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óu
jìng
tíng
cuī
shì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jiā
jìng
tíng
xià
zhé
xiè
gōng
zuò
xiāng
shù
bǎi
nián
fēng
wǎn
zuó
dēng
gāo
qiū
yuè
xià
wàng
qīng
shān
guō
shì
yuān
qún
yǐn
zhuó
míng
yuè
suī
cèng
dèng
yáo
tái
xuě
zhōng
kuī
yún
xīn
zài
liáo
kuò
shí
lái
xiào
fàn
kuí
huò
shì
qiū
fēng
xiāng
féng
jìn
xiāo
suǒ
yāo
jiān
jiàn
nuò
zhuàng
shì
qīng
xiāng
zài
yún

译文

我住在敬亭山下,时常承继谢公题咏作诗。虽然相去数百年,他的风神宛如昨日。我登高仰观素白的秋月,又向下眺望青山城郭。静静地俯视鸳鹭群集,看它们一饮一啄鸣叫跳跃何其自得。夫子您虽然蹭蹬难行,却依然像瑶台雪中的一只仙鹤。独立苍茫窥视浮云,其心所想全在寥廓天宇啊。你时常前来看望我与我谈笑,跟我一道吃着葵藿做的饭食。世道人情犹如秋风,飘零的人相逢尽显萧索。您腰间悬佩着玉饰的宝剑,有意许赠我则不会忘记诺言。壮士之心不可轻视,我与您相期在云阁之上。

逐句剖析

"我家敬亭下":我住在敬亭山下,

# 敬亭:山名,又名昭亭山、查山,在今安徽宣城县北。,家:作动词用,住家的意思。

"辄继谢公作":时常承继谢公题咏作诗。

# 谢公:指谢朓。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曾在敬亭山上游览赋诗。,辄继:就。

"相去数百年":虽然相去数百年,

"风期宛如昨":他的风神宛如昨日。

# 风期:风度。

"登高素秋月":我登高仰观素白的秋月,

# 素秋:即清秋。

"下望青山郭":又向下眺望青山城郭。

"俯视鸳鹭群":静静地俯视鸳鹭群集,

# 俯视鸳鹭群:一作府中鸿鹭群。鸳鹭即鵷鹭。因鵷与鹭飞行有序,故以喻百官朝见时秩序井然,也指朝官。

"饮啄自鸣跃":看它们一饮一啄鸣叫跳跃何其自得。

# 饮啄自鸣跃:鸣跃,边叫边跳。这两句是用群鸟的自鸣得意来影射权奸的争名夺利、得意忘形。

"夫子虽蹭蹬":夫子您虽然蹭蹬难行,

# 蹭蹬:路途艰阻难行的样子。这里比喻失意、潦倒。,夫子:对崔成甫的尊称。

"瑶台雪中鹤":却依然像瑶台雪中的一只仙鹤。

# 瑶台: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

"独立窥浮云":独立苍茫窥视浮云,

# 独立窥浮云:浮云,喻指权贵。这两句是用仙鹤的冷对浮云、心在高空,比喻崔侍御对权奸的蔑视。

"其心在寥廓":其心所想全在寥廓天宇啊。

# 寥廓:空阔。这里指高空。

"时来顾我笑":你时常前来看望我与我谈笑,

# 顾:看望。

"一饭葵与藿":跟我一道吃着葵藿做的饭食。

# 藿:豆叶。这里指较粗糙的食物。,葵:冬葵,中国古代一种蔬菜。

"世路如秋风":世道人情犹如秋风,

# 世路如秋风:世路,即世道。这两句是作者感叹自己到处遭受冷遇。

"相逢尽萧索":飘零的人相逢尽显萧索。

# 萧索:冷落。

"腰间玉具剑":您腰间悬佩着玉饰的宝剑,

# 腰间玉具剑:一作愿为经冬柏。玉具剑,一种在剑柄顶端装有辘轳形玉饰的剑。这里指名贵的宝剑。

"意许无遗诺":有意许赠我则不会忘记诺言。

# 意许无遗诺:一作不逐天霜落。意许,心中默许。无遗诺,不遗忘已许的诺言。

"壮士不可轻":壮士之心不可轻视,

# 轻:轻视。

"相期在云阁":我与您相期在云阁之上。

# 云阁:即云台,东汉时陈列功臣画象的地方。这里指朝廷。,相期:互相期望。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游敬亭寄崔侍御》为唐代诗人李白所著的五言古诗。天宝十二载(753年)秋,李白游宣城敬亭山时创作。主题是赞许崔侍御傲岸耿介的品格并与之互勉。开篇写自己与敬亭山及谢朓渊源,接着借景暗示世俗,突出崔侍御高洁,又描绘二人情谊、感慨世态。用借景抒情、用典、对比、直抒胸臆等写作手法,先述渊源,再写景、赞人、叙情。作品虽层次繁复,经李白妙手编排,连贯自然,尽显对友人品格的推崇与真挚情谊,是李白诗歌作品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游敬亭寄崔侍御》是唐代诗人李白在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秋,游览宣城敬亭山之际创作。当时,李白邂逅崔侍御,为其傲岸耿介的品格所触动,于是写诗赞许。诗中,李白以“壮士不可轻”与崔侍御相互激励,尽显二人相惜之意。尽管诗中层次繁多,可凭借李白高超的构思布局,整首诗读来依旧行云流水,毫无阻滞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寄赠题材的诗。此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秋,李白游宣城敬亭山时。诗中描绘了敬亭山秋景,以“俯视鸳鹭群,饮啄自鸣跃”展现世俗官场追逐名利之态,与崔侍御形成对比,体现出崔侍御傲岸耿介的品格,表达了李白对崔侍御的赞许,同时以“壮士不可轻,相期在云阁”互勉。虽是层次重叠之笔,却经李白妙手营造出一气贯通之感。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登高素秋月,下望青山郭。俯视鸳鹭群,饮啄自鸣跃”,诗人描绘了在秋月下登高望远所见之景,通过“素秋月”“青山郭”等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高远的氛围,而“鸳鹭群”“饮啄自鸣跃”则以景暗示官场众人追名逐利的状态,在写景中融入了自己对世俗的态度和情感。对比:将“俯视鸳鹭群,饮啄自鸣跃”中追逐饮食、自鸣自跃的“鸳鹭群”,即官场中追名逐利的众人,与“夫子虽蹭蹬,瑶台雪中鹤”中如瑶台雪中鹤般高洁的崔侍御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崔侍御的傲岸耿介,也表达了诗人对其品格的赞赏。用典:“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一句中,“谢公”指谢朓,李白以谢朓自比,暗示自己与谢朓一样有着高雅的情趣和文学才华,借谢朓的典故为诗歌增添了文化底蕴,也表达了自己对谢朓的追慕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在文学创作和精神追求上的自我期许。直抒胸臆:“壮士不可轻,相期在云阁”直接表达了诗人与崔侍御相互勉励的情感,表明了诗人对崔侍御的尊重以及对彼此作为壮士的期许,体现出二人要在高远的志向和追求上相互鼓励,共同有所作为,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和态度。

3. 分段赏析

“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两句点明了诗人与敬亭山的渊源以及对谢朓的追慕。“我家敬亭下”直接表明自己居住在敬亭山下,“辄继谢公作”则说自己常常像谢朓一样在此作诗。“谢公”即谢朓,李白以谢朓自比,暗示自己与谢朓有着相似的风雅情趣和文学才华,流露出对谢朓的尊崇,也为诗歌增添了文化底蕴。“相去数百年,风期宛如昨”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诗人与谢朓虽相隔数百年之久,但精神和风雅的志趣却仿佛如同昨日一般相近。“相去数百年”强调了时间上的距离,而“风期宛如昨”则突出了二人在志趣、情怀上的相通,体现了诗人对谢朓那种风雅精神的向往和传承,也暗示了自己在文学创作和精神追求上的自信。“登高素秋月,下望青山郭”描绘了一幅秋日登高的画面。“登高”点明了诗人的行为动作,在“素秋月”,即皎洁的秋月下登上高处。“下望青山郭”则写诗人向下望去,看到青山环绕的城郭。这两句诗营造出一种宁静、高远的氛围,通过对时间(秋月)和空间(青山郭)的描写,展现出诗人所处的环境之美,也为后文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俯视鸳鹭群,饮啄自鸣跃”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以“鸳鹭群”比喻官场中追逐名利的众人。“俯视”表明诗人的视角是从上往下看,有一种超脱之感。“饮啄自鸣跃”生动地描绘出这些人如同鸟儿般为了饮食(名利)而自顾自地鸣叫跳跃的状态,表现出诗人对这种追逐名利行为的不屑,同时也暗示了自己与这些人的不同。“夫子虽蹭蹬,瑶台雪中鹤”这两句是对崔侍御的高度赞誉。“夫子虽蹭蹬”指出崔侍御虽然仕途坎坷不顺,“蹭蹬”一词形象地表现出其遭遇的挫折。“瑶台雪中鹤”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崔侍御比作瑶台之上在雪中的仙鹤,“瑶台”象征着高贵的境地,“雪中鹤”则突出了崔侍御的高洁、孤高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表达了诗人对崔侍御的敬佩之情。“独立窥浮云,其心在寥廓”进一步刻画崔侍御的形象和心境。“独立”强调崔侍御的孤高,不与他人同流合污。“窥浮云”以看浮云的动作,暗示崔侍御对世间纷扰的一种淡然态度。“其心在寥廓”直接点明崔侍御的心志在于那高远广阔的天地之间,体现了他志向的远大和内心追求的广阔自由,使崔侍御的形象更加鲜明、立体。“时来顾我笑,一饭葵与藿”描写了崔侍御与诗人之间的情谊。“时来顾我笑”描绘出崔侍御不时来看望诗人,并且面带笑容的情景,展现出两人之间亲切、友好的关系。“一饭葵与藿”则说两人在一起时,吃着简单的饭菜(葵和藿都是普通的蔬菜),却不以为意,体现了两人之间真挚的友情,不注重物质享受,更看重精神上的交流。“世路如秋风,相逢尽萧索”运用比喻的手法,将“世路”比作“秋风”,形象地写出了世间道路的艰难和冷漠。“相逢尽萧索”则说在这样的世态炎凉下,人们相逢时也都充满了冷落、凄凉之感。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与前文所描绘的他和崔侍御之间真挚的情谊形成对比,更加突出了这份情谊的珍贵。“腰间玉具剑,意许无遗诺”刻画了崔侍御的形象和品格。“腰间玉具剑”从外在形象上展现出崔侍御的英武、豪迈,剑作为一种象征,代表着他的勇气和力量。“意许无遗诺”则强调崔侍御一旦心意相许,就会一诺千金,绝不食言,突出了他重承诺、讲信用的高尚品格,也表达了诗人对他这种品格的赞赏。“壮士不可轻,相期在云阁”这两句是诗人与崔侍御的相互勉励。“壮士不可轻”直接表明对崔侍御作为壮士的尊重和认可,强调了壮士的价值和力量不可轻视。“相期在云阁”则说两人相互期许,要在高远的“云阁”,即高远的志向和事业上有所作为,表达了两人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体现出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和对未来的期许,也为全诗增添了积极向上的力量。

4. 作品点评

李白的《游敬亭寄崔侍御》在诗歌创作领域别具一格。诗中层次虽多,却被李白以高超技巧串联,读来一气呵成。诗人通过借景抒情、对比衬托、精妙比喻等手法,让诗的内涵不断深化。它展现了李白诗歌的独特风格,是其丰富情感表达与高超艺术水准的体现,也为后世研究李白的人际交往及思想提供了珍贵素材。其亮点在于对崔侍御形象的生动塑造,如“瑶台雪中鹤”等表述,将崔侍御的高洁刻画得入木三分,同时 “壮士不可轻,相期在云阁”这句诗,既体现出二人的相互勉励,又彰显出一种豪迈的气魄,为全诗增色不少,极具艺术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早过漆林渡,寄万巨》

下一篇:唐·李白《三山望金陵寄殷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