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乐上官去":谢灵运辞去官职后,
"永嘉游石门":曾去过永嘉游览石门山。
"江亭有孤屿":江边亭畔有座孤岛,
# 亭:一作中。
"千载迹犹存":千年古迹依然留存。
"我来游秋浦":我来到秋浦游玩,
# 游:一作憩。
"三入桃陂源":多次探访桃树陂的源头。
"千峰照积雪":群峰映照着积雪,
"万壑尽啼猿":山谷间满是猿猴啼鸣。
"兴与谢公合":我的兴致与谢公相投,
"文因周子论":文章因周子(周刚)的谈论而作。
"扫崖去落叶":清扫山崖上的落叶,
"席月开清樽":月光下铺席畅饮清酒。
# 席:一作带。
"溪当大楼南":溪水正对大楼山的南面,
"溪水正南奔":溪流向南奔涌而去。
"回作玉镜潭":回旋形成如玉镜般的深潭,
"澄明洗心魂":清澈潭水洗涤心灵。
"此中得佳境":此处寻得绝佳胜境,
"可以绝嚣喧":足以远离尘世喧嚣。
"清夜方归来":夜深才乘兴而归,
"酣歌出平原":高歌着走出平原。
"别后经此地":离别后若再经此地,
"为余谢兰荪":请代我向兰荪致意。
# 荪:香草。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送别兼咏史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周刚在秋浦玉镜潭宴别的场景,表达了对自然与友情的珍视,体现了李白豪放洒脱的浪漫主义风格。
2. 写作手法
用典:“康乐上官去,永嘉游石门”句,巧用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游石门山的典故。原指谢灵运被贬后寄情山水,李白在此以谢灵运自比,表明自己与谢公一样因仕途失意而寄情秋浦山水,又借“兴与谢公合”强化与谢灵运情趣相投,借典故抒发放情自然的情怀。
3. 分段赏析
首四句“康乐上官去,永嘉游石门。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以谢灵运的游踪起兴,引出永嘉石门山的古迹,暗示诗人与古人精神相通。“江亭孤屿”的意象既写实景,又暗含孤独高洁之志。“我来游秋浦,三入桃陂源。千峰照积雪,万壑尽啼猿。”秋浦、桃陂源的地名点明地点,“三入”强调流连之久。“千峰积雪”“万壑啼猿”以夸张手法勾勒出壮丽而清冷的山水画卷,峰峦叠嶂与猿声哀鸣形成清冷的意境,既显自然奇伟,又透出孤寂之感。“兴与谢公合,文因周子论。扫崖去落叶,席月开清樽。”由景及人,“谢公”再指谢灵运,“周子”或为宴别对象周刚,二人分喻山水之兴与文思之交。“扫崖落叶”“席月开樽”的细节生动传神,既写宴前清扫的雅趣,又表现月下畅饮的旷达,语言简练而画面感极强。“溪当大楼南,溪水正南奔。回作玉镜潭,澄明洗心魂。”聚焦溪潭之景。溪水南奔的动势与“玉镜潭”的静谧形成对比,“澄明”二字既写潭水清澈,又隐喻涤荡尘俗的超脱心境。末六句“此中得佳境,可以绝嚣喧。清夜方归来,酣歌出平原。别后经此地,为余谢兰荪。”收束全篇。“绝嚣喧”直抒对远离尘嚣的喜爱,“清夜酣歌”再现诗人纵情吟啸的姿态。结尾以“谢兰荪”嘱托友人,既表惜别之情,又以香草(兰荪)喻高洁品格,含蓄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