和战斗的激烈场面。诗人用“虎啸”来比喻佽飞的勇猛,用“龙战”来形容水面的激战,使得画面生动而富有动感。通过这两个生动的比喻,诗人成功地将佽飞的英勇和水战的激烈展现得淋漓尽致。“惊波动连山,拔剑曳雷电。”进一步描绘了战斗的壮观景象。诗人用“惊波动连山”来形容浪涛的汹涌澎湃,仿佛要撼动连山;用“拔剑曳雷电”来形容佽飞剑光的闪烁,如同雷电般迅猛。通过这两个夸张的修辞手法,诗人将战斗的惨烈和佽飞的英勇无畏表现得更加生动逼真。“鳞摧白刃下,血染沧江变。”直接描绘了佽飞斩蛟龙的胜利瞬间。诗人用“鳞摧白刃下”来形容蛟龙在佽飞的宝剑下被摧毁的情景,用“血染沧江变”来形容鲜血染红江水的惨烈场面。通过这两个具体的描绘,诗人将战斗的残酷和佽飞的英勇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结尾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英雄事迹的崇敬之情。诗人感慨这位壮烈的古人,仿佛与他面对面交流,使得全诗的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地升华。通过这两句诗,诗人不仅赞美了佽飞的英勇事迹,也表达了对古人英勇精神的深深敬仰和缅怀之情。同时,“千秋若对面”一句,也增加了诗歌的时空感和历史感,使得全诗更加深邃而富有韵味。
3. 作品点评
这是一首赞美画作的诗篇。在绘画艺术中,追求神似是最为关键的,而如何在画赞中将画作中那达到神似境界的形象生动地转述出来,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李白的画赞之作,却显得自然流畅,毫无雕琢之痕,他善于描绘事物的形态与风貌,用传神之笔勾勒出画中人物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与人物的社会地位相得益彰。结语“感此壮古人,千秋若对面”。画龙点睛,使全诗的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地升华,赋予诗篇以歌颂古人见义勇为的思想意义。
上一篇:唐·李白《横江词·其四》
下一篇:唐·李白《寄远其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