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落识岁秋":一叶落木,可识岁秋,
# 木落识岁秋:“木落”二句《淮南子·说山》言“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首二句由此变化而成,其意谓已有先见之明。
"瓶冰知天寒":一瓶水结冰,即知天寒。
"桂枝日已绿":桂枝一日一日绽绿,
# 桂枝:即“桂林一枝”,语出《晋书·却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日:‘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日:‘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后世因以“桂林一枝”或“桂枝”喻人才之秀出者。上句喻丹丘德才之美,下句喻丹丘即将入朝。天宝二年所作《汉东紫阳先生碑铭》中有云:“天宝初,威仪元丹丘,道门龙凤”。可知丹丘闻诏之时,并随即有入朝之行,详后。
"拂雪凌云端":枝条高拂凌云端。
"弱龄接光景":少年壮心豪迈,
# 弱龄接光景:“弱龄”二句谓己:少年时即与丹丘相交,如凡禽之攀鸿鸾。弱龄,即少年。
"矫翼攀鸿鸾":矫翼欲攀鸿雁,青云直上。
"投分三十载":我俩交往有三十年了吧,
# 投分三十载:“投分”二句意谓:相交有年,欲与共荣。投分,即缔交。荣枯,偏义复词,此处偏用荣义。
"荣枯同所欢":荣辱一体,悲喜同欢。
"长吁望青云":望青云而长吁,
"镊白坐相看":相坐看镊白发。
# 镊白:即镊白发。何逊《与崔录事别兼叙携手》诗云:“脉脉留南浦,悠悠返上京。欲镊星星鬓,因君示友生。”可知此举乃示意丹丘,己亦有“返上京”之意。
"秋颜入晓镜":铜镜里已是衰老的秋颜,
# 秋颜入晓镜:二句谓己已非盛颜,言下有不堪蹉跎之意。
"壮发凋危冠":曾经黑油油的壮发凋落在高冠之下。
"穷与鲍生贾":穷困时和管仲一样与鲍生一起做生意,
# 鲍生:即鲍叔牙。《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日:‘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漂母,用韩信事,信尝从漂母乞食。二句言已此期境遇有类管仲与韩信微贱之时。
"饥从漂母餐":饥饿时从漂母处乞讨她一餐饭。
"时来极天人":时来云转之时位极天人,
# 时来极天人:“时来”二句自我慰勉之辞。时,指风云感会之时。极天人,此谓显贵之入。道,此指己之素志。岂吟叹,不用感伤。
"道在岂吟叹":胸中有道,何需吟叹不已。
# 道:此指己之素志。岂吟叹,不用感伤。
"乐毅方适赵":我就像乐毅刚刚到赵国,
# 乐毅:战国时燕将;苏秦,战国时策士。方适赵、初说韩,皆言功业虽未有成,而用世之心方盛。
"苏秦初说韩":苏秦刚刚去游说韩国一样。
"卷舒固在我":卷舒自如固然在我自己,
# 卷舒固在我:“卷舒“二句亦自我慰勉之辞。卷舒,犹言或进或退,或仕或隐,固在我本人意愿如何。
"何事空摧残":为什么时光要摧残我的青春。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全诗描绘了岁月蹉跎、功业未就、仕途不顺的苦闷,以及怀才不遇的伤感,又彰显出诗人虽历经坎坷,仍满怀爱国豪情,对未来抱有信心与希望,有一颗用世之心。
2. 写作手法
用典:“乐毅方适赵,苏秦初说韩”,援引乐毅辗转赴赵、欲施军事谋略(乐毅助燕昭王大破齐国,后因燕惠王不信任,转投赵国),苏秦初以纵横之术说韩、冀成合纵大业(苏秦为推行“合纵”抗秦,向韩国国君分析局势、陈明利弊)的典故,委婉抒发自身虽暂处困境、功业未立,却如古人般,仍存奔赴时机、凭才报国、一展抱负的满腔热血。
3. 分段赏析
“木落识岁秋,瓶冰知天寒。桂枝日已绿,拂雪凌云端”:诗的开篇,“木落识岁秋,瓶冰知天寒”,诗人借助自然景象的变化来感知季节更替。木叶飘落,让人察觉到秋天的到来;水瓶结冰,传递出天气的寒冷。这两句通过对典型秋景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秋意萧索的氛围。“桂枝日已绿,拂雪凌云端”,桂枝在秋日里愈发翠绿,仿佛能拂开积雪,直上云端。这里的桂枝不仅是一种自然景物,更是诗人自身形象的象征。诗人以桂枝自比,表明自己虽历经岁月的磨砺,如同桂枝承受秋寒一般,但内心的壮志豪情从未消减,依然渴望像桂枝凌于云端那样,在广阔天地间施展抱负,展现出了诗人雄大的智略和坦荡无畏惧的气魄。“弱龄接光景,矫翼攀鸿鸾。投分三十载,荣枯同所欢”:“弱龄接光景,矫翼攀鸿鸾”,诗人回忆起自己年少的时候,与元丹丘初次结识,那时的他们就像羽翼初丰的鸟儿,怀着满腔的热情和憧憬,渴望追逐光明前景,努力想要攀附那高飞的鸿鸾,象征着他们年轻时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投分三十载,荣枯同所欢”,进一步点明诗人与元丹丘相交已有三十载,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无论人生是荣耀还是困厄,他们都能同甘共苦,共享欢乐。此句不仅体现了两人交情的深厚,更反映出这份情谊在诗人生命中的重要意义,是其心灵的慰藉和支撑。“长吁望青云,镊白坐相看。秋颜入晓镜,壮发凋危冠”:“长吁望青云,镊白坐相看”,诗人坐在那里,一边长吁短叹,一边望着高远的青云,手中摆弄着自己的白发,形象地刻画出诗人在岁月流逝面前的无奈与感慨。曾经的壮志未酬,而如今白发渐生,理想似乎仍遥不可及。“秋颜入晓镜,壮发凋危冠”,早晨对着镜子,看到自己容颜已染上秋意般的衰老,曾经浓密的头发也在渐渐稀疏,脱离了高高的帽子。这两句从外貌变化的细节入手,深刻地传达出岁月不饶人的残酷现实,蕴含着诗人对时光匆匆、青春不再的惋惜和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不禁让人感慨人生的蹉跎。“穷与鲍生贾,饥从漂母餐”:诗人在此运用了管仲与鲍叔牙、韩信与漂母的典故。“穷与鲍生贾”,将自己当下的穷困处境与管仲微贱之时相比,表明自己虽处于艰难困窘之境,但与元丹丘的交情如同管仲与鲍叔牙般深厚。“饥从漂母餐”,则暗示自己在困境中得到元丹丘的帮助,如同韩信受漂母之恩。这两句诗一方面体现了诗人与元丹丘之间真挚的友情,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诗人在困境中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元丹丘的感激之情。“时来极天人,道在岂吟叹。乐毅方适赵,苏秦初说韩”:“时来极天人,道在岂吟叹”,诗人尽管深知自己目前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但内心依然坚信,只要时机来临,自己就能达到极高的成就,与天地相参。“道在岂吟叹”更是体现出诗人对自身所秉持的“道”的坚定信念,认为只要坚守正道,就不应只是空自哀叹,而应积极等待时机。“乐毅方适赵,苏秦初说韩”,诗人借用乐毅适赵、苏秦说韩的历史典故,以乐毅、苏秦自比,表明自己虽目前功业未成,但如同乐毅、苏秦在未施展才华前一样,内心始终怀有报效国家、施展才华的雄心壮志,期待着能有机会像他们一样成就一番大业。“卷舒固在我,何事空摧残”:最后两句“卷舒固在我,何事空摧残”,是诗人面对现实残酷后的自我慰勉。“卷舒”代表着人生的进退、境遇的好坏,诗人认为这些其实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他意识到不应因眼前的困境而空自悲伤、自我摧残,而是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坚定信念,相信自己能够把握命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重新振作,展现出了诗人不屈不挠、不甘沉沦的精神品质。
4. 作品点评
此诗蕴含着诗人复杂的情感,既饱含热血满腔的爱国豪情,又充斥着壮志未酬的苦闷。诗人历经岁月蹉跎,仕途颠簸、官运不济,虽胸有大志却未获皇帝重用。但在诗中,仍能鲜明感知其对未来怀有的坚定信心与希望,但是诗人仍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 詹锳以题中之元林宗即元丹丘,颇有见地,郁贤皓也表示赞同。诗中之人实舍元丹丘莫属。然以此诗系于李白五十之年,则未谛。“镊白发”,当在白发初生之时。如已是繁霜满鬓,则镊不胜镊矣。《南史·齐郁林王纪》:“高帝笑谓左右曰:‘岂有为人作曾祖而拔白发者乎?’即掷镜、镊。”太白三十六岁所作之《将进酒》一诗中即已有白发之叹,则其“镊白发”非必至半百之年。况“镊白发”本是象征,并非写实。“投分三十载”之“三十”亦未可坐实。李白自“弱龄”与元丹丘相交二十余年,举成数亦可谓“三十载”,此时太白也不过四十出头。诗之后半部分,无非示意丹丘:虽然秋颜入镜,壮发已凋,犹处穷困之境,然用世之志并未衰退,仍期时来运转,位至天人也。质言之,即托丹丘荐引之意。
近代安旗《李白诗秘要》
下一篇:唐·李白《古风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