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从咸阳来":吾弟李沈这次从京都来,
"问我何劳苦":特意慰问我,问我有哪些苦恼。
"沐猴而冠不足言":我因为不愿等同于朝廷中那些沐猴而冠者,
# 沐猴而冠:用项羽事,谓猕猴不耐久着冠带,以喻楚人性情暴躁。项羽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见《史记·项羽本纪》。沐猴,即猕猴。
"身骑土牛滞东鲁":便只好滞留于东鲁,沦为平民。
# 身骑土牛:亦猕猴事。三国魏司马懿召辟州泰,仅三十六日,擢泰为新城太守。尚书钟繇戏谓泰曰:“君释褐登宰府,三十六日拥麾盖,守兵马郡,如乞儿乘小车,一何快乎?”泰曰:“诚有此。君,名公之子,少有文采,故守吏职,如猕猴骑土牛,又何迟也!”见《三国志·魏书·邓艾传》裴松之注引《世语》。猕猴骑土牛,喻困顿、升迁之慢。
"沈弟欲行凝弟留":沈弟即将回到京都,凝弟还将留下来,
"孤飞一雁秦云秋":沈弟的此行就将如同孤雁飞向秦地的秋空。
"坐来黄叶落四五":我们坐饮的时间不短了,黄叶落纷纷,
# 坐来:犹言适才,正当其时。
"北斗已挂西城楼":此刻又值北斗高挂。
# 北斗已挂西城楼:指时令入秋。古人云“斗柄指西,天下皆秋”。
"丝桐感人弦亦绝":悲秋的琴声时时传来,
# 丝桐:指琴。
"满堂送君皆惜别":使在座之人更加充满依依惜别之情。
"卷帘见月清兴来":卷起帘子看到明月,清幽的兴致油然而生,
"疑是山阴夜中雪":这情景就如同当年王子猷在会稽看到的雪景。
# 山阴:地名,今绍兴,晋王子猷在山阴,夜大雪,忽发清兴,思见剡溪戴逵,即命舟前往。见《世说新语·任诞》。
"明日斗酒别":为明日的分别而干杯,
"惆怅清路尘":李凝兄弟就要回到我久久想念的长安。
# 清路尘:曹植《七哀》“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遥望长安日":那里弥漫的尘埃使我惆怅不已,
# 长安:今陕西西安。
"不见长安人":我只能望见长安的日色而望不见我所思念的人。
"长安宫阙九天上":长安的空城高入九天,
"此地曾经为近臣":我曾在那里作皇上身边的侍奉。
# 近臣:指君主左右亲近之臣。李白曾供奉翰林,为唐玄宗的文学侍从官。
"一朝复一朝":时光一日复一日的推移,
"发白心不改":头发已经变白,但心中志向却未曾改变。
"屈原憔悴滞江潭":我现在的心境如同屈原的沉吟泽畔,
# 屈原:一作屈平。《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亭伯流离放辽海":又如同崔骃被放逐到辽东的海边。
# 亭伯:东汉人崔骃字。崔骃为车骑将军窦宪掾属,宪擅权骄恣,驷数谏不听,被出为长岑长。见《后汉书·崔骃传》。长岑汉时属乐浪郡,其地在辽东。以上二句以屈原、崔骃自喻,言其出朝事。
"折翮翻飞随转蓬":我像那折断残膀的鹏鸟随地跳飞如转蓬,
# 翮:鸟羽上的茎。
"闻弦坠虚下霜空":又像那受伤而飞的秋雁闻虚弓也会坠落。
# 闻弦坠虚下霜空:古有善射者名更嬴,尝于京台之下为魏王引弓,虚发而下雁。魏王问之,更嬴曰:“其飞徐而呜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雁故疮未息,惊心未忘,闻弓弦音而高飞,故疮裂而陨。见《战国策·楚策》。句以自喻,言其心灵创痛之深巨。
"圣朝久弃青云士":既然朝廷早已把高洁之士弃之山野,
"他日谁怜张长公":恐怕我终生像张长公一样默默无闻了。
# 张长公:名挚,西汉张释之之子,官至大夫,后免官。以抗直不能取容于当世,故终身不仕。此以张长公自喻。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杂言古诗,也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全诗借送别族弟李沈返回长安的契机,描绘了秋夜宴饮的离别场景,揭露了权贵当道的腐败现实,表达了诗人遭排挤后的愤懑不平与坚守政治理想的执着信念。
2. 写作手法
铺垫:“尔从咸阳来,问我何劳苦”以简单的问答形式,点明族弟李沈自长安来访的背景,“劳苦”二字为下文的“沐猴”、“牛滞”起到了有力的铺垫作用,暗含诗人对仕途困顿的感慨。比喻:“沐猴而冠不足言”以猕猴戴冠比喻长安权贵徒有其表、虚妄无能,讽刺其政治无能。
3. 分段赏析
“尔从咸阳来,问我何劳苦”开篇以简单的问答形式,点明族弟李沈自长安来访的背景,“劳苦”二字为下文的“沐猴”、“牛滞”起到了有力的铺垫作用,暗含诗人对仕途困顿的感慨。“沐猴而冠不足言,身骑土牛滞东鲁”以“沐猴而冠”自喻,讽刺长安权贵徒有其表,如猕猴戴冠般虚妄可笑,诗人说那些腐朽权贵活像猕猴带高冠,不值得一谈;“身骑土牛”则自喻仕途迟滞,自己却如骑土牛一样,政治上受打击、排挤,滞留在这东鲁一带,长期停留在低微的官职上。诗人借“沐猴而冠”既批判权贵无能,又宣泄自身被排挤的愤懑,语言辛辣直白,奠定全诗批判基调。“沈弟欲行凝弟留,孤飞一雁秦云秋。坐来黄叶落四五,北斗已挂西城楼。丝桐感人弦亦绝,满堂送君皆惜别。卷帘见月清兴来,疑是山阴夜中雪。”此段以秋夜宴饮为背景,渲染离别氛围。“孤飞一雁”喻李沈远行,“黄叶落四五”暗指相聚短暂;“北斗挂楼”点明时令,烘托萧瑟心境。琴声“弦绝”象征情谊难续,“山阴雪”化用王子猷雪夜访戴典故,以月色清冷反衬离愁。送别场景中,“惜”字统摄全篇,既写众人之情,更显诗人对长安的眷恋。“浊水泥”“清路尘”隐喻仕途浑浊与理想高洁的冲突,情感层次丰富。“明日斗酒别,惆怅清路尘。遥望长安日,不见长安人。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一朝复一朝,发白心不改。”写诗人遥望长安,以“九天上”极言宫阙巍峨,对比自身“近臣”经历,凸显今昔落差。“发白心不改”直抒胸臆,表明虽遭贬谪仍不改忠贞。时空交错手法强化了坚守信念的悲壮感,语言看似平缓,实则暗含对朝廷弃贤的隐痛。此段将政治理想与人生际遇交织,为后文批判现实埋下伏笔。“屈平憔悴滞江潭,亭伯流离放辽海。折翮翻飞随转蓬,闻弦坠虚下霜空。圣朝久弃青云士,他日谁怜张长公。”连用屈原、崔骃(亭伯)、张长公三典:屈原“憔悴滞江潭”:喻己遭谗被疏,流放困顿;崔骃“流离放辽海”:状流放之痛,暗指政治迫害;“折翮转蓬”:自比伤痕累累,无力抗争;“闻弦坠雁”:化用《战国策》惊弓之鸟典故,暗喻惊惧心理。末句直斥“圣朝久弃青云士”,以张长公(张挚)终身不仕的结局,揭露玄宗朝弃贤用佞的黑暗。典故密集,情感沉郁,深刻揭露和批判了“久弃青云土”的黑暗政治现实。
# 此篇眷顾宗国之意深。
明高棅《唐诗品汇》
# 写意亦黯谈。“沐猴”句,讥时太露。
明杨慎《升庵诗话》
# 别离与放废并写……不见悲哀,只觉渊茂。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孤飞一雁秦云秋”句,峭而逸。“丝桐感人弦亦绝”云云,突接硬转。学古人全要在此等处留心,方能筋络灵动。下用短句夹长句,一路接去,其音凄怆,其笔俊逸,此太白独异于诸家处也。
现代资中筠《老生常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