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在南阳城":从前在南阳城的时候,
"唯餐独山蕨":只吃着独山的蕨菜。
"忆与崔宗之":回忆起和崔宗之在一起,
"白水弄素月":在白河边戏弄着洁白的月亮。
# 白水:即淯水也。《一统志》:淯水,在南阳府城东三里,俗名白河。
"时过菊潭上":那时经过菊潭边上,
"纵酒无休歇":纵情饮酒没有停止的时候。
# 纵酒:出《史》、《汉》《田儋传》。颜师古曰:纵,放也,放意而饮酒也。
"泛此黄金花":泛舟于盛开的菊花丛间,
# 泛此黄金花:陶潜诗:“泛此忘忧物。”
"颓然清歌发":醉倒间清越的歌声响起。
"一朝摧玉树":忽然有一天像玉树般的你倒下,
"生死殊飘忽":生死变化如此飘忽无常。
"留我孔子琴":你留给我这把孔子琴,
"琴存人已殁":琴还在,人却已逝。
"谁传广陵散":如今谁来传承《广陵散》,
"但哭邙山骨":只能对着你在邙山的尸骨痛哭。
"泉户何时明":墓穴什么时候才能重见光明呢?
"长扫狐兔窟":终究归于狐兔的洞穴。
# 扫:一作归。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借物抒情:以“孔子琴”为情感载体,通过“琴存人已没”的物是人非,寄托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与物在人亡的悲凉。以乐景衬哀情:描绘昔日共饮泛舟、清歌狂放的欢乐场景,反衬友人离世后“泉户何时明”的凄凉,强化了生死离别的悲痛。
2. 分段赏析
“昔在南阳城,唯餐独山蕨。”开篇以“南阳城”点明地点,追忆与友人共游的过往。“独山蕨”以简朴的食物象征二人清雅脱俗的生活情趣,同时为后文的情感铺垫基调。“忆与崔宗之,白水弄素月。”描绘出一幅月下戏水的画面,语言清新自然,意境空灵悠远。此句不仅展现了两人的亲密无间,也暗含对友人才华与品格的赞美。“时过菊潭上,纵酒无休歇。”勾勒出二人纵情山水、饮酒赋诗的洒脱生活。“无休歇”三字,既表现了两人的豪放不羁,也传达出对往昔时光的无限怀念。“泛此黄金花,颓然清歌发。”“黄金花”以鲜明的意象渲染秋日菊潭之美,“颓然清歌”则生动刻画了二人醉后放歌的率真之态。此句进一步以乐景衬哀情,为后文的转折蓄势。“一朝摧玉树,生死殊飘忽。”以玉树喻友人,凸显其高洁品格与早逝的惋惜。“生死飘忽”直抒人生无常之痛,情感由乐转哀,过渡自然,令人感同身受。“留我孔子琴,琴存人已没。”“孔子琴”作为二人友情的象征,承载着深厚的情感。“琴存人已没”以物是人非的对比,将悲痛推向高潮,语言简练却直击人心。“谁传广陵散,但哭邙山骨。”借“广陵散”这一名曲来比喻友人的高洁才情,“邙山骨”则暗指友人长眠之地。此句既表达了对友人逝去的哀痛,也隐含了对知音难寻的孤独感慨。“泉户何时明,长归狐兔窟。”诗中“泉户”喻指友人墓冢,“狐兔窟”渲染墓地的荒凉凄冷。结句以问句形式,抒发了对友人离世的无限哀思与对生死永恒的悲叹,余韵悠长。
下一篇:唐·李白《古朗月行(节选)》