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吹海雁":北风吹吹打着飞翔的海雁,
"南渡落寒声":一路南飞鸣声寒彻。
"感此潇湘客":客游潇湘,对此秋景感叹不息,
"凄其流浪情":流浪的凄楚心情与雁共鸣。
"海怀结沧洲":胸中系念的是仙境沧洲,
"霞想游赤城":想着能如飞霞那般游赤城。
# 赤城:赤城山,一名烧山,东卿司命君所居。洞周围三百里,上有上王清平天。
"始探蓬壶事":开始探讨蓬莱仙事,
# 蓬壶:蓬莱。
"旋觉天地轻":旋既感觉天地为轻。
"澹然吟高秋":在这秋高气爽之时澹然吟咏,
# 澹然:恬静的样子。
"闲卧瞻太清":闲卧着遥望太清仙宫。
# 太清:道家天师道最高神太上所居。
"萝月掩空幕":天幕中明月在藤萝间躲闪,
# 萝月:藤萝间的明月。
"松霜结前楹":高松结霜月光照在堂前柱子上。
# 前楹:殿堂前部的柱子。
"灭见息群动":心念寂灭,万物归元,
"猎微穷至精":微妙至精自显。
"桃花有源水":桃花源流水潺潺,
"可以保吾生":我将在这里养生。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描绘了秋夜万物萧瑟、衰败清冷的景象,借景起兴,营造出孤寂的氛围。诗中体现了诗人由秋景联想到潇湘流浪客漂泊之苦所产生的同情,其中映射出自身怀才不遇、仕途坎坷的境遇,表达了诗人在现实中四处碰壁、理想与现实落差巨大时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展现了诗人对超凡脱俗仙逸之地的向往,以及对蓬莱仙境探寻的经历,虽仙境虚幻,却是其在精神困境中寻求解脱的寄托。整首诗借景抒情,生动地呈现出李白从对现实无奈到向往仙境的思想转变过程,凸显了他理想难遂的愤懑以及对精神家园的执着追寻。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开篇“北风吹海雁,南渡落寒声”,借北风吹拂、海雁南渡且伴有寒声的秋景,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氛围,为后文抒发内心的感伤奠定基础,将自身的情感融入自然景象之中。动静结合:“萝月掩空幕,松霜结前楹。灭见息群动,猎微穷至精”中,“萝月掩空幕,松霜结前楹”描绘了静态的景色,月光被藤萝遮掩,松霜凝结在门前柱子上;“灭见息群动”则写出动态,万物活动归于平静,动静相衬,凸显出环境的静谧,也反映出诗人内心对宁静与精神探索的追求。用典:“桃花有源水,可以保吾生”,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桃花源有源头之水的典故,暗示诗人渴望找到一个像桃花源般的净土,得以保全自己的生活与精神追求,使诗歌表达更具文化底蕴与深意。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北风吹海雁,南渡落寒声”,描绘出一幅秋风凛冽、海雁南飞的画面,那寒声更增添了几分凄凉之感,诗人由此触景生情,引出对“潇湘客”流浪之情的感慨,实则也是对自身漂泊境遇的感怀。“海怀结沧洲,霞想游赤城。始探蓬壶事,旋觉天地轻”,诗人表达了自己心怀隐居沧洲的愿望,脑海中浮现出游历赤城、探寻蓬莱仙境的画面。在对仙境的憧憬中,诗人仿佛觉得天地万物都变得不再沉重,展现出其对现实的超脱与对精神自由的向往。“澹然吟高秋,闲卧瞻太清”,诗人以淡然的心境吟咏高秋,悠闲地躺着仰望天空,此时的他似已沉浸在宁静的氛围中。“萝月掩空幕,松霜结前楹”,月光透过藤萝洒在空荡荡的帷幕上,松霜凝结在前厅的柱子上,营造出清幽、静谧的环境。“灭见息群动,猎微穷至精”,诗人在这寂静中,感受到万物活动归于平静,开始探索微妙的至精之道,体现出对精神境界的深入追求。最后“桃花有源水,可以保吾生”,诗人借用桃花源的典故,表达了希望找到一处世外桃源,让自己的身心得以栖息,保全自己的生活与理想,在对仙境与理想之地的向往中结束全诗,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秋夕书怀》一诗以景触情,引出诗人对潇湘流浪客的同情,同时融入自身漂泊无依、壮志难酬的心境。诗人对仙逸之地的向往愈发强烈,探寻蓬莱仙境时却忽感万物皆轻,尽显内心迷茫。诗中又描绘高秋宁静淡泊画面,落叶纷飞、秋光静谧,凸显对尘世的疏离。全诗借秋景抒内心复杂情思,展现出诗人在理想破灭后,从寄望仙境解脱,到执着追求内心宁静的艰难探寻,尽显其丰富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