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深水阔":烟雾弥漫,水面辽阔,
"音信无由达":想传个音讯也没办法送到。
"唯有碧天云外月":只有那碧蓝天边云外的月亮,
"偏照悬悬离别":偏照着我俩遥遥的离别。
# 悬悬:遥远。《易林-晋之坎》:“悬悬南海,去家万里。”
"尽日感事伤怀":一整天都为往事感伤,
# 尽日:整天。
"愁眉似锁难开":忧愁的眉头像被锁住一样难以展开。
"夜夜长留半被":夜夜留着半边锦被,
# 被:棉被。
"待君魂梦归来":等待你的梦魂归来。
# 待:等候,逗留,迟延。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闺怨词。整首词描绘了一位女子面对烟深水阔的景象,因与爱人分离,音信不通,独自伤怀的场景,深刻地表达了闺中女子对远方爱人的相思之苦。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碧天云外月,偏照悬悬离别”,湛蓝天空中明月高悬,本应让人赏心悦目,但对于身处离别之苦的思妇来说,此景却成了痛苦的映衬。明月的圆满与思妇和爱人的分离形成反差,“偏”字更将思妇的哀怨移情于月,烘托出她对爱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因离别而产生的痛苦。
3. 分段赏析
上阕:通过环境衬托展现出思妇愁苦的心境。“烟深水阔,音信无由达”,烟波浩渺、水面辽阔,思妇与爱人之间音信隔绝。“惟有碧天云外月,偏照悬悬离别”,唯有那碧天云边高悬的明月,偏偏照着这对分隔两地、遥遥相思的人儿。碧天明月之景本应是宁静美好的,却在此处形成了“乐景哀情”的强烈反差。一个“偏”字,思妇将满心的愁绪迁怒于明月,仿佛明月偏要在这离别的时刻洒下清辉,映照她的孤独。这种写法,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又如同窦娥临刑前怨地怨天,皆是心中积怨至极的表现。“悬悬”一词,生动地表现出思妇日日夜夜、无时无刻不沉浸在对爱人的深切思念之中。下阕:通过对思妇表情与行动的刻画,深刻地展现出她的愁苦以及盼君归的急切心情。“尽日感事伤怀,愁眉似锁难开”,生动地描绘女子整日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眉头紧锁难以舒展。“夜夜长留半被”,描绘出思妇在夜晚独自守候的孤独身影,即便入睡,也留着半边锦被,仿佛爱人随时会在梦中归来,将思妇的痴情与急切盼望展现得入木三分。“待君魂梦归来”,每晚她都特意留出半床锦被,在孤独的夜晚静静等待,期待着爱人能在梦中与自己相聚。词人以这般奇思妙想,将思妇的情思层层深入地刻画出来。这两句词,通过具体的行动和直白的表达,将思妇的愁苦与思念抒发得百转千回,感人至深。
# 寄情甚深,含怨言外。
清著名词家陈廷焯《词则·别调集》卷一
# 成肇磨辑《唐五代词选》录太白《清平乐》一首,其词云:“烟深水阔(略)。”按《花庵词选》云:“唐吕鹏《遏云集》载应制词四首,以后二首无清逸气韵,疑非太白所作。”今观其“烟深水阔”一首,语近宫怨,与前二首不类,或他稿误入。
近代知名学者、诗人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上一篇:唐·李白《永王东巡歌(其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