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èng
jiàn
gāo
zūn
shī
guì
dào
shi
chuán
dào
guī
běi
hǎi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dào
yǐn
jiàn
líng
shū
cáng
dòng
tiān
shī
wàn
jié
shì
xiāng
chuán
bié
zhàng
liú
qīng
zhú
xíng
niè
yān
xīn
yuǎn
jìn
cháng
zài
jīng
xuán

译文

道教真义隐于无形,灵文秘箓藏于洞天。尊师历经四万劫数,道统历代绵延相传。离别赠我青竹仙杖,踏歌归去紫烟缭绕。离情别绪无关远近,心魂永系玉京仙山。

逐句剖析

"道隐不可见":道教真义隐于无形,

"灵书藏洞天":灵文秘箓藏于洞天。

"吾师四万劫":尊师历经四万劫数,

"历世递相传":道统历代绵延相传。

"别杖留青竹":离别赠我青竹仙杖,

"行歌蹑紫烟":踏歌归去紫烟缭绕。

"离心无远近":离情别绪无关远近,

"长在玉京悬":心魂永系玉京仙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奉饯高尊师如贵道士传道箓毕归北海》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五言律诗。此诗以送别高尊师为背景,通过“道隐”“灵书”“紫烟”等道教意象,展现了李白对道教文化的推崇与对高尊师的敬仰。诗中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将离别之情与对道统传承的思考熔铸一体。“别杖留青竹”的典故化用与“玉京悬”的象征手法,既体现了道教元素,又赋予诗歌超凡脱俗的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比喻:“道隐不可见”以“不可见”喻道教玄理的深奥莫测,“灵书藏洞天”将秘籍比作藏于仙境的珍宝,强化神秘感。夸张:“吾师四万劫”中“四万劫”以夸张手法极言道统传承的悠久,凸显高尊师的道行高深。用典:“别杖留青竹”化用道教传说中仙人以竹杖代步的典故(如《后汉书·费长房传》),暗喻高尊师的超凡身份。象征:“行歌蹑紫烟”中“紫烟”象征仙气,“长在玉京悬”中“玉京”代指道教仙境,以“长在玉京悬”象征师徒情谊超越时空,永恒不灭。

2. 分段赏析

首联以“道隐”开篇,点明道教玄之又玄的特质,“灵书藏洞天”既指秘籍的神秘,也暗喻高尊师的修行境界高深莫测。颔联“四万劫”以夸张手法极言道统传承的漫长,“遰相传”强调尊师作为道统延续者的重要性,暗含李白对道教文化的敬仰。颈联“别杖”典故的运用既体现送别场景,又暗示高尊师的仙人身份;“行歌蹑紫烟”以动态意象描绘其归去时的飘逸姿态,营造出超凡脱俗的意境。尾联“离心无远近”打破空间局限,强调精神联结的永恒性;“玉京”作为道教圣地的象征,将离别之情升华为对道统与精神归宿的共同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送族弟单父主簿凝摄宋城主簿至郭南月桥却回栖霞山留饮赠之》

下一篇:唐·李白《同吴王送杜秀芝赴举入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