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借天风":扬帆之船借天风航行,
"水驿苦不缓":最好慢点到达下一个水驿,能拖多迟拖多迟。
"平明及西塞":天刚刚亮到达西塞山,
"已先投沙伴":已比同是流放的伙伴先到。
# 投沙伴:指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投:抛弃。沙:长沙。贾谊被权贵排挤滴贬到长沙,他曾作赋吊念屈原。在此借喻裴隐。
"回峦引群峰":两岸群峰回峦,
"横蹙楚山断":山势横亘,仿佛把楚地的山脉都截断了。
"砯冲万壑会":水流冲击万条深壑,
# 砯:水击山岩声也。
"震沓百川满":响声如雷,百川汹涌,波浪滔天。
"龙怪潜溟波":龙怪潜伏于溟波,
"俟时救炎旱":等待时机来救炎旱之灾。
# 俟:一作候。
"我行望雷雨":我们久盼雷鸣雨落,
"安得沾枯散":可又怎么能让甘霖滋润这干涸的一切呢。
"鸟去天路长":此一去,鸟都埋怨天路悠长,
"人愁春光短":我更忧愁春光短暂。
# 愁:一作悲。
"空将泽畔吟":我且模仿屈原的泽畔吟,
# 泽畔吟:《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后常把谪官失意时所写的作品称为“泽畔吟”。。
"寄尔江南管":寄给你用江南管弦配配乐,看好不好吟唱。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行旅诗。描绘了扬帆缓行、西塞山景色、楚山壮水等行旅途中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孤独的流放生涯,营造出内心激荡又略带干涸无奈的心境,表达了诗人对目的地的复杂情感、对时光生命流逝的感叹,以及通过仿屈原泽畔吟致敬先贤、抒发自身情怀的思绪,蕴含着挥之不去的伤感。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对旅途景色的描写,“砯冲万壑会,震沓百川满。”将自然景观的壮美与内心的孤独、愁绪相结合,借景抒发对流放生涯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扬帆借天风,水驿苦不缓。”诗人扬帆起航,借助天风前行,但水驿的行程却显得格外匆忙,难以放慢速度。这一联既描绘了行船的景象,也隐含了诗人对流放之路的无奈与急迫。第三、四句:“平明及西塞,已先投沙伴。”天刚亮时,诗人已抵达西塞山,比其他流放的同伴更早到达。这里的“投沙伴”暗用了贾谊被贬长沙的典故,暗示诗人与友人同为逐臣,命运相似。第五、六句:“回峦引群峰,横蹙楚山断。”诗人描绘了西塞山的壮丽景色:群山连绵起伏,楚山的山势横亘断裂。这一联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激荡与不安。第七、八句:“砯冲万壑会,震沓百川满。”水流冲击万壑,汇聚成汹涌的波涛,百川奔腾,声势浩大。诗人以壮阔的自然景象隐喻内心的澎湃与对未来的不确定。第九、十句:“龙怪潜溟波,俟时救炎旱。”传说中的龙潜伏在深海之中,等待时机拯救旱灾。诗人借此表达自己虽身处困境,但仍怀有救世济民的抱负。第十一、十二句:“我行望雷雨,安得沾枯散。”诗人渴望一场雷雨滋润干涸的心田,但又深知难以实现。这一联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第十三、十四句:“鸟去天路长,人愁春光短。”鸟儿飞向远方,天路漫长;诗人感叹春光短暂,人生易逝。这一联通过对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第十五、十六句:“空将泽畔吟,寄尔江南管。”表达诗人对自身遭遇的悲愤、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体现在困境中的自我抒发和情感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