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蛇横洞庭":巨蛇横陈在洞庭湖畔,
# 修蛇:长蛇、大蛇。《淮南子本经训》:“尧乃使羿断修蛇于洞庭。”高诱注:“修蛇,大蛇。吞象三年而出其骨之类。”
"吞象临江岛":在江岛边将大象一口吞掉。
"积骨成巴陵":吐出象骨堆成巴陵,
# 巴陵:山名。《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七:“昔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若陵,故曰巴陵。”
"遗言闻楚老":告诉我这个传说的是楚国的遗老。
"水穷三苗国":三苗国在水的尽头,
# 三苗:我国古代部族名。《史记正义》:“三苗之国,左洞庭而右彭蠡。”即今湖南、江西一带。孔安国《尚书传》:三苗之国左洞庭、右彭蠡,在荒服之例,去京师二千五百里。《通典》:岳州古苍梧之野,亦三苗国之地。青草、洞庭湖在焉,二湖相连,青草在南,洞庭在北。注云:凡今长沙、衡阳诸郡,皆古三苗之地。
"地窄三湘道":三湘道旁水多土少。
# 三湘:今湖南湘江流域。
"岁晏天峥嵘":岁月峥嵘又到了年末,
# 峥嵘:《楚辞》:“岁既晏兮孰华予。”王逸注:“晏,晚也。”鲍照《舞鹤赋》:“岁峥嵘而愁暮。”李善注:“《广雅》曰:峥嵘,高貌。岁之将尽,犹物之高也。”
"时危人枯槁":困境中的人显得多么苍老。
"思归阴丧乱":战乱不已我思归不得,
"去国伤怀抱":远离放土悠伤满怀抱。
"郢路方丘墟":郢都已成了废墟,
# 郢路:今湖北江陵一带。《通典》:江陵郡,今之荆州。春秋以来,楚国之都谓之郢都,西通巫、巴,东接云、梦,亦一都会也。
"章华亦倾倒":章华台早就倾倒。
# 章华:章华台,春秋时楚国离宫名。故址在今湖北监利县西北。《方舆胜览》:江陵府有章华台。晋杜预云:“在今南郡华容城中。”华容,即今监利。
"风悲猿啸苦":悲风中猿啼多么哀苦,
"木落鸿飞早":叶落雁飞秋来得太早。
"日隐西赤沙":夕阳隐没在赤沙湖,
# 赤沙:赤沙湖,在湖南华容县南。《水经注》:洞庭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方舆胜览》:洞庭湖在巴陵县西,西吞赤沙,南连青草,横亘七八百里。《岳阳风土记》:赤沙湖,在华容县南,夏秋水泛,与洞庭洪通。杜甫《道林岳麓诗》所谓“殿角插入赤沙湖”也。《一统志》:赤沙湖,在洞庭湖西,夏秋水泛,与洞庭为一,涸时惟见赤沙。
"月明东城草":明月映照着东城草。
# 东城草:“城草”,恐是“青草”之讹,然青草在南,而诗云“东青草”,则又未敢定也。旧记云:洞庭南连青草,西亘赤沙,七八百里,又谓之三湖。《初学记》:盛弘之《荆州记》云:巴陵南有青草湖,周回数百里,湖南有青草山,因以为名。《一统志》:青草湖,一名巴丘湖,北连洞庭,南接潇湘,东纳汨罗之水,每夏秋水泛,与洞庭为一,水涸则此湖先干,青草生焉。
"关河望已绝":望断关山河川,
# 关河:关山河川。
"氛雾行当扫":妖雾该被清扫。
# 氛雾:雾气。诗中比喻乱贼。江淹诗:“皇晋遘阳九,天下横氛雾。”张铣注:“氛雾,喻乱贼也。”
"长叫天可闻":我仰天长啸,老天你可知道,
"吾将问苍昊":老天啊我在问你,你可知道。
# 苍昊:苍天。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承苍吴之纯殷。”张载注:“苍、吴,皆天之称也,春为苍天,夏为昊天。”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时局动乱、个人感怀题材的古体诗。此诗借荆州贼乱的社会现实以及洞庭一带的自然景象,描绘了襄州将领叛乱在洞庭湖一带作恶的情形,展现了诗人在岁暮时面临时局危机、被困穷乡僻壤的艰难处境,体现了诗人忧愤不平的情绪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表达了其虽处垂暮之年仍心系时局、批判封建上层统治集团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比喻:“修蛇横洞庭,吞象临江岛”诗人将襄州将领康楚元、张嘉延在荆州的叛乱比作大蛇吞食巨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叛军在洞庭湖一带横行无忌、作恶多端的状态,使抽象的叛乱行为变得具体可感。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风悲猿啸苦,木落鸿飞早”,描绘秋风萧瑟、猿声悲苦、落叶纷飞、鸿雁早飞的深秋景象,借这样的自然景物,抒发了诗人内心愁苦忧伤的情愫。用典:诗的开篇“修蛇横洞庭,吞象临江岛。积骨成巴陵,遗言闻楚老”运用了巴蛇吞象的神话传说,为诗歌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同时借助传说来比喻当下的叛乱局势,使诗歌内容更加丰富。
3. 分段赏析
《荆州贼平临洞庭言怀作》前四句巧用巴蛇吞象的传说作比喻,讲述襄州将领叛乱如同大蛇在洞庭一带横行作恶,生动展现出叛军的嚣张。接着十句,描绘诗人所处环境,岁暮天寒,时局动荡,自身被困,归心受阻,目睹社会环境的破败和自然环境的萧瑟,处处流露出愁苦。最后六句,诗人借日隐月升之景,表达对贼乱应被扫平的期望,高声质问苍天,尽显其忧愤不平,虽垂暮仍心系时局,批判封建上层统治集团。
4. 作品点评
《荆州贼平临洞庭言怀作》全诗对“洞庭”的自然景物并未作精细雕琢,而是另辟蹊径,紧扣“荆州贼乱”这一客观事实,将自身内心强烈的爱憎与复杂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从而完美达成“言怀”之目的。从写作特色来看,巧妙运用神话传说作比,赋予诗歌浓郁浪漫色彩,同时以自然之景烘托情感,实现情景交融,笔法自然流畅,毫无斧凿痕迹。
# 幽郁之衷,沈雄之气,可云程形赋音。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上》
# 解评:唐代乾元二年(759),襄州将康楚元、张嘉延据州作乱,楚元自称南楚霸王,张嘉延攻破荆州。年内均补讨平。此诗描写此事,看来,作诗时贼乱尚未平定,因而诗人心急如焚。
近代廖仲安《唐诗一万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