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行几千里":江上的行程已是几千里,
"海月十五圆":我已见到了十五次江上的月圆。
# 海月:海上的月亮。
"始经瞿唐峡":先是饱览了瞿塘峡的风光,
# 瞿唐峡:亦作“瞿塘峡”。峡名。为长江三峡之首。也称夔峡。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巫山大溪。
"遂步巫山巅":随后便又登巫山。
"巫山高不穷":巫山高得难以达到顶端,
"巴国尽所历":巴国的大地已走尽。
# 巴国:《山海经》:西南有巴国。郭璞注:今“三巴”是。杜元凯《左传注》:巴国,在巴郡江州县。《通典》:巴国,今清化、始宁、咸安、符阳、巴川、南宾、南浦,是其地也。《文献通考》:重庆府,古巴国,谓之“三巴”。
"日边攀垂萝":手攀垂下的藤萝像已接近日边,
"霞外倚穹石":身负巨石好像在云霞之外。
# 穹石:大岩石。《上林赋》:“触穹石。”张揖注:“穹石,大石也。”
"飞步凌绝顶":飞步登上巫山山顶时,
# 飞步:快步;疾步。郭璞诗:“翘手攀金梯,飞步登玉阙。”
"极目无纤烟":极目远望没有丝毫的遮掩。
"却顾失丹壑":回头不见了暗红色的山壑,
# 丹壑:赤色山谷。,却顾:回头看。
"仰观临青天":仰望看到的只是青天。
"青天若可扪":青天近得似乎可以用手摸到,
# 青天若可扪:《后汉书》:“和熹邓皇后尝梦扪天,荡荡正青,若有钟乳状。乃仰嗽饮之。”章怀太子注:“扪,摸也。”
"银汉去安在":不知银河离这里还有多远?
"望云知苍梧":望着白云飞去的地方可以辨知苍梧山,
# 望云知苍梧:《归藏·启筮》:“有白云出自苍梧,入于大梁。”
"记水辨瀛海":随着滚滚东去的江水可以探知大海。
# 瀛海:大海。《史记》:驺衍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考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裤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汉王充《论衡·谈天》:“九州之外,更有瀛海。”
"周游孤光晚":游历到日光西斜,
# 孤光:孤独的光,单独的光。多指日光或月光。鲍照诗:“孤光独徘徊。”
"历览幽意多":仍然有许多妙境值得徘徊。
"积雪照空谷":空谷里的积雪白光闪闪,
"悲风鸣森柯":悲风吹着树枝作响。
# 悲风:凄厉的寒风。
"归途行欲曛":踏上归途时已是黄昏,
"佳趣尚未歇":此时的游兴依然未减。
# 佳趣:高雅的情趣。
"江寒早啼猿":寒江两岸的猿声早早地啼起,
"松暝已吐月":一轮明月已出现在昏暗的松间。
# 吐月:吴均诗:“疏峰时吐月。”
"月色何悠悠":啊,月光是多么清悠,
"清猿响啾啾":猿啼又是多么凄惨。
# 清猿:猿。因其啼声凄清,故称。任昉《竟陵文宣王行状》:“清猿与壶人争旦。”张铣注:“清猿,谓猿鸣声清也。”《楚辞》:“猿啾啾兮狖夜鸣。”
"辞山不忍听":我实在不能忍闻这猿啼而匆忙下山,
"挥策还孤舟":快步回到我的小船。
# 孤舟:孤独的船。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也是一首很完整的记游诗。此诗按时间顺序记叙登巫山游览的经过,开头从上山写起,继写登山时的感受与登上顶峰时所见到的景色,最后写下山及回船的过程。通过记游过程,既展现了豪迈的征服欲和壮游意气,又暗含了面对自然的孤寂与生命哲思。
2. 写作手法
夸张:“青天若可扪”通过夸张的手法,既描绘了巫山绝顶的高耸入云,又表达了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豪迈情感,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3. 分段赏析
《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一诗的开头概述自己登巫山前的情景。“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两句是说自己从家乡出发以来,沿江已走了几千里水路。这天正逢望日,明月皎洁,圆如银盘。诗人接着说,刚刚经过瞿唐峡之后便徒步登上巫山的最高峰。在山巅之上,诗人极目千里,饱览巫山的雄姿。“巫山高不穷,巴国尽所历”紧承前句,写巫山的高危与广阔。“日边攀垂萝,霞外依穹石。飞步凌绝顶,极目无纤烟”四句写登山时的主观感受。山路高危陡峭,诗人要凭借垂下的藤条萝蔓才可向上攀援,有时只好倚偎在突出的大石头上喘息一会儿。诗人登得太高了,他觉得好像在日边霞外一般,云气在脚下缭绕,太阳在身边高悬。诗人心情愉悦,急不可待地快步登上绝顶,向远处眺望。啊!太美了。天清日朗,万里澄鲜,一点遮挡视线的东西也没有。他心旷神怡,浮想联翩,以下六句便写其在顶峰上的感受。“却顾失丹壑,仰观临青天”两句是说,山顶真是高极了,回头向下一看,只见万里深渊神秘莫测,令人面容失色,心惊肉跳;抬头向上一望,头上即是青天。登临高绝之处,惊愕中又有几分自豪感,这是所有登山人都会产生的普遍心理。“ 青天若可扪,银汉去安在?”于是诗人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竟觉得青天仿佛可以用手就能摸到一样,但夜间所常见的银河此时却不知哪里去了。“ 望云知苍梧,记水辨瀛海。”远望云彩的升起之处,便可知道苍梧山所在的地方;观看那奔腾的大江的流逝,便可辨别大海所在的方向。“苍梧”语出《归藏·启筮》:“有白云出自苍梧,入于大梁”。“瀛海”一词出自于《史记》。其实这两句诗是诗人由眼前所见的云气和江水发想而来,江流的方向当然应该是大海。“周游孤光晚,历览幽意多”两句是过渡句,承上启下,下文便转写归途中的景色。“积雪照空谷”以下八句大意是说,高山背阴处的积雪映照着空荡荡的深谷,风吹树木发出呜呜的悲凄之声。踏上归途时天色已晚,只剩夕阳的余晖了,但诗人游意未艾,兴致颇高。江上寒冷,故早早就听到了猿的啼叫之声,天色朦朦胧胧,远处的松林已隐隐约约,一轮明月从那里缓缓升起,宛如松林吐出的一般。月光皎洁明媚,猿声清幽凄厉。此情此景给人一种空寂静穆的感觉。这既是眼前的实景,又有诗人不忍离去的主观情感寓于其间,因此有一种惆怅惋惜的情味。最后两句说虽然自己还有游兴。但不愿再听到猿的啼叫声,这才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辞别了巫山,拄着登山杖回到了船上。
4. 作品点评
《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一诗记叙登巫山的经过,写得相当完整,完全按时间顺序和所经历的过程来写,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诗中借助夸张手法和大胆的想象渲染巫山之高峻宏伟,“日边攀垂萝,霞外倚穹石”等诗句给人以飘飘欲仙之感。“青天若可扪,银汉去安在?”两句更是异想天开的惊人之语,令人耳目一新,充分体现出诗人的浪漫气质。此诗是太白初离家乡时所作,他第一次接触到如此雄伟壮阔的山川景色,又因未接世事,所以诗中洋溢着欣喜之情,虽然在后半部分略含凄寂之味,但那恰恰充分地表现了游兴未尽的遗憾与惋惜,并没有什么感伤的情味。全诗的基调是明朗乐观,积极向上的,与其后来的一些山水诗的扑朔迷离,晦暗感伤是大不相同的。
# 于叙次中见寄托,词意沉郁。盖白当忧患之余,虽豪迈不改,而怀抱可知,故言多楚声,吟皆商调。中间遥情忽往,不胜魏阙之恋。猿啼月上,于邑谁语?其所感深矣。其词敛而不肆,读者以意逆之,可也。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第四解高风跨俗,杰语迭见,自是本色(“青天”四句下)。警句清冷逼人(江寒”二句下)。
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下一篇:唐·李白《自溧水道哭王炎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