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àng
huáng
西
xún
nán
jīng
shí
shǒu
·
·
èr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jiǔ
tiān
kāi
chū
chéng
wàn
qiān
mén
huà
cǎo
shù
yún
shān
jǐn
xiù
qín
chuān
jiān

译文

锦城成都如九天所开,万户千门像画图一样美丽。此地的草树云山如同绵绣,长安的风光能比得上这里美丽吗?

逐句剖析

"九天开出一成都":锦城成都如九天所开,

# 成都:天宝十五载(756年),改蜀郡为成都府。

"万户千门入画图":万户千门像画图一样美丽。

"草树云山如锦绣":此地的草树云山如同绵绣,

"秦川得及此间无":长安的风光能比得上这里美丽吗?

# 秦川:即秦岭以北、渭水流域的关中平原。此指长安一带。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其二》是唐代诗人李白所写,这是第二首。全诗表面赞美成都的壮丽风光,实则暗含对唐玄宗避乱西逃的讽刺,以及对国家动荡的忧虑。李白将个人情感与时代悲剧熔铸于诗句中,既展现了“诗仙”的飘逸才情,又体现了其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其二》是李白创作的。李白在安史之乱爆发时,正处于漂泊不定的状态。他先是避乱江南,后又应永王李璘之邀,加入其幕府。在这段时间里,李白目睹了战乱给社会带来的破坏和人民的痛苦,亲身感受到了国家的动荡不安。这些经历让他对安史之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由此作出《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其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其二》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行旅怀古诗。全诗通过描绘成都壮丽的山水风光与城市风貌,既赞美了蜀地的秀美,又暗含对唐玄宗避乱西逃的讽刺,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与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夸张:诗中“九天开出一成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将成都的地势描绘得如同从九天之上开辟而来,极言成都地势之高峻、气象之非凡,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想象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凸显出成都在诗人眼中的特殊地位。对比:末句“秦川得及此间无”将成都与秦川(指代故都长安)进行对比,通过这种对比,一方面突出了成都的美丽和富足,另一方面也暗示了长安在安史之乱后的衰落,在对比中引发读者对历史变迁和国家命运的思考。借景抒情:诗人通过“草树云山如锦绣”这句诗,描绘了成都美丽的自然景色,以乐景写哀情,表面上是在赞美成都的美景,实际上是借这美丽的景色来反衬国家动荡、百姓流离失所的悲哀,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百姓的同情融入到景色描写之中,情景交融,含蓄而深沉。

3. 分段赏析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其二》以四句短章浓缩了李白对成都的赞美与对时局的隐讽。首句“九天开出一成都”以夸张手法将成都地势神化为“九天”所辟,赋予其超凡气象;次句“万户千门入画图”以比喻勾勒城市繁华,暗喻玄宗将国家大事视为纸上丹青;第三句“草树云山如锦绣”以自然之美反衬乱世疮痍,乐景中暗含哀情;末句“秦川得及此间无”通过反问对比,表面盛赞成都之美,实则讽刺玄宗弃守长安、偏安一隅的决策失误。全诗以浪漫主义笔调融合政治隐喻,借“画图”“锦绣”等意象,将对山河破碎的隐痛与对统治者的批判熔铸于壮丽景色中,体现了李白“诗仙”才情与“诗史”关怀的双重特质。

4. 作品点评

此诗是李白的政治讽刺诗,以浪漫主义笔调记录了安史之乱中唐玄宗西逃的历史事件。诗中“九天开出一成都”的奇幻想象与“秦川得及此间无”的冷峻反问,既展现了李白“笔落惊风雨”的艺术天才,又体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其价值不仅在于文学技巧的高超,更在于以诗歌形式见证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点,成为研究安史之乱的重要文学史料。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思边》

下一篇:唐·李白《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