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登香炉峰":从西面登上庐山的香炉峰,
# 香炉峰:庐山北部名峰。水气郁结峰顶,云雾弥漫如香烟缭绕,故名。
"南见瀑布水":看见南面瀑布高挂在山前。
# 南见:一作“南望”。
"挂流三百丈":瀑布高高悬挂达到三百丈,
# 三百丈:一作三千匹。,挂:悬挂。
"喷壑数十里":喷涌出的溪水有数十里长。
# 喷壑数十里:意谓瀑布喷射山谷,一泻数十里。壑,坑谷。
"欻如飞电来":瀑布水流迅疾如同闪电般,
# 欻如飞电来:“欻如”二句:意谓快如闪电而来,隐似白虹而起。歘忽,火光一闪的样子。飞电:空中闪电,一作“飞练”。
"隐若白虹起":时隐时现恰如空中升白虹。
# 白虹:一种出现在雾上的淡白色的虹。,隐若:一作“宛若”。
"初惊河汉落":初看以为银河从九天垂落,
# 河汉:银河,又称天河。一作“银河”。
"半洒云天里":河水从云天高处半洒而下。
# 半洒云天里:一作“半泻金潭里”。
"仰观势转雄":抬头仰观那气势更加雄伟,
"壮哉造化功":大自然造化之功多么壮阔。
# 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此指大自然。
"海风吹不断":海天之风吹不断瀑布水练,
"江月照还空":江上明月照来又如同空无。
# 江月照还空:意谓瀑布在江月的映照下,显得更加清澈。江月,一作“山月”。
"空中乱潈射":瀑布水花在空中四溅乱射,
# 空中乱潈射:意谓瀑布在奔流过程中所激起的水花,四处飞溅,冲刷着左右青色的山壁。潈,众水汇在一起。
"左右洗青壁":冲洗着两侧青色的山石壁。
"飞珠散轻霞":水珠飞溅犹如轻霞般四散,
"流沫沸穹石":流淌的水沫在巨石上翻滚。
# 穹石:高大的石头。
"而我乐名山":我平生素来喜爱游览名山,
# 乐名山:一作“游名山”。乐:爱好。
"对之心益闲":面临此瀑布更觉心里闲逸。
# 闲:宽广的意思。,益:更加。
"无论漱琼液":不必说可吸饮如琼液之水,
# 琼液:传说中仙人的饮料。此指山中清泉。,漱:漱洗。,无论:不必说。
"还得洗尘颜":还可以用来洗去途中尘颜。
# 洗尘颜:喻指洗除在尘世中所沾染的污垢。尘颜,沾满风尘的脸。,还得:但得。一作“且得”。
"且谐宿所好":还是与旧友相携一道到此,
# 且谐宿所好:且谐二句:一作“集谱宿所好,永不归人间”,又一作“爱此肠欲断,不能归人间”。谐,谐和。宿所好,素来的爱好。一解为旧友。宿,旧。
"永愿辞人间":在这里隐居永远辞别人间。
"日照香炉生紫烟":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袅紫烟,
# 日照香炉生紫烟:“日照”二句:一作“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遥看瀑布挂前川":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挂山前。
# 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挂:悬挂。,遥看:从远处看。
"飞流直下三千尺":仿佛三干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
# 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直:笔直。
"疑是银河落九天":莫非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间。
# 九天:极言天高。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九重天,即天空最高处。一作“半天”。此句极言瀑布落差之大。,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疑:怀疑。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望庐山瀑布二首》是李白创作的山水诗组作,兼具七言绝句与五言古诗两种体裁,以庐山瀑布为题材,通过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自然奇观的壮美与诗人超逸的浪漫情怀。全诗以瀑布为核心意象,既具象描摹了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又借景抒怀,体现了盛唐诗歌“笼天地于形内”的雄浑气魄与“思接千载”的哲思境界。
2. 写作手法
夸张:飞流直下三千尺”以极度夸张的数字重构自然景观的物理尺度,将庐山瀑布的垂直落差从现实中的百余米(约三四十丈)放大至“三千尺”(约千米),形成超现实的视觉冲击力,使读者瞬间感受到水流倾泻的磅礴气势。比喻:“疑是银河落九天”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庐山瀑布比作银河从九天倾泻而下。本体为“瀑布”,喻体为“银河”,强化了瀑布的壮阔气势,又赋予其超越现实的奇幻色彩。直抒胸臆:“西登香炉峰”直截宣告对自然的主动拥抱,无任何铺垫修饰,展现求索精神;“永愿辞人间”则以决绝语气收束全诗,将归隐志向化为直白宣言,毫无隐晦,体现对精神自由的终极追求。动静结合:“遥看瀑布挂前川”将奔腾的瀑布比作悬挂的白练,瞬间将飞流的动态“凝固”为垂落的静态画面。既凸显了瀑布的垂直落差,又通过“前川”的空间定位,赋予瀑布稳定的视觉坐标,形成“动中有静”的视觉奇景。
3. 分段赏析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两句交代诗人的游览路线与观景视角。诗人从西边登上香炉峰,转而向南,瀑布的全景便映入眼帘,简洁的方位词勾勒出游览轨迹,为下文对瀑布的细致描写做铺垫。“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运用夸张手法,描绘瀑布的磅礴气势。“三百丈”“数十里”极力夸大瀑布的长度与冲击力,“挂流”将飞泻的瀑布比作悬挂的水流,化动为静,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凸显瀑布的雄浑壮阔。“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以生动的比喻展现瀑布的动态之美。“欻”字摹写水流疾驰的速度,将瀑布比作突然而至的闪电,瞬间照亮天地;又形容它像若隐若现的白虹腾空而起,从光影和形态两方面,细腻地刻画了瀑布的灵动与奇幻。“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通过奇特的想象,进一步渲染瀑布的震撼。诗人初见瀑布,惊觉如同银河自天而降,水流在半空中飞溅洒落,仿佛洒向云天之间。此句将人间瀑布与天上银河相联系,拓展了诗歌的意境,增添了浪漫色彩。“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是诗人仰观瀑布后的感慨。仰视之下,瀑布的气势愈发雄浑,诗人不禁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壮哉”二字直抒胸臆,饱含对自然伟力的敬畏与赞美之情。“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以海风、江月为衬托,凸显瀑布的永恒与空灵。海风吹不散瀑布的水流,江月照耀下,瀑布依旧凌空飞泻,虚实结合,既写出瀑布的坚韧,又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描绘瀑布在空中水花四溅、冲击山壁的场景。“乱潈射”写出水流的杂乱喷射,“洗青壁”则形象地表现出瀑布冲刷两侧青山,使其愈发苍翠的动态画面,展现出瀑布强大的力量。“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运用比喻与拟人的手法,细腻刻画瀑布的形态。飞溅的水珠如散落的轻霞,四处迸射;水流冲击巨石,激起的泡沫好似沸腾一般。“飞珠”“流沫”的描写生动鲜活,将瀑布的灵动与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由景及人,抒发诗人的情感。诗人本就喜爱名山大川,面对眼前的庐山瀑布,心境愈发闲适悠然。此句将自然之景与诗人心境相融合,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进一步表达诗人在自然中的感悟。诗人认为,饮用这瀑布之水如同饮琼浆玉液般美妙,而且还能洗净尘世的污浊与疲惫。这里的“洗尘颜”不仅是身体的洁净,更是心灵的净化。“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直抒胸臆,点明诗人的志趣。诗人愿意顺应自己向来的喜好,永远与这山水相伴,远离尘世的纷扰。此句展现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阳光照射在香炉峰上,升起阵阵紫色烟雾,远远望去,瀑布宛如一条巨大的白练悬挂在山川之间。“生紫烟”增添了神秘色彩,“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地表现出瀑布高悬的姿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千古名句,以极度夸张和奇妙想象,将瀑布的壮美推向极致。“飞流直下”生动展现瀑布奔腾而下的速度与气势,“三千尺”运用夸张突出其高度;“疑是银河落九天”将瀑布比作银河自九天倾泻而下,大胆的想象打破现实局限,既写出瀑布的磅礴气势,又赋予其浪漫奇幻的色彩,使诗歌意境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
4. 作品点评
这两首庐山瀑布诗皆出自李白之手,以不同视角描绘同一自然奇观。诗人遍访名山大川的足迹,在庐山云雾缭绕的峰峦间凝练出超凡脱俗的灵性。其诗境既有江河奔涌般的气势磅礴,又含云卷云舒般的天然灵动,奇崛想象突破时空界限,豪放诗情直抒胸臆。作品完美融合自然之美、率性之美与不羁之美,双璧同辉,共同构筑起盛唐山水诗的巅峰气象。
# 然余谓太白前篇古诗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磊落清壮,语简而意尽,优于绝句多矣。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
# 徐凝《瀑布》诗云:“千古犹疑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或谓乐天有赛不得之语,独未见李白诗耳。李白《望庐山瀑布》诗云:“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故东坡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以余观之,银河一派,犹涉比类,未若白前篇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凿空道出,为可喜也。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二
# 李太白《庐山瀑布》诗有“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二句“语简意足,优于绝句,真古今绝唱”,“非历览此景,不足以见诗之妙”。……有“疑是银河落九天”句,东坡尝称美之。
元韦居安《梅磵诗话》
# 刘云:奇夐不复可道。又云:以为银河,犹未免俗耳。
明高棅《唐诗品汇》
# 苏轼曰:仆初入庐山,有陈令举《庐山记》见示者,且行且读,见其中有徐凝和李白诗,不觉失笑。开元寺主求诗,为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为徐凝洗恶诗。”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非身历其境者不能道。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严云:亦是眼前喻法。何以使后人推重?试参之。
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