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ào
xíng

朝代:唐作者:李白浏览量:1
xiào
xiào
jūn
jiàn
gōu
rén
zhī
ěr
fēng
gōng
hóu
jūn
jiàn
zhí
xián
rén
zhī
ěr
dào
biān
zhāng
suǒ
zhǐ
diào
sān
cùn
shé
qín
suǒ
kěn
èr
qǐng
tián
xiào
xiào
jūn
jiàn
cāng
láng
lǎo
rén
hái
dào
cāng
láng
zhuó
píng
shēng
jiě
móu
shēn
zuò
sāo
qiǎn
rén
xiào
xiào
zhào
yǒu
ràng
chǔ
píng
mài
shēn
mǎi
qiān
nián
míng
cháo
yóu
ěr
yǒu
è
饿
zhōng
chéng
jūn
ài
shēn
hòu
míng
ài
yǎn
qián
jiǔ
yǐn
jiǔ
yǎn
qián
míng
chù
yǒu
nán
ér
qióng
tōng
dāng
yǒu
shí
yāo
xiàng
jūn
jūn
zhī
měng
kàn
shàng
ròu
hóng
zhù
náng
zhōng
zhuī
xiào
xiào
nìng
zhū
mǎi
chén
kòu
jiǎo
xíng
bēi
xīn
jīn
féng
jūn
jūn
shí
yáng
kuáng
rén

译文

真可笑呀,真可笑。你难道没看见那弯曲像钩一样的东西,古人知此可以封公侯。你难道没看见那笔直像弦一样的东西,古人知道凭借它就会死在路边。张仪之所以愿鼓三寸不烂之舌,苏秦之所以不愿种洛阳负郭二顷田,皆是此由之故也。真可笑呀,真可笑。你难道没看见沧浪老人唱一首歌,还说在沧浪水中洗我的脚。一生都不懂得谋求自身的安逸,却虚作《离骚》教人读。真可笑呀,真可笑。赵国有个豫让,楚国有个屈平,卖身却只买得千载虚名。巢父和许由洗耳又有什么好处,伯夷和叔齐饿死也至无所成。你喜爱身后的名声,我爱眼前之酒。饮酒眼前即能享乐,哪里有什么虚假的名声。男子汉的穷困与通达应当有时机,如今我曲腰向君,君却不明白这个道理。猛虎不会看几案上的肉,洪炉也不铸囊中锥一类的小玩意儿。真可笑呀,真可笑。宁武子,朱买臣,敲着牛角边走边唱背着柴薪。今天遇到你你却不认识,怎么能不像佯狂的人呢。

逐句剖析

"笑矣乎":真可笑呀,

"笑矣乎":真可笑。

"君不见曲如钩":你难道没看见那弯曲像钩一样的东西,

# 曲如钩:《后汉书》志第一三《五行志一》引京都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古人知尔封公侯":古人知此可以封公侯。

"君不见直如弦":你难道没看见那笔直像弦一样的东西,

"古人知尔死道边":古人知道凭借它就会死在路边。

"张仪所以只掉三寸舌":张仪之所以愿鼓三寸不烂之舌,

# 张仪所以只掉三寸舌:张仪,战国时纵横家,魏国人。游说入秦,首创连横,先后任秦相、魏相。《史记·张仪列传》:张仪通楚,“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观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汉书·蒯通传》:“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舌,下齐七十余城。”颜师古注:“掉,摇也。”掉三寸舌:逞其辩才。掉:摇。

"苏秦所以不垦二顷田":苏秦之所以不愿种洛阳负郭二顷田,皆是此由之故也。

# 苏秦所以不垦二顷田:苏秦,战国时纵横家,洛阳人。倡六国合纵抗秦。《史记·苏秦列传》:“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洛阳负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二顷田,全唐诗本作一顷田。误。

"笑矣乎":真可笑呀,

"笑矣乎":真可笑。

"君不见沧浪老人歌一曲":你难道没看见沧浪老人唱一首歌,

# 君不见沧浪老人歌一曲:“沧浪”二句:《楚辞·渔父》:“渔夫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还道沧浪濯吾足":还说在沧浪水中洗我的脚。

"平生不解谋此身":一生都不懂得谋求自身的安逸,

# 谋此身:指屈原只知报国,不知自保。

"虚作离骚遣人读":却虚作《离骚》教人读。

# 虚作离骚遣人读:指屈原。

"笑矣乎":真可笑呀,

"笑矣乎":真可笑。

"赵有豫让楚屈平":赵国有个豫让,楚国有个屈平,

# 赵有豫让楚屈平:豫让,春秋战国间人。始事范中行氏而不悦,去而投知伯。知伯宠之。及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知伯,而将其头为饮器。豫遁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欲刺襄子未果。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变容,又吞炭哑音,一再谋刺襄子,均不果。后被兵包围,请求襄子衣而击之,呼曰:“而可以报知伯矣!”遂伏剑而死。事见《战国策·赵策一》。屈平,即屈原。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卖身买得千年名":卖身却只买得千载虚名。

"巢由洗耳有何益":巢父和许由洗耳又有什么好处,

# 洗耳:皇甫谧《高士传》卷上《许由》:“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颖水滨。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由:巢父、许由,尧时的隐士。

"夷齐饿死终无成":伯夷和叔齐饿死也至无所成。

# 夷齐:伯夷、叔齐二人。《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

"君爱身后名":你喜爱身后的名声,

"我爱眼前酒":我爱眼前之酒。

"饮酒眼前乐":饮酒眼前即能享乐,

"虚名何处有":哪里有什么虚假的名声。

"男儿穷通当有时":男子汉的穷困与通达应当有时机,

"曲腰向君君不知":如今我曲腰向君,君却不明白这个道理。

"猛虎不看几上肉":猛虎不会看几案上的肉,

# 猛虎不看几上肉:猛虎,含有苛政之意。看,观察,注意。机上肉,机同几,全唐诗本作几上肉。指案板上的肉。比喻任人宰割者。《新唐书》卷一二○《桓言范传》:“会日暮事遽,言范不欲广杀,因曰:‘(武)三思机上肉尔,留为天子藉手。’”

"洪炉不铸囊中锥":洪炉也不铸囊中锥一类的小玩意儿。

# 洪炉不铸囊中锥:洪炉,指天地。《庄子·大宗师》:“今一以天地为大炉,造化为大冶。”《抱朴子·勗学》:“鼓九阳之洪炉,运大钧乎皇极。”引申为陶冶锤炼人才的环境,薛逢《送西川杜司空赴镇》诗:“莫遣洪炉旷真宰,九流人物待陶甄。”铸,熔炼金属以成器。囊中锥,比喻有才能而未展露的人。《史记·平原君列传》:“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也。’”周昙《咏史诗·毛遂》:“不识囊中颖脱锥,功成方信有英奇。”此句意谓熔炼人才的洪炉,不铸就像囊中之锥这样有才能而未展露的人。也即设有使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笑矣乎":真可笑呀,

"笑矣乎":真可笑。

"宁武子":宁武子,

# 宁武子:王本注云:“岂武子是戚之字耶。”《吕氏春秋·举难篇》:“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商旅将任车以至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任车,……宁戚饭牛居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歌。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叩角,指击牛角。朱买臣:汉武帝时人,官至会稽太守。《汉书·朱买臣传》:“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载相随,数止买臣毋歌讴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汝苦日久,待我富贵报汝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去。其后买臣独行歌道中,负薪墓间。”背负薪,《乐府诗集》作皆负薪

"朱买臣":朱买臣,

# 朱买臣:《汉书·朱买臣传》载,西汉吴人朱买臣,家贫,妻求去,后朱人朝为官,官至中大夫,迁会稽太守。

"扣角行歌背负薪":敲着牛角边走边唱背着柴薪。

# 背负薪:《乐府诗集》作皆负薪。,扣角:指击牛角。

"今日逢君君不识":今天遇到你你却不认识,

"岂得不如佯狂人":怎么能不像佯狂的人呢。

# 佯狂:《史记·殷本纪》:“箕子惧,乃佯狂为奴。”佯狂即装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笑歌行》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杂言诗。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作有《笑歌行》一首,收于《李太白集》中。宋代苏轼认为这首诗是伪作,无实证。此诗以“笑矣乎”的反复咏叹贯穿全篇,上半部分通过“曲如钩”封公侯与“直如弦”死道边的对比,揭露现实中奸邪得势、正直遭弃的荒诞,借张仪、苏秦的辩士行径暗讽追名逐利的世风;下半部分先以沧浪老人、巢由洗耳等典故,否定空疏的高名虚节,继而直言“君爱身后名,我爱眼前酒”,主张珍视现世快乐,批判虚名的虚妄,最后以宁武子、朱买臣的失意境遇,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以“佯狂人”的自嘲收束对世道不公的悲慨。全诗以跌宕的节奏、辛辣的讽刺和鲜明的对比,展现了李白对世俗价值观的尖锐批判,既含狂放不羁的个性张扬,又深蕴对人生穷通的深沉思考,语言直白而骨力雄健,情感激越而寄慨遥深,体现了李白乐府诗“笔落惊风雨”的艺术感染力与深刻思想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至德二载(757),五十七岁的李白在正月迎来人生转折——永王军队屯驻寻阳时,他下山入幕,作《永王东巡歌十一首》言志抒怀,字里行间满是思献奇策以解时艰的抱负。然而次月局势骤变,皇室内讧引发兄弟交兵,永王兵败丹阳后,李白于乱军中仓皇逃亡,旋即身陷寻阳狱中,期间作多首鸣冤求援之作。幸得江南宣慰使崔涣与御史中丞宋若思为其推覆洗雪,方获释脱难。关于李白诗作的考证,宋刊本《李太白文集》与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均明确肯定其著作权。结合其晚年遭际,因被诬为永王“附逆”,政治上坠入绝境,甚至生计维艰,恰如杜甫在《不见》中所叹:“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在如此困顿与孤愤交织的心境下,李白写出《笑歌行》这般狂怪犀利的讽刺诗,实乃情理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杂言诗,也是一首咏史诗。全诗以“笑矣乎”连缀全篇,形成一唱三叹的韵律节奏。诗中既体现出诗人不汲汲于“身后名”的傲骨与大志,又体现出诗人对封建上层统治集团的批判。

2. 写作手法

用典:“君不见”四句化用《楚辞·渔父》典故,先勾勒“避世隐身、欣然自乐”的渔父形象,再回溯抱直守忠的屈原遭际——屈原被楚王放逐后行吟泽畔,与劝其“和光同尘、与世推移”的渔父展开对话。面对渔父的劝解,屈原坚守“正道直行”之志,宁赴湘流葬身鱼腹,亦不愿“以皓皓之白蒙世之尘埃”,渔父则“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罢“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便飘然而逝。李白以调侃笔调切入,表面奚落屈原“平生不解谋此身,虚作《离骚》遣人读”,实则以戏言包裹深沉的现实批判——借古事翻出新意,在渔父的超脱与屈原的执着对比中,暗藏对世道不公的冷嘲热讽。

3. 分段赏析

首段以汉代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为引,借战国纵横家张仪、苏秦的权诈发迹,勾勒出“邪佞显贵、忠直沉沦”的荒诞世相。张仪凭三寸舌拜相秦国,苏秦靠合纵术佩六国相印,二人皆以“曲如钩”的机变权谋跻身权贵,与“直如弦”者的悲惨结局形成尖锐对照。李白此笔,明写古今,暗刺当下——昏聩君主偏信权术,致使守正不阿者如己身,竟沦入狱中,揭露了仕途黑白颠倒的本质。次段借《楚辞・渔父》典故,展现思想的微妙转向。沧浪老人“濯足”而歌,象征避世自全的智者选择;屈原“作《离骚》遣人读”,则成为坚守正道却终遭放逐的悲剧象征。李白表面调侃屈原“不解谋身”,实则以反语冷讽:在“曲如钩”的浊世中,正直如屈原者注定无容身之所,唯有如渔父般“避世隐身”,方能在乱世中保全本心,字里行间渗透着对现实的失望与无奈。第三段援引豫让、屈原、巢由、夷齐等不同人生选择,展开对“名”与“实”的辩证思考。豫让为报智伯而死,屈原殉国留名,巢由洗耳避世,夷齐饿死守节,皆为“身后名”所困。李白却直言“君爱身后名,我爱眼前酒”,以“饮酒乐”的现世真实,否定虚名的虚妄。“猛虎不看几上肉,洪炉不铸囊中锥”的类比,更以刚劲笔触彰显其不屑追逐虚名的傲骨,将对世俗价值观的批判推向高潮。末段举宁戚、朱买臣的典故,暗藏对当权者不识人才的讽刺。宁戚扣角而歌得遇齐桓公,朱买臣负薪读书终获汉武帝重用,本为“穷通有时”的例证,李白却笔锋一转:“今日逢君君不识”——即便如宁、朱般贤才,若遇昏主,也只能如“佯狂人”般混迹世间。此句既呼应前文对“曲如钩”权贵的批判,亦以自嘲收束,将个人怀才不遇的悲愤,升华为对时代贤愚不辨的悲慨。全诗四段以“笑”起笔,却在反讽中凝铸血泪,既见李白对现实的犀利洞察,亦显其在理想破灭后“及时行乐”与“坚守傲骨”的矛盾心境,堪称乱世中知识分子精神突围的悲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虽然白卒就语,亦自有不衫不履之意在,床头捉刀人故自有真,假托者终不似也。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 按《笑歌行》、《悲歌行》二诗,辞意格调如出一手,言无伦次,情多反复,忿语忉忉,欲心逐逐。初则若薄于功名富贵者,末则眷恋流涎,而躁急忮害之不已,是则为可怪也。以之疑谪仙,谪仙岂若是之浅陋乎?……今《笑歌》、《悲歌》二行,较于《草书歌》、《东山吟》、《僧伽吟》、《白云歌》、《金陵歌》诸篇,又是一等粗劣者,恐贯休辈亦不若是之甚也。

明朱谏(《李诗辩疑》卷下)

# 太白七古想落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容,随风变灭;此殆天授,非人可及。集中如《笑矣乎》、《悲来乎》、《怀素草书歌》等作皆五代凡庸子所拟,后人无识,将此种入选。嗷訾者指太白为粗浅人作俑矣。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六

# 太白七古,想落天外。……集中《笑矣乎》、《悲来乎》、《怀素草书歌》等作,开出浅率一派。王元美称为百首以后易厌,此种是也。或云此五代庸子所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六引《说诗晬语》卷一

# 此首与《悲歌行》皆非太白诗也。郭茂倩《乐府(诗集)》以《悲歌行》录入杂曲歌辞,以《笑歌行》录入新乐府辞,不知有何区别?殆亦强作解事,不辩其为赝作耳。

清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

# 自苏轼以来,胡震亨、朱谏、沈德潜等诸家,众口一辞,均以《笑歌行》、《悲歌行》二诗为伪作。其所据者,略谓二诗‘言无伦次,情多反复,忿语忉忉,欲心逐逐”(朱语),而无谪仙‘深远宕逸之神’(沈语)云云。此不察李白作二诗时境况故也。夫李白于病笃之时,以精神失常之人,焉能好整以暇,为飘逸之辞乎?《笑歌行》多反语,《悲歌行》多绝望语,皆至忿至悲至痛之辞也。

近代安旗、薛天纬《李白年谱》

# 此诗与《悲歌行》自苏轼定为伪作以来,后人多从之。……苏轼在这里仅凭风格来断定作品真伪是靠不住的。因为一个大诗人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另外,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和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均肯定此二诗为李白作。而李白晚年,因被诬为永王“附逆”,政治上又毫无出路,甚至于连衣食都发生了困难。

近代葛景春《李白思想艺术探骊》

# 《笑歌行》、《悲歌行》(见下篇)二诗,各家均以为伪。其所据者,惟‘凡近’、‘粗劣’、‘言无伦次,情多反复’而已。是诚不足以断此伪作 。李白诗,固有语不甚择、临时率然之句。李白为此二诗时,或当病笃之际,以精神迷乱之人,势不能好整以暇而为雄快宕逸之诗。观此二诗,或多愤激之语,或多绝望之辞,皆至忿、至悲、至痛心情之反映,当是临终前所作。

安本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古风·庄周梦胡蝶》

下一篇:唐·李白《白纻辞 其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