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ēi
qīng
qiū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dēng
jiǔ
wàng
qīng
chuān
jiàn
sān
xiāng
zhī
chán
yuán
shuǐ
liú
hán
guī
hǎi
yún
héng
qiū
ér
tiān
niǎo
dào
xiāng
zhī
jīng
zhī
qiān
shí
西
yáng
bàn
guī
yìng
dǎo
chéng
liàn
míng
yáo
hǎi
shàng
yuè
niàn
jiā
zhī
hào
dàng
miǎo
huái
怀
yàn
ér
wàng
yuè
huā
luò
jiāng
qiū
fēng
niǎo
niǎo
yōu
yōu
lín
qióng
míng
yǒu
xiàn
diào
áo
cāng
zhōu
xiū
gān
竿
hóng
ér
zēng
yōu
guī
lái
rén
jiān
tuō
xiē
jiāng
cǎi
yào
péng
qiū

译文

攀登上九疑山远望着清清的河水,看见三湘水缓缓地流动。水带着寒气流向大海,秋天的天空被乌云遮蔽。我凭借着鸟迁徙的道路计算着距离故乡的远近,不知离这荆吴之地有几千里的路程。这时候太阳已经向西落去,一半被山峰所挡住,映在水中的小岛也快消失不见了。清澈的湖水就像白练似的铺在地上。遥远的海上已经升起了明月,想着回乡之日遥遥无期,就像在北京而望扬州。荷花都落了,江水一片秋色,风缓慢地吹着,夜色悠然。我在北海边羡慕别人钓鱼,打算到沧州钓大鳖。可是没有那么长的鱼竿供我举呀,望眼洪波而徒然心忧。回来吧,人间不是好呆的地儿,倒不如到蓬莱去采药。

逐句剖析

"登九疑兮望清川":攀登上九疑山远望着清清的河水,

# 九疑:即苍梧山。

"见三湘之潺湲":看见三湘水缓缓地流动。

# 潺湲:(chán yuán),水慢慢流动的样子。,三湘:湘水的总称。

"水流寒以归海":水带着寒气流向大海,

"云横秋而蔽天":秋天的天空被乌云遮蔽。

# 横秋:横贯秋天的长空。

"余以鸟道计于故乡兮":我凭借着鸟迁徙的道路计算着距离故乡的远近,

# 鸟道:飞鸟之道。《华阳国志》:“惟上有飞鸟道耳。”

"不知去荆吴之几千":不知离这荆吴之地有几千里的路程。

# 荆吴:在今湖南、湖北、四川东南及长江中下游一带。

"于时西阳半规":这时候太阳已经向西落去,一半被山峰所挡住,

# 西阳半规:太阳将沉没的样子。西落之日,其半为峰所蔽,仅见其半,如半规然。

"映岛欲没":映在水中的小岛也快消失不见了。

"澄湖练明":清澈的湖水就像白练似的铺在地上。

# 澄湖练明:澄湖练明,遥海上月两句与《赤壁赋》人影在地仰见明月语意同为倒语。若说遥海上月澄湖练明,仰见明月人影在地,语意一顺,意味大减。王琦按:“太白故乡在西蜀,而荆、吴则其东也,燕地居北,越地居南,盖登高而遍览四方之意。翻作两层抒写,便觉变幻不可测。”练,洁白的布帛。

"遥海上月":遥远的海上已经升起了明月,

"念佳期之浩荡":想着回乡之日遥遥无期,

# 佳期:美好时刻。

"渺怀燕而望越":就像在北京而望扬州。

# 燕:古国名。

"荷花落兮江色秋":荷花都落了,江水一片秋色,

"风嫋嫋兮夜悠悠":风缓慢地吹着,夜色悠然。

# 悠悠:长远深沉。,嫋嫋:(niǎo niǎo),即袅袅,微风吹拂的样子。

"临穷溟以有羡":我在北海边羡慕别人钓鱼,

# 穷溟:大海。

"思钓鳌于沧洲":打算到沧州钓大鳖。

# 沧洲:海中洲渚。,鳌:传说中海里的大鳖。

"无修竿以一举":可是没有那么长的鱼竿供我举呀,

# 修竿:长鱼竿。

"抚洪波而增忧":望眼洪波而徒然心忧。

"归去来兮人间不可以讬些":回来吧,人间不是好呆的地儿,

# 些:语气词,楚方言。,讬:寄托。

"吾将采药于蓬丘":倒不如到蓬莱去采药。

# 蓬丘:蓬莱山,神话中渤海里的仙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悲清秋赋》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全文以苍梧山的斑斓秋色为背景展开画卷‌。诗人登高远眺,目极八方,通过流动的意象展现壮阔时空‌。其间既有对故土的深切怀想,又借"钓鳌沧洲"之志吐露豪情抱负‌。收束处"采药蓬丘"之语,昭示出世求仙的隐逸哲思‌。全篇融情入景,意境幽邃,遣词清丽,句式错落,浸透太白特有的浪漫情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悲清秋赋》创作于李白应诏入长安前夕,据詹锳《李白诗文系年》考订,此赋成文于乾元二年(759)‌。李白另一作品《上安州裴长史》中“南穷苍梧”之句,印证其曾游历永州九疑山(即苍梧山),本赋即其登临此山触景生情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悲清秋赋》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辞赋作品,也是一首抒情赋。该赋以苍梧山秋色为背景‌,开篇即叙登高极目,时空流转间尽显苍茫秋意‌。诗人目及层峦秋色,视角由夕阳残照转向素月流光,情感随之跌宕起伏‌。待秋风起于幽壑、孤影映于清夜,羁旅惆怅遂化为壮志未酬之郁结‌。最终以“采药蓬丘”的仙隐之思收束,表达对仕途失意的无奈及对超脱尘世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用典:“钓鳌于沧洲”引《列子·汤问》中巨鳌背负神山的传说,既暗喻诗人欲建功立业的豪情,又以“无修竿”的反转表达壮志难酬的无奈,形成强烈的戏剧张力。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登九疑兮望清川,见三湘之潺湲。水流寒以归海,云横秋而蔽天。”:开篇以“登九疑”点明视角,俯视清川与三湘水流的寒冽,仰观秋云蔽天的苍茫,形成天地寥廓的秋景图。九疑山是舜帝葬地,湘水与屈原沉江的典故暗含历史悲情,赋予秋景以厚重的文化象征 。“寒水”“横云”的意象既写实景,又隐喻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压抑,奠定全篇“悲”的基调。第二段“余以鸟道计于故乡兮,不知去荆吴之几千。于时西阳半规,映岛欲没。澄湖练明,遥海上月。”:通过“鸟道”与“荆吴”的空间对比,凸显归乡之路的遥远与艰险;“西阳半规”与“遥海上月”的交替,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佳期的渺茫。夕阳的残照与初月的清辉形成冷暖色调的碰撞,强化了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感。李白“澄湖练明”比喻湖水如白练般澄澈,赋予静态画面流动感,体现其浪漫主义笔法。第三段“荷花落兮江色秋,风嫋嫋兮夜悠悠。临穷溟以有羡,思钓鳌于沧洲。”:“荷花落”与“夜悠悠”以凋零之景与绵长夜色渲染秋的衰飒,叠字“嫋嫋”“悠悠”音韵婉转,模拟秋风的轻柔与夜的绵长,营造回环往复的哀婉情调。“钓鳌”典故出自《列子》,李白借此暗喻建功立业的豪情,但“无修竿以一举”的反转,直抒壮志难酬的无奈,形成戏剧张力 。此段由景入情,情感从孤寂转向激愤。第四段“归去来兮人间不可以讬些,吾将采药于蓬丘。”:结尾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句式,以“人间不可托”的决绝否定现实,转而向往蓬莱仙山的超脱。“蓬丘”象征对现世的不满与对永恒的追求,呼应李白诗中常见的求仙主题,体现其浪漫主义精神与矛盾心理 。此句戛然而止,余韵悠长,将个人悲情升华为对理想境界的叩问。

4. 作品点评

《悲清秋赋》的意境可以用“清澈而明媚”来概括‌。李白特别偏爱“清”这个字,在他的诗赋里出现过超过200次‌。这篇赋用“清”来搭配“秋”,就像给秋天蒙上了一层透明的滤镜——无论是寒水入海的波纹、秋云遮蔽的天空,还是落日染红的岛屿、月光铺洒的湖面,所有景象都带着通透的质感‌。就连风过荷塘的涟漪、夜色绵长的呼吸,都被诗人捕捉成细腻的画卷‌。整篇赋如同一组流动的秋日画卷,把眼睛看到的色彩、耳朵听到的声响、皮肤触到的温度,都编织成纤尘不染的视觉盛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魏晋以来,宋玉《九辦》而写悲秋之作的不胜枚举,但没有一篇象此赋这样:在狭小的篇幅里,展示了如此阔大的境界(从九疑到三湘,到海,到蜀与荆吴,又想到燕与越),并充满着浪漫的幻想(“钓鳌”和“采药于蘧邱”)。这正是李白赋的高处,也是他的本色。

现代中国赋学研究会理事长马积高《赋史》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

下一篇:唐·李白《永王东巡歌·其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