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éng
jiāng
·
·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hǎi
shén
lái
guò
è
fēng
huí
làng
tiān
mén
shí
kāi
zhè
jiāng
yuè
tāo
lián
shān
pēn
xuě
lái

译文

好像是海神来过之后一样,又来了一阵恶风,巨浪拍击着天门山,打开了山门石壁。浙江八月的海潮能比得上这里的风浪?浪涛像连绵的山峰喷雪而来。

逐句剖析

"海神来过恶风回":好像是海神来过之后一样,又来了一阵恶风,

# 来:一作“东”。,海神:指海潮。

"浪打天门石壁开":巨浪拍击着天门山,打开了山门石壁。

# 浪打:巨浪拍击。

"浙江八月何如此":浙江八月的海潮能比得上这里的风浪?

# 浙江:此指钱塘江。

"涛似连山喷雪来":浪涛像连绵的山峰喷雪而来。

# 来:一作“东”,似: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横江词·其四》由唐代李白所作,是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了横江处恶风回、浪击天门石壁,以及涛似连山喷雪的壮观江景。运用丰富想象与夸张,将江涛的汹涌展现得淋漓尽致。表面写景,实则借险恶江景,暗示渡江艰难,流露诗人北上急切却受阻的惆怅。全诗意境雄浑壮阔,语言豪放,以独特浪漫主义手法,彰显李白诗歌雄奇飘逸的风格,极具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横江词·其四》由李白创作。关于其创作背景说法不一:一说据诗中“郎今欲渡缘何事”,因“郎”是对年轻男子称呼,推定是开元十四年(726年)李白初出蜀时所作;一说为天宝元年(742年)秋李白由南陵奉诏赴京途中所作;还有观点认为作于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前夕,地点在当涂采石戍之横江馆前,横江风波象征当时政治与国运;也有认为约作于天宝十三载(754年)游历溧阳时,风浪险恶隐含对政治形势隐忧;另有说为天宝十二载(753年)秋,李白从幽州归来南下宣城途中经横江浦所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诗。诗中描绘了横江之地海神带来狂风,浪击天门石壁,涛似连山喷雪的惊心动魄的景象,展现出横江地势险峻、风浪险恶的特点。诗人借景抒情,在对壮观江景的描写中,寄寓了自己北上心切却因恶劣天气无法渡江的惆怅与焦虑,以丰富奇特的想象和雄伟壮阔的意境,彰显出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独特风格。

2. 写作手法

夸张:“浪打天门石壁开”“涛似连山喷雪来”,将浪涛冲击的力量夸张为能打开天门石壁,又把涛水比作连山喷雪,极言江涛的汹涌磅礴与声势浩大。对比:以“浙江八月”的浪潮和横江的风浪作对比,突出横江风浪更甚于浙江八月潮,进一步强调横江风浪的险恶。

3. 分段赏析

“海神来过恶风回”:运用想象的手法,将狂风的出现想象成是海神经过,赋予自然现象神秘色彩,生动地营造出一种奇幻且气势逼人的氛围,暗示横江风浪的起因奇特。“浪打天门石壁开”:“打”“开”二字极具力量感,通过夸张手法,展现出浪涛的汹涌澎湃和强大冲击力,仿佛能将天门石壁都冲开,突出横江地势险峻以及风浪的险恶。“浙江八月何如此?”:采用对比的手法,以浙江八月壮观的海潮为参照,反问横江的风浪与之相比如何,引发读者的好奇与思考,从而为突出横江风浪之大做铺垫。“涛似连山喷雪来!”:运用比喻,把汹涌的涛水比作连绵的山峦,白色的浪花比作喷溅的雪花,形象地描绘出横江浪涛如山般雄浑、如雪般壮观的景象,强化了风浪的磅礴气势,也间接传达出诗人渡江受阻的无奈。

4. 作品点评

《横江词·其四》是李白极具特色的七言绝句。从写作特色看,诗人以丰富奇特的想象,如“海神来过恶风回”赋予风浪神秘起源,搭配夸张、比喻等手法,将横江风浪描绘得气势磅礴。意境上,“涛似连山喷雪来”营造出雄伟壮阔之境,极具震撼力。在文学地位方面,此诗充分彰显李白浪漫主义风格,以景写心,借横江风浪传达内心情绪,展现其在逆境中复杂情感,为研究李白诗歌创作及当时心境提供素材,也为后世诗歌创作在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融合上,提供了优秀范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送族弟凝至晏堌(单父三十里)》

下一篇:唐·李白《观佽飞斩蛟龙图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