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īng
zhōu
zéi
píng
lín
dòng
tíng
yán
huái
怀
zuò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xiū
shé
héng
dòng
tíng
tūn
xiàng
lín
jiāng
dǎo
chéng
líng
yán
wén
chǔ
lǎo
shuǐ
qióng
sān
miáo
guó
zhǎi
sān
xiāng
dào
suì
yàn
tiān
zhēng
róng
shí
wēi
rén
gǎo
guī
yīn
sāng
luàn
guó
shāng
huái
怀
bào
yǐng
fāng
qiū
zhāng
huá
qīng
dǎo
fēng
bēi
yuán
xiào
luò
hóng
鸿
fēi
zǎo
yǐn
西
chì
shā
yuè
míng
dōng
chéng
cǎo
guān
wàng
jué
fēn
xíng
dāng
sǎo
cháng
jiào
tiān
wén
jiāng
wèn
cāng
hào

译文

巨蛇横陈在洞庭湖畔,在江岛边将大象一口吞掉。吐出象骨堆成巴陵,告诉我这个传说的是楚国的遗老。三苗国在水的尽头,三湘道旁水多土少。岁月峥嵘又到了年末,困境中的人显得多么苍老。战乱不已我思归不得,远离放土悠伤满怀抱。郢都已成了废墟,章华台早就倾倒。悲风中猿啼多么哀苦,叶落雁飞秋来得太早。夕阳隐没在赤沙湖,明月映照着东城草。望断关山河川,妖雾该被清扫。我仰天长啸,老天你可知道,老天啊我在问你,你可知道。

逐句剖析

"修蛇横洞庭":巨蛇横陈在洞庭湖畔,

# 修蛇:长蛇、大蛇。《淮南子本经训》:“尧乃使羿断修蛇于洞庭。”高诱注:“修蛇,大蛇。吞象三年而出其骨之类。”

"吞象临江岛":在江岛边将大象一口吞掉。

"积骨成巴陵":吐出象骨堆成巴陵,

# 巴陵:山名。《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七:“昔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若陵,故曰巴陵。”

"遗言闻楚老":告诉我这个传说的是楚国的遗老。

"水穷三苗国":三苗国在水的尽头,

# 三苗:我国古代部族名。《史记正义》:“三苗之国,左洞庭而右彭蠡。”即今湖南、江西一带。孔安国《尚书传》:三苗之国左洞庭、右彭蠡,在荒服之例,去京师二千五百里。《通典》:岳州古苍梧之野,亦三苗国之地。青草、洞庭湖在焉,二湖相连,青草在南,洞庭在北。注云:凡今长沙、衡阳诸郡,皆古三苗之地。

"地窄三湘道":三湘道旁水多土少。

# 三湘:今湖南湘江流域。

"岁晏天峥嵘":岁月峥嵘又到了年末,

# 峥嵘:《楚辞》:“岁既晏兮孰华予。”王逸注:“晏,晚也。”鲍照《舞鹤赋》:“岁峥嵘而愁暮。”李善注:“《广雅》曰:峥嵘,高貌。岁之将尽,犹物之高也。”

"时危人枯槁":困境中的人显得多么苍老。

"思归阴丧乱":战乱不已我思归不得,

"去国伤怀抱":远离放土悠伤满怀抱。

"郢路方丘墟":郢都已成了废墟,

# 郢路:今湖北江陵一带。《通典》:江陵郡,今之荆州。春秋以来,楚国之都谓之郢都,西通巫、巴,东接云、梦,亦一都会也。

"章华亦倾倒":章华台早就倾倒。

# 章华:章华台,春秋时楚国离宫名。故址在今湖北监利县西北。《方舆胜览》:江陵府有章华台。晋杜预云:“在今南郡华容城中。”华容,即今监利。

"风悲猿啸苦":悲风中猿啼多么哀苦,

"木落鸿飞早":叶落雁飞秋来得太早。

"日隐西赤沙":夕阳隐没在赤沙湖,

# 赤沙:赤沙湖,在湖南华容县南。《水经注》:洞庭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方舆胜览》:洞庭湖在巴陵县西,西吞赤沙,南连青草,横亘七八百里。《岳阳风土记》:赤沙湖,在华容县南,夏秋水泛,与洞庭洪通。杜甫《道林岳麓诗》所谓“殿角插入赤沙湖”也。《一统志》:赤沙湖,在洞庭湖西,夏秋水泛,与洞庭为一,涸时惟见赤沙。

"月明东城草":明月映照着东城草。

# 东城草:“城草”,恐是“青草”之讹,然青草在南,而诗云“东青草”,则又未敢定也。旧记云:洞庭南连青草,西亘赤沙,七八百里,又谓之三湖。《初学记》:盛弘之《荆州记》云:巴陵南有青草湖,周回数百里,湖南有青草山,因以为名。《一统志》:青草湖,一名巴丘湖,北连洞庭,南接潇湘,东纳汨罗之水,每夏秋水泛,与洞庭为一,水涸则此湖先干,青草生焉。

"关河望已绝":望断关山河川,

# 关河:关山河川。

"氛雾行当扫":妖雾该被清扫。

# 氛雾:雾气。诗中比喻乱贼。江淹诗:“皇晋遘阳九,天下横氛雾。”张铣注:“氛雾,喻乱贼也。”

"长叫天可闻":我仰天长啸,老天你可知道,

"吾将问苍昊":老天啊我在问你,你可知道。

# 苍昊:苍天。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承苍吴之纯殷。”张载注:“苍、吴,皆天之称也,春为苍天,夏为昊天。”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李白的《荆州贼平临洞庭言怀作》为五言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深秋。彼时安史之乱余波未平,襄州将领康楚元、张嘉延于荆州叛乱。诗开篇以修蛇吞象为喻,刻画叛军的猖獗。随后,李白描绘了时局的动荡与百姓的苦难,展现出他目睹乱象却无力扭转的痛苦。诗中既有对现实残酷的刻画,又借自然景物的萧瑟传达内心愁苦。结尾处,诗人对时代动乱、个人坎坷表达了忧愤。即便身处暮年,李白依旧心系国家,以犀利笔触暗指封建上层统治集团,保留着往昔的豪迈与激情,尽显其爱国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荆州贼平临洞庭言怀作》是李白所写。当时安史之乱使大唐陷入混乱,李白一心渴望能平息战乱,恢复国家的安定繁荣,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李白亲历了安史之乱带来的动荡,山河破碎、百姓受苦,他自身也被困于南方,无法北归,虽满怀报国热情,却因时局所限而壮志难酬。在这样的处境下,他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抒发内心对早日结束战乱的深切期盼。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时局动乱、个人感怀题材的古体诗。此诗借荆州贼乱的社会现实以及洞庭一带的自然景象,描绘了襄州将领叛乱在洞庭湖一带作恶的情形,展现了诗人在岁暮时面临时局危机、被困穷乡僻壤的艰难处境,体现了诗人忧愤不平的情绪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表达了其虽处垂暮之年仍心系时局、批判封建上层统治集团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比喻:“修蛇横洞庭,吞象临江岛”诗人将襄州将领康楚元、张嘉延在荆州的叛乱比作大蛇吞食巨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叛军在洞庭湖一带横行无忌、作恶多端的状态,使抽象的叛乱行为变得具体可感。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风悲猿啸苦,木落鸿飞早”,描绘秋风萧瑟、猿声悲苦、落叶纷飞、鸿雁早飞的深秋景象,借这样的自然景物,抒发了诗人内心愁苦忧伤的情愫。用典:诗的开篇“修蛇横洞庭,吞象临江岛。积骨成巴陵,遗言闻楚老”运用了巴蛇吞象的神话传说,为诗歌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同时借助传说来比喻当下的叛乱局势,使诗歌内容更加丰富。

3. 分段赏析

《荆州贼平临洞庭言怀作》前四句巧用巴蛇吞象的传说作比喻,讲述襄州将领叛乱如同大蛇在洞庭一带横行作恶,生动展现出叛军的嚣张。接着十句,描绘诗人所处环境,岁暮天寒,时局动荡,自身被困,归心受阻,目睹社会环境的破败和自然环境的萧瑟,处处流露出愁苦。最后六句,诗人借日隐月升之景,表达对贼乱应被扫平的期望,高声质问苍天,尽显其忧愤不平,虽垂暮仍心系时局,批判封建上层统治集团。

4. 作品点评

《荆州贼平临洞庭言怀作》全诗对“洞庭”的自然景物并未作精细雕琢,而是另辟蹊径,紧扣“荆州贼乱”这一客观事实,将自身内心强烈的爱憎与复杂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从而完美达成“言怀”之目的。从写作特色来看,巧妙运用神话传说作比,赋予诗歌浓郁浪漫色彩,同时以自然之景烘托情感,实现情景交融,笔法自然流畅,毫无斧凿痕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幽郁之衷,沈雄之气,可云程形赋音。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上》

# 解评:唐代乾元二年(759),襄州将康楚元、张嘉延据州作乱,楚元自称南楚霸王,张嘉延攻破荆州。年内均补讨平。此诗描写此事,看来,作诗时贼乱尚未平定,因而诗人心急如焚。

近代廖仲安《唐诗一万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秋夕书怀》

下一篇:唐·李白《南奔书怀(一作自丹阳南奔道中作。萧士赟云是伪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