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ōng
zhōu
xíng
jīng
táng
xiá
dēng
shān
zuì
gāo
fēng
wǎn
huán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jiāng
xíng
qiān
hǎi
yuè
shí
yuán
shǐ
jīng
táng
xiá
suì
shān
diān
shān
gāo
qióng
guó
jìn
suǒ
biān
pān
chuí
luó
xiá
wài
qióng
shí
fēi
líng
jué
dǐng
xiān
yān
què
shī
dān
yǎng
guān
lín
qīng
tiān
qīng
tiān
ruò
mén
yín
hàn
ān
zài
wàng
yún
zhī
cāng
shuǐ
biàn
yíng
hǎi
zhōu
yóu
guāng
wǎn
lǎn
yōu
duō
xuě
zhào
kōng
bēi
fēng
míng
sēn
guī
xíng
xūn
jiā
shàng
wèi
xiē
jiāng
hán
zǎo
yuán
sōng
míng
yuè
yuè
yōu
yōu
qīng
yuán
xiǎng
jiū
jiū
shān
rěn
tīng
huī
huán
zhōu

译文

江上的行程已是几千里,我已见到了十五次江上的月圆。先是饱览了瞿塘峡的风光,随后便又登巫山。巫山高得难以达到顶端,巴国的大地已走尽。手攀垂下的藤萝像已接近日边,身负巨石好像在云霞之外。飞步登上巫山山顶时,极目远望没有丝毫的遮掩。回头不见了暗红色的山壑,仰望看到的只是青天。青天近得似乎可以用手摸到,不知银河离这里还有多远?望着白云飞去的地方可以辨知苍梧山,随着滚滚东去的江水可以探知大海。游历到日光西斜,仍然有许多妙境值得徘徊。空谷里的积雪白光闪闪,悲风吹着树枝作响。踏上归途时已是黄昏,此时的游兴依然未减。寒江两岸的猿声早早地啼起,一轮明月已出现在昏暗的松间。啊,月光是多么清悠,猿啼又是多么凄惨。我实在不能忍闻这猿啼而匆忙下山,快步回到我的小船。

逐句剖析

"江行几千里":江上的行程已是几千里,

"海月十五圆":我已见到了十五次江上的月圆。

# 海月:海上的月亮。

"始经瞿唐峡":先是饱览了瞿塘峡的风光,

# 瞿唐峡:亦作“瞿塘峡”。峡名。为长江三峡之首。也称夔峡。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巫山大溪。

"遂步巫山巅":随后便又登巫山。

"巫山高不穷":巫山高得难以达到顶端,

"巴国尽所历":巴国的大地已走尽。

# 巴国:《山海经》:西南有巴国。郭璞注:今“三巴”是。杜元凯《左传注》:巴国,在巴郡江州县。《通典》:巴国,今清化、始宁、咸安、符阳、巴川、南宾、南浦,是其地也。《文献通考》:重庆府,古巴国,谓之“三巴”。

"日边攀垂萝":手攀垂下的藤萝像已接近日边,

"霞外倚穹石":身负巨石好像在云霞之外。

# 穹石:大岩石。《上林赋》:“触穹石。”张揖注:“穹石,大石也。”

"飞步凌绝顶":飞步登上巫山山顶时,

# 飞步:快步;疾步。郭璞诗:“翘手攀金梯,飞步登玉阙。”

"极目无纤烟":极目远望没有丝毫的遮掩。

"却顾失丹壑":回头不见了暗红色的山壑,

# 丹壑:赤色山谷。,却顾:回头看。

"仰观临青天":仰望看到的只是青天。

"青天若可扪":青天近得似乎可以用手摸到,

# 青天若可扪:《后汉书》:“和熹邓皇后尝梦扪天,荡荡正青,若有钟乳状。乃仰嗽饮之。”章怀太子注:“扪,摸也。”

"银汉去安在":不知银河离这里还有多远?

"望云知苍梧":望着白云飞去的地方可以辨知苍梧山,

# 望云知苍梧:《归藏·启筮》:“有白云出自苍梧,入于大梁。”

"记水辨瀛海":随着滚滚东去的江水可以探知大海。

# 瀛海:大海。《史记》:驺衍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考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裤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汉王充《论衡·谈天》:“九州之外,更有瀛海。”

"周游孤光晚":游历到日光西斜,

# 孤光:孤独的光,单独的光。多指日光或月光。鲍照诗:“孤光独徘徊。”

"历览幽意多":仍然有许多妙境值得徘徊。

"积雪照空谷":空谷里的积雪白光闪闪,

"悲风鸣森柯":悲风吹着树枝作响。

# 悲风:凄厉的寒风。

"归途行欲曛":踏上归途时已是黄昏,

"佳趣尚未歇":此时的游兴依然未减。

# 佳趣:高雅的情趣。

"江寒早啼猿":寒江两岸的猿声早早地啼起,

"松暝已吐月":一轮明月已出现在昏暗的松间。

# 吐月:吴均诗:“疏峰时吐月。”

"月色何悠悠":啊,月光是多么清悠,

"清猿响啾啾":猿啼又是多么凄惨。

# 清猿:猿。因其啼声凄清,故称。任昉《竟陵文宣王行状》:“清猿与壶人争旦。”张铣注:“清猿,谓猿鸣声清也。”《楚辞》:“猿啾啾兮狖夜鸣。”

"辞山不忍听":我实在不能忍闻这猿啼而匆忙下山,

"挥策还孤舟":快步回到我的小船。

# 孤舟:孤独的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以时间为序,完整记叙了诗人自巴东乘舟出发,途经瞿塘峡,登临巫山绝顶至日暮归舟的游历过程。全诗以雄健的笔触描绘了巫山高峻险绝的奇景,通过“青天若可扪”“仰观临青天”等夸张想象,渲染出山巅与天相接的壮阔气象,同时以“积雪照空谷”“悲风鸣森柯”等句勾勒出空谷幽寂的凄清意境。诗中既有“飞步凌绝顶”的豪迈意气,又暗含“清猿响啾啾”的羁旅孤愁,展现了李白青年时期纵情山水、兼融浪漫与哲思的创作风格。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雄奇飘逸,既体现了盛唐山水诗的宏大气象,又以虚实相生的笔法传递出对自然与宇宙的深沉感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写于开元十三年(725)李白二十五岁之时。是年秋季,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离开自己的家乡走向广阔的天地。他从家乡绵州昌隆县青廉乡(今四川江油)出发,沿江顺流而下,走的可能都是水路。过夔州(今四川奉节)不远便是瞿塘峡,出峡后诗人停船游览巫山,并登上了最高峰。游历过程中,诗人兴致勃发,直至黄昏日暮月出时方无奈而归。此诗所记正是这次游山的经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也是一首很完整的记游诗。此诗按时间顺序记叙登巫山游览的经过,开头从上山写起,继写登山时的感受与登上顶峰时所见到的景色,最后写下山及回船的过程。通过记游过程,既展现了豪迈的征服欲和壮游意气,又暗含了面对自然的孤寂与生命哲思。

2. 写作手法

夸张:“青天若可扪”通过夸张的手法,既描绘了巫山绝顶的高耸入云,又表达了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豪迈情感,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3. 分段赏析

《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一诗的开头概述自己登巫山前的情景。“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两句是说自己从家乡出发以来,沿江已走了几千里水路。这天正逢望日,明月皎洁,圆如银盘。诗人接着说,刚刚经过瞿唐峡之后便徒步登上巫山的最高峰。在山巅之上,诗人极目千里,饱览巫山的雄姿。“巫山高不穷,巴国尽所历”紧承前句,写巫山的高危与广阔。“日边攀垂萝,霞外依穹石。飞步凌绝顶,极目无纤烟”四句写登山时的主观感受。山路高危陡峭,诗人要凭借垂下的藤条萝蔓才可向上攀援,有时只好倚偎在突出的大石头上喘息一会儿。诗人登得太高了,他觉得好像在日边霞外一般,云气在脚下缭绕,太阳在身边高悬。诗人心情愉悦,急不可待地快步登上绝顶,向远处眺望。啊!太美了。天清日朗,万里澄鲜,一点遮挡视线的东西也没有。他心旷神怡,浮想联翩,以下六句便写其在顶峰上的感受。“却顾失丹壑,仰观临青天”两句是说,山顶真是高极了,回头向下一看,只见万里深渊神秘莫测,令人面容失色,心惊肉跳;抬头向上一望,头上即是青天。登临高绝之处,惊愕中又有几分自豪感,这是所有登山人都会产生的普遍心理。“ 青天若可扪,银汉去安在?”于是诗人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竟觉得青天仿佛可以用手就能摸到一样,但夜间所常见的银河此时却不知哪里去了。“ 望云知苍梧,记水辨瀛海。”远望云彩的升起之处,便可知道苍梧山所在的地方;观看那奔腾的大江的流逝,便可辨别大海所在的方向。“苍梧”语出《归藏·启筮》:“有白云出自苍梧,入于大梁”。“瀛海”一词出自于《史记》。其实这两句诗是诗人由眼前所见的云气和江水发想而来,江流的方向当然应该是大海。“周游孤光晚,历览幽意多”两句是过渡句,承上启下,下文便转写归途中的景色。“积雪照空谷”以下八句大意是说,高山背阴处的积雪映照着空荡荡的深谷,风吹树木发出呜呜的悲凄之声。踏上归途时天色已晚,只剩夕阳的余晖了,但诗人游意未艾,兴致颇高。江上寒冷,故早早就听到了猿的啼叫之声,天色朦朦胧胧,远处的松林已隐隐约约,一轮明月从那里缓缓升起,宛如松林吐出的一般。月光皎洁明媚,猿声清幽凄厉。此情此景给人一种空寂静穆的感觉。这既是眼前的实景,又有诗人不忍离去的主观情感寓于其间,因此有一种惆怅惋惜的情味。最后两句说虽然自己还有游兴。但不愿再听到猿的啼叫声,这才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辞别了巫山,拄着登山杖回到了船上。

4. 作品点评

《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一诗记叙登巫山的经过,写得相当完整,完全按时间顺序和所经历的过程来写,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诗中借助夸张手法和大胆的想象渲染巫山之高峻宏伟,“日边攀垂萝,霞外倚穹石”等诗句给人以飘飘欲仙之感。“青天若可扪,银汉去安在?”两句更是异想天开的惊人之语,令人耳目一新,充分体现出诗人的浪漫气质。此诗是太白初离家乡时所作,他第一次接触到如此雄伟壮阔的山川景色,又因未接世事,所以诗中洋溢着欣喜之情,虽然在后半部分略含凄寂之味,但那恰恰充分地表现了游兴未尽的遗憾与惋惜,并没有什么感伤的情味。全诗的基调是明朗乐观,积极向上的,与其后来的一些山水诗的扑朔迷离,晦暗感伤是大不相同的。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于叙次中见寄托,词意沉郁。盖白当忧患之余,虽豪迈不改,而怀抱可知,故言多楚声,吟皆商调。中间遥情忽往,不胜魏阙之恋。猿啼月上,于邑谁语?其所感深矣。其词敛而不肆,读者以意逆之,可也。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第四解高风跨俗,杰语迭见,自是本色(“青天”四句下)。警句清冷逼人(江寒”二句下)。

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其二》

下一篇:唐·李白《自溧水道哭王炎其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