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发汝海东":早晨从汝海东出发,
"暮栖龙门中":傍晚栖息在龙门香山寺中。
"水寒夕波急":秋夜寒冷,河水波涛湍急,
"木落秋山空":树叶凋零,秋山空旷。
"望极九霄迥":极目远眺,天空高远辽阔,无穷无尽,
"赏幽万壑通":欣赏着幽深的山谷。
"目皓沙上月":看到沙滩上明亮的月光,
"心清松下风":感受着松间清风的吹拂,身心清澈宁静。
"玉斗横网户":玉斗星横在寺门之上,
"银河耿花宫":银河闪耀在寺庙上空。
"兴在趣方逸":在这美景中兴致盎然,情趣愈发高雅,
"欢馀情未终":欢乐之后,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却没有尽头。
# 欢馀情未终:一作咫尺世喧隔,微冥真理融。
"凤驾忆王子":希望能与王方城十七丈相聚,
"虎溪怀远公":怀念奉国莹上人。
"桂枝坐萧瑟":桂枝在秋风中萧瑟,
"棣华不复同":棣华也不再相同。
"流恨寄伊水":将心中的遗憾与思念寄托于伊水,
"盈盈焉可穷":这悠悠的流水啊,(我心中的遗憾和思念)又怎么会有尽头呢。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多处借景抒情,像“水寒夕波急,木落秋山空”,描绘出秋夜寒冷,水波湍急,树叶凋零,秋山空旷的景象,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惆怅,借凄凉之景抒发对友人的思念及对自身境遇的感怀。用典:“凤驾忆王子,虎溪怀远公”,“凤驾”指代仙人,这里借仙人出行的典故表达对王方城十七丈的思念;“虎溪”则是与高僧慧远相关的典故,用来怀念奉国莹上人,通过用典,丰富了诗歌内涵,含蓄地表达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
2. 分段赏析
李白这首诗开篇“朝发汝海东,暮栖龙门中”,简洁勾勒出一天行程,从汝海东奔赴至龙门香山寺,行色匆匆之感尽显,似有诸多情绪亟待借宿寺契机抒发,奠定全诗时空与情感基调。“水寒夕波急,木落秋山空”,诗人聚焦龙门秋夜之景。寒水于暮色里湍急流淌,木叶纷纷飘落,秋山愈发空旷。视觉上的木叶飘零、秋山空荡,触觉上的寒水凛冽,全方位营造出凄清萧瑟氛围,既写实,又烘托出内心的孤寂落寞,为后文抒情铺垫。“望极九霄迥,赏幽万壑通”,视角一转,从近处切换到高远天际与幽深山谷。极目远眺,九霄浩渺,万壑相通,诗人视野开阔,心境也随之豁达,情感在宏大与幽深景致交融中悄然升华。“目皓沙上月,心清松下风”,画面拉回近处。沙滩洒满皎洁月光,松树间清风送爽,视觉与触觉交融,明月清风相得益彰,营造出超凡脱俗意境,让读者仿若身临其境感受宁静美好。“玉斗横网户,银河耿花宫”,夜色渐深,目光投向夜空与寺庙。玉斗星横亘寺门,银河闪耀花宫,星空与寺庙融合,营造出神秘庄重氛围,尽显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深沉思索。“兴在趣方逸,欢馀情未终”,诗人被美景感染,兴致高雅,但欢乐之余,对友人的思念如潮水般涌起。借景与情的强烈反差,凸显思念的浓烈。“凤驾忆王子,虎溪怀远公”,巧用“凤驾”“虎溪”典故,分别表达对王方城十七丈与奉国莹上人的思念,使情感表达含蓄深沉,增添诗歌文化底蕴。“桂枝坐萧瑟,棣华不复同”,以桂枝萧瑟、棣华不再繁茂象征友人离散,借景抒情又运用象征,尽显对友人分离的遗憾伤感。“流恨寄伊水,盈盈焉可穷”,结尾将思念与遗憾寄于伊水,其悠悠流淌恰似情感无穷无尽,呼应开篇行程,将情感推向高潮,展现出李白诗歌豪迈奔放又深情细腻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