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九疑兮望清川":攀登上九疑山远望着清清的河水,
# 九疑:即苍梧山。
"见三湘之潺湲":看见三湘水缓缓地流动。
# 潺湲:(chán yuán),水慢慢流动的样子。,三湘:湘水的总称。
"水流寒以归海":水带着寒气流向大海,
"云横秋而蔽天":秋天的天空被乌云遮蔽。
# 横秋:横贯秋天的长空。
"余以鸟道计于故乡兮":我凭借着鸟迁徙的道路计算着距离故乡的远近,
# 鸟道:飞鸟之道。《华阳国志》:“惟上有飞鸟道耳。”
"不知去荆吴之几千":不知离这荆吴之地有几千里的路程。
# 荆吴:在今湖南、湖北、四川东南及长江中下游一带。
"于时西阳半规":这时候太阳已经向西落去,一半被山峰所挡住,
# 西阳半规:太阳将沉没的样子。西落之日,其半为峰所蔽,仅见其半,如半规然。
"映岛欲没":映在水中的小岛也快消失不见了。
"澄湖练明":清澈的湖水就像白练似的铺在地上。
# 澄湖练明:澄湖练明,遥海上月两句与《赤壁赋》人影在地仰见明月语意同为倒语。若说遥海上月澄湖练明,仰见明月人影在地,语意一顺,意味大减。王琦按:“太白故乡在西蜀,而荆、吴则其东也,燕地居北,越地居南,盖登高而遍览四方之意。翻作两层抒写,便觉变幻不可测。”练,洁白的布帛。
"遥海上月":遥远的海上已经升起了明月,
"念佳期之浩荡":想着回乡之日遥遥无期,
# 佳期:美好时刻。
"渺怀燕而望越":就像在北京而望扬州。
# 燕:古国名。
"荷花落兮江色秋":荷花都落了,江水一片秋色,
"风嫋嫋兮夜悠悠":风缓慢地吹着,夜色悠然。
# 悠悠:长远深沉。,嫋嫋:(niǎo niǎo),即袅袅,微风吹拂的样子。
"临穷溟以有羡":我在北海边羡慕别人钓鱼,
# 穷溟:大海。
"思钓鳌于沧洲":打算到沧州钓大鳖。
# 沧洲:海中洲渚。,鳌:传说中海里的大鳖。
"无修竿以一举":可是没有那么长的鱼竿供我举呀,
# 修竿:长鱼竿。
"抚洪波而增忧":望眼洪波而徒然心忧。
"归去来兮人间不可以讬些":回来吧,人间不是好呆的地儿,
# 些:语气词,楚方言。,讬:寄托。
"吾将采药于蓬丘":倒不如到蓬莱去采药。
# 蓬丘:蓬莱山,神话中渤海里的仙山。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悲清秋赋》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辞赋作品,也是一首抒情赋。该赋以苍梧山秋色为背景,开篇即叙登高极目,时空流转间尽显苍茫秋意。诗人目及层峦秋色,视角由夕阳残照转向素月流光,情感随之跌宕起伏。待秋风起于幽壑、孤影映于清夜,羁旅惆怅遂化为壮志未酬之郁结。最终以“采药蓬丘”的仙隐之思收束,表达对仕途失意的无奈及对超脱尘世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用典:“钓鳌于沧洲”引《列子·汤问》中巨鳌背负神山的传说,既暗喻诗人欲建功立业的豪情,又以“无修竿”的反转表达壮志难酬的无奈,形成强烈的戏剧张力。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登九疑兮望清川,见三湘之潺湲。水流寒以归海,云横秋而蔽天。”:开篇以“登九疑”点明视角,俯视清川与三湘水流的寒冽,仰观秋云蔽天的苍茫,形成天地寥廓的秋景图。九疑山是舜帝葬地,湘水与屈原沉江的典故暗含历史悲情,赋予秋景以厚重的文化象征 。“寒水”“横云”的意象既写实景,又隐喻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压抑,奠定全篇“悲”的基调。第二段“余以鸟道计于故乡兮,不知去荆吴之几千。于时西阳半规,映岛欲没。澄湖练明,遥海上月。”:通过“鸟道”与“荆吴”的空间对比,凸显归乡之路的遥远与艰险;“西阳半规”与“遥海上月”的交替,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佳期的渺茫。夕阳的残照与初月的清辉形成冷暖色调的碰撞,强化了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感。李白“澄湖练明”比喻湖水如白练般澄澈,赋予静态画面流动感,体现其浪漫主义笔法。第三段“荷花落兮江色秋,风嫋嫋兮夜悠悠。临穷溟以有羡,思钓鳌于沧洲。”:“荷花落”与“夜悠悠”以凋零之景与绵长夜色渲染秋的衰飒,叠字“嫋嫋”“悠悠”音韵婉转,模拟秋风的轻柔与夜的绵长,营造回环往复的哀婉情调。“钓鳌”典故出自《列子》,李白借此暗喻建功立业的豪情,但“无修竿以一举”的反转,直抒壮志难酬的无奈,形成戏剧张力 。此段由景入情,情感从孤寂转向激愤。第四段“归去来兮人间不可以讬些,吾将采药于蓬丘。”:结尾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句式,以“人间不可托”的决绝否定现实,转而向往蓬莱仙山的超脱。“蓬丘”象征对现世的不满与对永恒的追求,呼应李白诗中常见的求仙主题,体现其浪漫主义精神与矛盾心理 。此句戛然而止,余韵悠长,将个人悲情升华为对理想境界的叩问。
4. 作品点评
《悲清秋赋》的意境可以用“清澈而明媚”来概括。李白特别偏爱“清”这个字,在他的诗赋里出现过超过200次。这篇赋用“清”来搭配“秋”,就像给秋天蒙上了一层透明的滤镜——无论是寒水入海的波纹、秋云遮蔽的天空,还是落日染红的岛屿、月光铺洒的湖面,所有景象都带着通透的质感。就连风过荷塘的涟漪、夜色绵长的呼吸,都被诗人捕捉成细腻的画卷。整篇赋如同一组流动的秋日画卷,把眼睛看到的色彩、耳朵听到的声响、皮肤触到的温度,都编织成纤尘不染的视觉盛宴。
# 魏晋以来,宋玉《九辦》而写悲秋之作的不胜枚举,但没有一篇象此赋这样:在狭小的篇幅里,展示了如此阔大的境界(从九疑到三湘,到海,到蜀与荆吴,又想到燕与越),并充满着浪漫的幻想(“钓鳌”和“采药于蘧邱”)。这正是李白赋的高处,也是他的本色。
现代中国赋学研究会理事长马积高《赋史》
上一篇:唐·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
下一篇:唐·李白《永王东巡歌·其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