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敬亭下":我住在敬亭山下,
# 敬亭:山名,又名昭亭山、查山,在今安徽宣城县北。,家:作动词用,住家的意思。
"辄继谢公作":时常承继谢公题咏作诗。
# 谢公:指谢朓。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曾在敬亭山上游览赋诗。,辄继:就。
"相去数百年":虽然相去数百年,
"风期宛如昨":他的风神宛如昨日。
# 风期:风度。
"登高素秋月":我登高仰观素白的秋月,
# 素秋:即清秋。
"下望青山郭":又向下眺望青山城郭。
"俯视鸳鹭群":静静地俯视鸳鹭群集,
# 俯视鸳鹭群:一作府中鸿鹭群。鸳鹭即鵷鹭。因鵷与鹭飞行有序,故以喻百官朝见时秩序井然,也指朝官。
"饮啄自鸣跃":看它们一饮一啄鸣叫跳跃何其自得。
# 饮啄自鸣跃:鸣跃,边叫边跳。这两句是用群鸟的自鸣得意来影射权奸的争名夺利、得意忘形。
"夫子虽蹭蹬":夫子您虽然蹭蹬难行,
# 蹭蹬:路途艰阻难行的样子。这里比喻失意、潦倒。,夫子:对崔成甫的尊称。
"瑶台雪中鹤":却依然像瑶台雪中的一只仙鹤。
# 瑶台: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
"独立窥浮云":独立苍茫窥视浮云,
# 独立窥浮云:浮云,喻指权贵。这两句是用仙鹤的冷对浮云、心在高空,比喻崔侍御对权奸的蔑视。
"其心在寥廓":其心所想全在寥廓天宇啊。
# 寥廓:空阔。这里指高空。
"时来顾我笑":你时常前来看望我与我谈笑,
# 顾:看望。
"一饭葵与藿":跟我一道吃着葵藿做的饭食。
# 藿:豆叶。这里指较粗糙的食物。,葵:冬葵,中国古代一种蔬菜。
"世路如秋风":世道人情犹如秋风,
# 世路如秋风:世路,即世道。这两句是作者感叹自己到处遭受冷遇。
"相逢尽萧索":飘零的人相逢尽显萧索。
# 萧索:冷落。
"腰间玉具剑":您腰间悬佩着玉饰的宝剑,
# 腰间玉具剑:一作愿为经冬柏。玉具剑,一种在剑柄顶端装有辘轳形玉饰的剑。这里指名贵的宝剑。
"意许无遗诺":有意许赠我则不会忘记诺言。
# 意许无遗诺:一作不逐天霜落。意许,心中默许。无遗诺,不遗忘已许的诺言。
"壮士不可轻":壮士之心不可轻视,
# 轻:轻视。
"相期在云阁":我与您相期在云阁之上。
# 云阁:即云台,东汉时陈列功臣画象的地方。这里指朝廷。,相期:互相期望。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寄赠题材的诗。此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秋,李白游宣城敬亭山时。诗中描绘了敬亭山秋景,以“俯视鸳鹭群,饮啄自鸣跃”展现世俗官场追逐名利之态,与崔侍御形成对比,体现出崔侍御傲岸耿介的品格,表达了李白对崔侍御的赞许,同时以“壮士不可轻,相期在云阁”互勉。虽是层次重叠之笔,却经李白妙手营造出一气贯通之感。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登高素秋月,下望青山郭。俯视鸳鹭群,饮啄自鸣跃”,诗人描绘了在秋月下登高望远所见之景,通过“素秋月”“青山郭”等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高远的氛围,而“鸳鹭群”“饮啄自鸣跃”则以景暗示官场众人追名逐利的状态,在写景中融入了自己对世俗的态度和情感。对比:将“俯视鸳鹭群,饮啄自鸣跃”中追逐饮食、自鸣自跃的“鸳鹭群”,即官场中追名逐利的众人,与“夫子虽蹭蹬,瑶台雪中鹤”中如瑶台雪中鹤般高洁的崔侍御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崔侍御的傲岸耿介,也表达了诗人对其品格的赞赏。用典:“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一句中,“谢公”指谢朓,李白以谢朓自比,暗示自己与谢朓一样有着高雅的情趣和文学才华,借谢朓的典故为诗歌增添了文化底蕴,也表达了自己对谢朓的追慕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在文学创作和精神追求上的自我期许。直抒胸臆:“壮士不可轻,相期在云阁”直接表达了诗人与崔侍御相互勉励的情感,表明了诗人对崔侍御的尊重以及对彼此作为壮士的期许,体现出二人要在高远的志向和追求上相互鼓励,共同有所作为,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和态度。
3. 分段赏析
“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两句点明了诗人与敬亭山的渊源以及对谢朓的追慕。“我家敬亭下”直接表明自己居住在敬亭山下,“辄继谢公作”则说自己常常像谢朓一样在此作诗。“谢公”即谢朓,李白以谢朓自比,暗示自己与谢朓有着相似的风雅情趣和文学才华,流露出对谢朓的尊崇,也为诗歌增添了文化底蕴。“相去数百年,风期宛如昨”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诗人与谢朓虽相隔数百年之久,但精神和风雅的志趣却仿佛如同昨日一般相近。“相去数百年”强调了时间上的距离,而“风期宛如昨”则突出了二人在志趣、情怀上的相通,体现了诗人对谢朓那种风雅精神的向往和传承,也暗示了自己在文学创作和精神追求上的自信。“登高素秋月,下望青山郭”描绘了一幅秋日登高的画面。“登高”点明了诗人的行为动作,在“素秋月”,即皎洁的秋月下登上高处。“下望青山郭”则写诗人向下望去,看到青山环绕的城郭。这两句诗营造出一种宁静、高远的氛围,通过对时间(秋月)和空间(青山郭)的描写,展现出诗人所处的环境之美,也为后文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俯视鸳鹭群,饮啄自鸣跃”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以“鸳鹭群”比喻官场中追逐名利的众人。“俯视”表明诗人的视角是从上往下看,有一种超脱之感。“饮啄自鸣跃”生动地描绘出这些人如同鸟儿般为了饮食(名利)而自顾自地鸣叫跳跃的状态,表现出诗人对这种追逐名利行为的不屑,同时也暗示了自己与这些人的不同。“夫子虽蹭蹬,瑶台雪中鹤”这两句是对崔侍御的高度赞誉。“夫子虽蹭蹬”指出崔侍御虽然仕途坎坷不顺,“蹭蹬”一词形象地表现出其遭遇的挫折。“瑶台雪中鹤”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崔侍御比作瑶台之上在雪中的仙鹤,“瑶台”象征着高贵的境地,“雪中鹤”则突出了崔侍御的高洁、孤高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表达了诗人对崔侍御的敬佩之情。“独立窥浮云,其心在寥廓”进一步刻画崔侍御的形象和心境。“独立”强调崔侍御的孤高,不与他人同流合污。“窥浮云”以看浮云的动作,暗示崔侍御对世间纷扰的一种淡然态度。“其心在寥廓”直接点明崔侍御的心志在于那高远广阔的天地之间,体现了他志向的远大和内心追求的广阔自由,使崔侍御的形象更加鲜明、立体。“时来顾我笑,一饭葵与藿”描写了崔侍御与诗人之间的情谊。“时来顾我笑”描绘出崔侍御不时来看望诗人,并且面带笑容的情景,展现出两人之间亲切、友好的关系。“一饭葵与藿”则说两人在一起时,吃着简单的饭菜(葵和藿都是普通的蔬菜),却不以为意,体现了两人之间真挚的友情,不注重物质享受,更看重精神上的交流。“世路如秋风,相逢尽萧索”运用比喻的手法,将“世路”比作“秋风”,形象地写出了世间道路的艰难和冷漠。“相逢尽萧索”则说在这样的世态炎凉下,人们相逢时也都充满了冷落、凄凉之感。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与前文所描绘的他和崔侍御之间真挚的情谊形成对比,更加突出了这份情谊的珍贵。“腰间玉具剑,意许无遗诺”刻画了崔侍御的形象和品格。“腰间玉具剑”从外在形象上展现出崔侍御的英武、豪迈,剑作为一种象征,代表着他的勇气和力量。“意许无遗诺”则强调崔侍御一旦心意相许,就会一诺千金,绝不食言,突出了他重承诺、讲信用的高尚品格,也表达了诗人对他这种品格的赞赏。“壮士不可轻,相期在云阁”这两句是诗人与崔侍御的相互勉励。“壮士不可轻”直接表明对崔侍御作为壮士的尊重和认可,强调了壮士的价值和力量不可轻视。“相期在云阁”则说两人相互期许,要在高远的“云阁”,即高远的志向和事业上有所作为,表达了两人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体现出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和对未来的期许,也为全诗增添了积极向上的力量。
4. 作品点评
李白的《游敬亭寄崔侍御》在诗歌创作领域别具一格。诗中层次虽多,却被李白以高超技巧串联,读来一气呵成。诗人通过借景抒情、对比衬托、精妙比喻等手法,让诗的内涵不断深化。它展现了李白诗歌的独特风格,是其丰富情感表达与高超艺术水准的体现,也为后世研究李白的人际交往及思想提供了珍贵素材。其亮点在于对崔侍御形象的生动塑造,如“瑶台雪中鹤”等表述,将崔侍御的高洁刻画得入木三分,同时 “壮士不可轻,相期在云阁”这句诗,既体现出二人的相互勉励,又彰显出一种豪迈的气魄,为全诗增色不少,极具艺术价值。
上一篇:唐·李白《早过漆林渡,寄万巨》
下一篇:唐·李白《三山望金陵寄殷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